更新於 2024/12/03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下班後1小時的極速學習攻略》|學習目標實現的步驟與心態

《下班後1小時的極速學習攻略》封面 /圖源:網路檢索
《下班後1小時的極速學習攻略》封面 /圖源:網路檢索
作者:文/李洞宰(이형재) 譯/林侑毅
出版社:采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2020-07-30
在那熬夜加班如家常便飯的歲月裡,我並沒有為了結束難熬的日子而遞出辭呈,而是選擇了最根本的解決方法-重拾書本學習

一、前言

  在這本書之中,我看到的是作者選擇在工作後的閒暇時間,透過進修和學習更大地拓展自己的舒適圈。即便初衷並非為了轉職,卻累積出專屬個人的競爭力。吸引我閱讀此書的理由,莫過於是多數人在下班的空閒後,雖有理想卻總淪為空想,多數的規劃會因為生活的疲憊,意外的發生或是惰性的拖累,引領我們就這樣屈服於安逸之中,即便心裡有那份不甘,卻只能是三分鐘的熱度。倘若你也有相似的情況,邀請你一同在這本書中,從作者的經驗看到改變的可能!
本文章節與分支-《下班後1小時的極速學習攻略》

二、內容摘錄

筆者統整本書的重點,分為「確立目標」「技巧應用」「持續心態」三大面向。

1.確立目標
  作者在此書中,建議讀者在開始學習之前最需要認知的一件事,便是回歸初衷(最初的目的)。這個初衷沒有標準答案,而是要「回歸自己的內心」。可能是獲得他人的肯定;可能是拓展自己的影響力;也可能是建立自己副業的基礎,抑或是預備下一份工作的轉職....。因為先有動機,才能明確想要前進的目標!
  第二步是建立有價值的目標。建立目標或許是多數人從小學習的能力,但建立有效的目標卻非人人都能做到。我認為作者想強調的重點是「認清事實」這件事。那又是什麼意思呢?答案是不受限於過去,和認清屬於自己的東西。
  「我現在對公司的貢獻非常有價值,代表我將會快速升遷並被重用」
  「我的職位也代表我的能力,職位高便象徵我的能力很好且不被取代」
  「我之前有學習過類似的內容,這次一定能輕鬆準備完考試進度」
  許多諸如上述的想法,可能來自過去經驗以及自我判斷的預測,於是容易使我們失去對目標的客觀事實判斷。正如大家都明白的一個道理,俗話說「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那些對自我的信心可能是一種預測,但不是確定或長久不變的事實,也許因為考題的調整/環境的改變/主管的互動,便會使目標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目標更應該朝向不變以及屬於自己的價值進行設定,比如獲取的證照內容、提升的經驗和經歷、與他人的關係及互動。
  而第三步則是把握機會。當今天機會來臨的時候,或許錯過了黃金時刻便會失去。與其對於失敗的可能性猶豫不前,倒不如嘗試回過頭再來檢討。在書中我特別被提醒的段落是:「人們大多對沒做過的事而感到後悔」-來自《但願:如何將懊悔轉為機會》。
  如果你有選擇,你會接受哪一種?(1)嘗試後感到後悔(2)沒試過感到後悔。在書中提到的是,當人們在回顧自己的整個人生中,對於沒有付諸行動的事情會感到更強烈的後悔,比如沒有開口表白、沒有換工作以及沒有好好照顧朋友等。倘若同樣是感到後悔,為何不選擇先嘗試過後再後悔呢?唯有真正的先做自己想嘗試的事情,才能真實的活在當下的努力中而非沉浸過去的懊悔中。

2.技巧應用
  技巧部分則可簡單拆分為「意志面」以及「技巧面」。
  意志面的意義是強化自己與目標的連結,加深自己更往目標邁進和努力。作者提到的莫過於是「斷捨離」的學習,也就是跳脫什麼都要做到完美以及捨棄不重要的元素。多數的人都不是完美的,在個人的專業和擅長領域都有所不同。更應該告訴自己不需要凡事都成為第一,而是要在自己合適的領域找到方向。同時也為了更多地朝向目標成長,體認到哪些是應該守護的珍貴價值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僅是思考哪些在目標設定上是不必要或是阻礙而需要捨棄(電玩、影劇、社交),同時也包含現在的目標設定,是否犧牲掉更重要的價值(家庭、現有工作等)。把內心的想法整理後,才能更穩健的不斷前行!
  而或許有人會說,我已經設定了目標也對生活斷捨離,可是常常不夠時間來實踐這些目標該怎麼辦呢?我從作者的故事裏找到了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翻轉我們對時間不夠的思考角度。倘若你現在會覺得學習上不夠時間,那...隨著年紀增長後你會有更多的時間嗎?這個答案或許是因人而異的,但是從宏觀角度來說應該是「隨著年紀越大,我們的障礙物會越高」。當人在越高的階段往上爬時,要處理和面對的事情就越複雜,可能是責任/家庭/職位所帶來的負擔,都將使我們能夠學習的時間是越少的,正也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建立一有時間就學習的習慣
年紀越大,妨礙學習的外在因素將會越來越多
  技巧面的意義是連結自己與目標的工具。簡單來說,透過方法提昇並累積足夠的「質」與「量」,是靠近目標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也就是作者提出的第二個難以達到目標的解決方案。
  學習的「量」,指的是充分足夠的學習時間。麥爾坎.格拉威爾(Malcolm Timothy Gladwell)在著作中提出了一萬小時法則的研究結果後,許多人們便相信:在學習上投入這樣多的時間便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然而真的這樣計算後,會發現在職場工作的人,即使一週學習二十小時,需要這樣持續學習十年才會達到!而我們真的需要在這些事情上都花費到一萬小時來成就嗎?
  或許站在精進自我的角度上,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作者列舉自己考取多項認證的經驗上(包含財金風險管理分析師、特許金融分析師三級、不動產經紀人),每一個證照的獲取大約花費400-600小時不等。也就是說即使達不到專家的層級,但累積到獲得證照或是達成門檻也已充分足夠。
  作者的學習時間透過分配在週末以及部分的平日晚上,並控管總學習時數。因為週末相比於平日的夜晚空閒,更容易達到高度集中及長時的學習。當平日下班後被其他的業務纏身,那些不足的學習量可以在週末的時間補回。在一般經驗下,一週的學習量約為8-35小時。作者建議每周至少20小時是可以長期且大量學習的標準時間,並優先的把握週末的上午時間進行學習。因此20小時的分配大約是平日挑選三天進行三小時左右的學習,以及週末上下半天各三小時的學習累積而成。而當考試的衝刺期(或需要臨時抱佛腳),再規劃每週35小時的學習。更重要的是,除了能夠被騰出來的固定時間外,重視每個零散時間的累積(通勤時/午休前/等待時間),或許一天就能多騰出半小時到一小時的學習時間!
  除了時間管理外,過程中我很認同的是作者重視「學習」、「休息」、「生活」的三者平衡,因為人不是機器也需要休息和其他的生活,達到平衡的模式能讓我們在學習的這條路上走得更長久!而作者使用的方法包含:(1)在段落之間交替的時間安排(比如學習三小時後再與朋友見面出遊,結束後先休息再進行學習);(2)分配適合學習的時間和模式(比如白天選擇需要高度學習的內容,晚上則以筆記歸納整理為主)。同時在平日和週末的學習上,也盡量在晚上十點(最晚十一點)前結束,讓睡前的的一兩個小時中做為休閒時間(玩遊戲/看劇),為隔天的學習充電!
  學習的「質」,指的是有效率的學習模式。作者在書中提到許多的方法(學習場所選定、閱讀文章技巧、考試準備策略和複習的模式等等)。由於內容較細節且多,筆者並不在此詳細條列。但統整其重點有二:「看重點」和「懂透徹」。我們閱讀的時候怕的是無法掌握重點,尤其內容文字繁瑣的時候更容易讓人看完以後什麼都沒吸收。因此作者建議以下幾點改善:
  (1)「從目錄進行整理」-從整體脈絡思考內容的主張和背後用意。
  (2)「去除理所當然內容」-提取關鍵字,去除助詞、連接詞及重複部分。
  (3)「跟著節奏略讀」-分別閱讀的輕重緩急,重要部分再仔細閱讀。
  另外能夠提升學習「質」的方法便是生活管理。當生活的節奏都能被掌握和管理,將使學習的成效事半功倍。不管是確保足夠的睡眠時間(一天6小時以上),保持規律的運動或是飲食來促進腦部的良好運作。舉例來說,根據腦活化與水分補給的相關性研究成果,顯示經常喝水可以增加腦部思考的活動(與腦部由百分之八十的水分組成有關)。即使只有步行或是簡單的體操也能帶給腦部刺激,進而保持腦部清醒,而跑步更對記憶力的提高有所助益。

3.持續心態
  在學習成長的道路上,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長久的堅持與習慣累積,特別是保持心態的健康和動力的延續。比如考試的準備上雖然很認真的準備,卻總是無法取得好成績。在這種面臨失敗的情境下,心裡很容易有很多的聲音湧現,去抱怨現狀的不公平和自我行為的合理化。作者強調體認這些誤解非常重要,包含: 
  「我比別人努力準備考試所以一定會有好成績」
  「有些人不學習卻拿到好成績是因為運氣好或者不是靠實力」
  「自己模擬考成績比較低是因為出題不好」
  作者建議我們應該從客觀的角度去分析,避免用錯誤的方法學習和才能變得更好,就好比在跑步機上再怎麼努力奔跑,也跑不到終點線。我們需要捨棄的是那些盲目背誦、只靠寫題目來學習、單純聽課不複習等等的錯誤認知。同時作者也列舉那些考試常勝軍的特徵,包含(1)有明確的學習目標(2)持續檢視與檢討個人成長(3)熟悉自己每日的學習量/能力(4)維持良好學習的生活習慣等等。都可以作為我們參考的範例。
  除了方法的改變以外,還需要有正確且持續的心態。我很認同作者對於失敗的看法是「這世界失敗的事情本來就更多」。因為事情的結果常被一般人用「成功」或「失敗」以二分法來判別,我們會為成功感到喜悅,為失敗感到沮喪。卻未曾想過:有哪個成功不是從一開始的失敗建立而來?因此我們真正該在意的是不是失敗帶來的丟臉,而是失敗帶來的自我放棄!
  為此作者建議面對失敗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把「失敗結果」「負面情緒」分別開來。從因果順序來看,因為某些原因產生了失敗結果,而衍生負面情緒。但我們卻總把總被負面情緒淹沒,而忽略了回頭檢視發生的原因。當失敗的事情發生時,應當盡可能朝向結果的歸因進行分析,採用客觀/絕對的標準衡量問題,同時避免沉浸與他人的比較上和負面的情緒氛圍中。

三、結語

  這本書帶給我的成長,我認為用作者提出目標實現的三階段來總結很貼切,也就是「動力」→「努力」→「跨越」。
  • 動力是無論今天是為了什麼樣的原因而學習或開始了行動,重要的是對目標的渴望以及量化的可視性,因為它決定這段路途可以走多遠。
  • 努力是讓自己在前往目標的路上,用有效的方法和足夠的能量向前進步,重要的是資源和生活模式的管理
  • 跨越是面對挫折時,能夠調整步伐繼續向前進的能力,重要的是客觀檢討並且分離失敗和負面情緒
  唯有這三個條件同時滿足的情境下,才能讓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偏離軌道,同時更踏實長久地往目標持續邁進!
作者認為許多人學習卻看不到成效的原因,在於「無法跨越極限」
如果您喜歡這樣的內容,歡迎追蹤以及點選喜歡,也歡迎留言給予更多意見 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 也願文字能帶給您小小亮光,帶領您繼續前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