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冷,還是我的心冷?
上週末有人說,大家都在瘋魔獸,搶走金馬風采。
我說對,也不對。我是那個跟風看魔獸,看到延長賽大嘆劇本好會寫,而放棄謝盈萱的金馬開場表演,但球賽結束還是乖乖看金馬的人。
這次金馬有太多沒看過,有的最近上,或再晚一點才上映,不然就是很久之前的《咒》。少了很多耳熟能詳的演員,話題自然少了許多。
其實不知道到底是自己對事物的冷漠程度太高,還是同溫層,或整個環境的問題?選舉、世足,再來金馬,好像今年比起往年都冷了一些。有點像長大以後,越來越感受不到過年過節的氣氛。還是越老,看事物更加淡然?
最喜歡哈勇家的第三代孩子
帶著多年前對《太陽的孩子》的愛,便嚷著要看《哈勇家》。深受原民魅力吸引。《哈勇家》除了小薰之外,全素人,素到真的很像你家或鄰居家發生的事。很親近的意思。
相較於第二代兩兄弟那種中年男子的不善言說、一說就揮拳頭,再以一杯酒泯恩仇,我反而喜歡第三代的孩子們,先是從紐西蘭打工回來的姐姐阿莉(林亭莉飾),也帶回一個新生命,和只會說英語的男友Andy(黃信赫飾)。男友因為語言不通而「誤上賊船」,吃部落的食物、喝部落的酒,進行了訂婚儀式,新郎嚷著「恭喜」以為是開心的意思,更參與了部落分食豬肉等等,以非部落者的視角呈現部落文化的樣貌,在未婚懷孕的隱憂上,鋪上一層輕鬆有趣的紗。
最喜歡開心果兼調皮鬼,兼最在乎阿公的以諾(張祖鈞飾),個性和口音都超級可愛。從吹奏泰雅的口簧琴、收好阿公的刀、衝第一個想參與儀式的刺豬、蓋石板屋時抗議用塑膠布……到最後一幕的燒柴,泰雅文化會由這個小子繼續薪火相傳吧。
以原住民參選鄉長,將選舉文化帶入部落,看著原住民站上台造勢喊著凍蒜、開吉普車遊街,這一類平地千篇一律的選舉文化,心裡總有一股矛盾的感受,在於國家為了管理,將選舉制度代入部落,原民也依循拿到權力,得以舒展抱負、為己發聲。然而,這真的是部落需要的嗎?進入「現代文明」社會,唯有此途?再加上,由此延伸出來的與地方勢力利益往來,甚是犯法的買票行為,一方面覺得是選舉文化負面入侵部落,一方面又覺得制度沒有錯,而是取決於人。
語言隔閡感,於電影於自身
片中家人之間以大量泰雅族語對話,讓我想到小時候過年回桃園拜訪親戚,爸爸和姑媽、大伯、姑姑們使用馬祖話。
看著哈勇一家,兄弟兩家人的互動,無論大事、小事、爛事都攪在一起的密切,就好像我看著桃園們的親戚,誰誰誰怎麼了,八卦東八卦西。在電影院我是觀眾很合理,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這個「住台北的」到了桃園,依然像是觀眾。
看電影的當下,想到這一點的時候,突然有點感傷。在桃園住附近的堂表兄弟姐妹,因為地緣關係,看起來彼此總是比較親近,而我始終是局外人。
更小的時候,久久見一次可能還玩得起來,長越大,生活越來越不一樣,話變更少了,甚至出席率也降低了,直到現在大概只剩結婚宴客的時候會見面。那又是一個鬧哄哄的客套拘謹飯局,不是到大伯家後面那塊田跑跑跳跳的愜意。
反過來想想,少了眾多親戚的羈絆,真的落得輕鬆。感性過去,理性運作如常。
電影結束,燈亮。朋友轉頭說,你哭了喔?我說沒有。他說,覺得很像那個什麼,娘家嗎?一個媽媽跟三個女兒的。我說,是孤味。什麼娘家,那是民視八點連續劇。
如果說,《孤味》是看眾明星演員們「飆演技」,那《哈勇家》就是「沒演技」,讓人覺得在日常裡,他們就是那樣相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