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神人之家》:我們需要的不是練習溝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神人之家》上週五上映了。雖然這部作品沒有得獎,但應該是我近年來最喜歡的紀錄片。
我記得在好久之前自己的講座曾經說,我覺得寫作的感知像是雨刷一樣,最接近中心與最遙遠的外圍,若沒有做任何改變,是很難刷到的。而家庭關係就是在接近中心的那一塊。這樣接近中心的一塊,不只是因為關係的太過密切,其中還夾雜了許多的意見相左,政治立場也好價值觀也好,甚至,是不諒解。《神人之家》裡更摻進了另一個敏感的議題——民間信仰(尖銳一點說就是迷信了)。
這樣的信仰彷彿在《神人之家》的家庭裡籠上了一層陰影,又或者說,由於信仰之深,反而放大了家庭裡的苦悶與潦倒。在家中供奉如此多神明、哥哥從小就作為神明的溝通橋樑,為什麼會那麼不如意?中段導演阿良也玩味地問著哥哥,你沒有問過、請神明保佑收成順利嗎?哥哥自己也笑了笑答,當然有啊,但為什麼算人家的就準,算自己的就沒辦法。於此同時,父親簽賭的迷信似乎也隨著家中的氣氛而從沒阻絕。
從批判的角度來看,甚至會讓人感覺是這個信仰拖垮了整個家庭。然而,以我自己作為一個處在時代更迭與觀念轉換的人來說,我常常感覺身體裡有些巨大的矛盾像是:即使內心倡議著「沒有情感基礎的孝順僅是一種情緒勒索」或者某種個體的獨立性,但卻仍然有一種淺則情面深則道德的拉扯;我們所擁有的智識早已將宗教除魅,卻還是有某些默然同意的時刻(所以才因此成為不可知論者嗎?)。這些源自於過去及傳統裡的感性,彷彿已經變得非必要,但是一旦確認它不必要,卻又好像成為了銳利。
這些矛盾也許在看過《神人之家》之後獲得了一些寬解了嗎?看著導演阿良回到家鄉,重新檢視家中狀態的萎靡與徒然,發現片中導演所說「不知道要怎麼講」的那些,最後並不是透過談話撫平,事實上,許多談話都沒有真的徹底完成──哥哥快不快樂的問答、母親上台北之說的原因,甚至是時常不發一語、只在簽賭時特別活躍的父親。而是藉著共同度過。度過哥哥農地收成的起落、度過母親在家中的無奈與釋懷、度過父親的病痛與壞習慣。
生活本就是需要度過的一切,而難以理解或寬恕的那部分,也許真的跟生活有一點關,但若在時間跟前,在巨大的生命面前,似乎和度過本身無關了一點。那麼也許我們多度過一些,就能多諒解一點了。
avatar-img
754會員
14內容數
陳繁齊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繁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作為一部在台風靡、因此使眾多海苔飯捲店家受惠(?)的作品,《非常律師禹英禑》的表現並不讓我滿意,它的製作當然維持近年韓劇一貫的精緻,也有一些有趣詼諧的機心,但是整體來看,既是一部律政劇,欲走向輕鬆正向,卻又想強調法律上的現實與細節,肯定更會面臨到某種律法普及的考驗......
並非只有不好的過去才會成為傷口。也許只要我們沒有好好地道別,又沒有好好地正視現在的自己,過去無論好的壞的都能化作鋒利。剖開來看,《我們的藍調時光》雖然題材定位於今昔時光,但其實都放在「家庭」的架構裡。這些緊扣著家庭背景的過去:貧窮、特殊、早喪......一一拉扯著後來每個人的軌道。
在上個月初因為看到前輩朋友推薦,就一路跟至完結。從第一、二集的緩慢開始,中段成功地鋪陳劇中的幽默與主線節奏,到最後卻又像是趕著進度般的推完最後幾集,甚至最後一集亂七八糟,也許可以從這樣的描述概知我的心得──《我的出走日記》不是算是我喜歡的作品,它的情感線溫煦,台詞精緻,但步調卻不太穩定......
雖然電影最有名的或許就是那醜陋地、近似骷髏的兔子頭,然而,實際上驚悚要素卻不多,除了男主角東尼在浴室與兔子頭對鏡的獵奇效果,以及電影院展示的槍傷,大致上都僅僅是故弄玄虛。吸引我的,反而是東尼與女友葛芮琴兩人的關係,一個是厭世而洞見背面的少年,另一個是單親家庭的少女,彼此之間的相惜與照應......
但是,沒有成功就算輸了嗎?我好喜歡瞬太與春斗在老師家烤肉時的對話: 春:「說我們沒有輸只是藉口。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不管你怎麼說,我們就是輸了。」 瞬:「我覺得我們贏了。」 春:「怎麼說?」 春:「是啊。」 瞬:「我認為決定人生的輸贏,關鍵在於你能夠建立多少這樣的關係。」
前幾年,曾經樂於從自己的社群裡破千百的通知裡,瀏覽一個又一個陌生的社群帳號。黑色的夜間模式介面,讓瀏覽像是一場深夜的城市野遊,開著汽車無視號誌地飛駛穿梭在街道間,身體突在天窗之外,對著空氣胡亂比手畫腳;帳號的公開與不公開,如同看進一幢幢明暗的大樓,有時候能看見透著光的窗戶裡有人正在做些什麼。
作為一部在台風靡、因此使眾多海苔飯捲店家受惠(?)的作品,《非常律師禹英禑》的表現並不讓我滿意,它的製作當然維持近年韓劇一貫的精緻,也有一些有趣詼諧的機心,但是整體來看,既是一部律政劇,欲走向輕鬆正向,卻又想強調法律上的現實與細節,肯定更會面臨到某種律法普及的考驗......
並非只有不好的過去才會成為傷口。也許只要我們沒有好好地道別,又沒有好好地正視現在的自己,過去無論好的壞的都能化作鋒利。剖開來看,《我們的藍調時光》雖然題材定位於今昔時光,但其實都放在「家庭」的架構裡。這些緊扣著家庭背景的過去:貧窮、特殊、早喪......一一拉扯著後來每個人的軌道。
在上個月初因為看到前輩朋友推薦,就一路跟至完結。從第一、二集的緩慢開始,中段成功地鋪陳劇中的幽默與主線節奏,到最後卻又像是趕著進度般的推完最後幾集,甚至最後一集亂七八糟,也許可以從這樣的描述概知我的心得──《我的出走日記》不是算是我喜歡的作品,它的情感線溫煦,台詞精緻,但步調卻不太穩定......
雖然電影最有名的或許就是那醜陋地、近似骷髏的兔子頭,然而,實際上驚悚要素卻不多,除了男主角東尼在浴室與兔子頭對鏡的獵奇效果,以及電影院展示的槍傷,大致上都僅僅是故弄玄虛。吸引我的,反而是東尼與女友葛芮琴兩人的關係,一個是厭世而洞見背面的少年,另一個是單親家庭的少女,彼此之間的相惜與照應......
但是,沒有成功就算輸了嗎?我好喜歡瞬太與春斗在老師家烤肉時的對話: 春:「說我們沒有輸只是藉口。從年輕人的角度來看,不管你怎麼說,我們就是輸了。」 瞬:「我覺得我們贏了。」 春:「怎麼說?」 春:「是啊。」 瞬:「我認為決定人生的輸贏,關鍵在於你能夠建立多少這樣的關係。」
前幾年,曾經樂於從自己的社群裡破千百的通知裡,瀏覽一個又一個陌生的社群帳號。黑色的夜間模式介面,讓瀏覽像是一場深夜的城市野遊,開著汽車無視號誌地飛駛穿梭在街道間,身體突在天窗之外,對著空氣胡亂比手畫腳;帳號的公開與不公開,如同看進一幢幢明暗的大樓,有時候能看見透著光的窗戶裡有人正在做些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Thumbnail
在人生的舞臺上,溝通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一把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石,更是解決問題、化解衝突的神奇妙藥。論及溝通,我們不能不提到其在各種關係中的重要性。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家庭關係。家庭是我們生命中最初的溝通學校,從父母到兄弟姐妹,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彼此溝通的對象。良好的家庭溝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我的原生家庭是屬於能量比較沉重的那一種,我感覺此生應該有一部份的任務是要療癒家族所攜帶的沉重能量,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主要業力關係感覺已經差不多了結了,目前的階段需要我協助的主要是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這次的春節假期引爆了一個存在很久一直被刻意忽視的課題......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議題。 長輩們的掌控欲、威權和觀念,往往會被他們視為傳承的必要,或者用更好的說法來說,是灌輸的必要。 我們時常聽到,原生家庭的觀念會影響或導致孩子的行為和思維模式,彷彿是一種「複製與貼上」。 我自己也不例外。 從小,我就是家族中的異類。父母常常認為我頭腦有問題
這講的不是權勢和財富,重點是生活習慣。當然,富與貴也有關係。一個耕讀的家庭跟政治家族,難免會有點格格不入! 有位朋友是很傳統的台灣家庭,他兒子喜歡上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結婚了!我的朋友覺得這媳婦很好,但是就會有一點隔閡。比如除夕時,她會煑上一桌菜,但是拿香祭拜祖先時,她就立馬失踪了!雖然說拜祖先,
Thumbnail
在人生的舞臺上,溝通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一把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石,更是解決問題、化解衝突的神奇妙藥。論及溝通,我們不能不提到其在各種關係中的重要性。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家庭關係。家庭是我們生命中最初的溝通學校,從父母到兄弟姐妹,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彼此溝通的對象。良好的家庭溝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我的原生家庭是屬於能量比較沉重的那一種,我感覺此生應該有一部份的任務是要療癒家族所攜帶的沉重能量,我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主要業力關係感覺已經差不多了結了,目前的階段需要我協助的主要是其他成員之間的關係,這次的春節假期引爆了一個存在很久一直被刻意忽視的課題......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