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心痛是一種痛嗎?

    “原出處:How the Brain Feels the Hurt of Heartbreak: Examining the Neurobiological Overlap Between Social and Physical Pain”(註1)

    前言

    在2004年的研究顯示「心痛」這樣的文字描述可能不只是暗喻而已,而是與神經或神經化學基質有關,藉由引發一連串的與身體上的疼痛相同的生理機制。
    本篇文章將疼痛分成兩種類別,分別為因為在人之間的互動過程中,體驗到被拒絕、失落、或者群體的疏離或霸凌,稱為社交痛(social pain);另一個則是普遍認知的身體組織(tissue)因損傷造成傷口的感覺為身體痛(physical pain)。
    其中,失戀屬於與人互動,而被拒絕的 social pain,實驗中使用的 physical pain 主要是使用熱水讓實驗對象感受到身體疼痛。

    研究證據

    神經化學的證明重疊
    鴉片類藥物除了可以當作止痛藥之外,也被證明有助於緩解社交痛,像是在動物實驗證明嗎啡有助於降低分離焦慮。同時,鴉片類藥物接收物的拮抗藥物,會增加焦慮時的反應(distress vocalization)。
    綜合鴉片類藥物對於疼痛治療的研究,顯示內源性鴉片類系統(endogenous opioid system)不但負責調節身體疼痛,也與調節社會依附關係所造成的疼痛關係有關。

    神經生理證據
    對於身體的疼痛感知處理有兩個階段: (1)感覺區辨(sensory-discriminative):提供外在刺激的強度(intensity)、品質(quality)和時空資訊。和與初級和次級體感覺皮質 (somatosensory cortex, SI、SII)、島葉後側(posterior insula, PI)有關。
    (2)情緒動機(affective-motivational):有關感覺到對於刺激(這裡指疼痛)不愉快並促使專注於刺激,提供動機去終止疼痛的經歷。與島葉前側(anterior insula, AI)、背側前扣帶迴皮質(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dACC)有關。
    而在老鼠和猴子的實驗中,當老鼠的 vACC 和 dACC 發生病變的時候,對於社交問題產生的反應會降低;而猴子則會降低對於社交行為的興趣。
    雖然感覺的區辨對於社會痛很重要,但是情緒動機在社會痛的過程中,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如此一來才能夠採取行動緩和疼痛感覺。
    與疼痛機制相關的大腦區域。
    與疼痛機制相關的大腦區域。

    神經學影像證據
    在團體的線上籃球遊戲(Cyberball)中,觀察 fMRI 影像發現,當受測者感覺到隊友不願意丟球給他時,dACC 有很高的活性;甚至當畫作傳達一種寂寞感覺或是與社會沒有連結時也會引發 dACC 和島葉;另有一個實驗發現「當有人跟你說你很無趣的時候,大腦會激活 dACC和 AI 的活性」。反過來,當 dACC 被活化的時候,人類會感覺到社會性排除,意即覺得自己被排斥。
    目前廣為人知的是社會性支持對於減緩社交或是情緒焦慮是非常有用,研究直接發現當青春期常與朋友相處的人,未來當社會性排斥事件發生時,dACC 和 AI 的活性是比較低。

    疼痛敏感度的討論
    實驗者如果對於身體痛比較敏感的人,的確也具備比較容易感到被社會排斥的感覺。而且,當一個人越專注於對某個人的時候,也有可能會增加對於疼痛的敏感,以感情來說,就是專情。
    從基因的角度來看,A118G 多形性(polymorphism)與身體疼痛的易受性有高度關聯,它的突變降低原本可以對抗疼痛的基因表現(loss-of-function)。此外,A118G 會造成在孩童時期對於社會接觸感到排斥,出現像是害羞或是抑制特定行為等,總稱 childhood withdrawal 現象。

    結論

    從一連串的相關實驗除了證明,社交痛和身體痛在神經生理和神經影像學的角度的重疊來看是雷同之外,更暗示當人類因為拒絕感覺到痛徹心扉的時候,最後終究會適應這樣的疼痛感。
    適應不是說不再感到疼痛,而是生存策略而言,為了讓自己能夠存活下來會提供尋找新的社會連結的動力。就如同身體痛一樣,當我們無法感受到疼痛的時候,我們很難去避開威脅我們生命的事物一樣,先天對於社交痛不敏感的人,也很難促使人類去為自己創造另一個新的社交境界。

    感想

    有的時候朋友失戀了,自己很難感同身受,而不小心說出在傷口上灑鹽般的話,讓自己想要安慰別人的美意,沒辦法好好傳達給對方,十足可惜。
    藉由這篇文章的分享,得知其實失戀的痛和我們受傷的痛就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其實是吻合的。而當我們知道這個事實之後,下次可以換個方式思考關於「失戀的痛」,它是一個需要被看見,被照顧的傷口。我們很難對著一個身體有個傷口,正在流血的人碎嘴,取而代之的是,關心傷口的狀況,知道要先處理好傷口,避免後面的感染。
    “但為甚麼失戀的時候,卻忘記好好照顧自己呢?”
    下次,你願意在自己失戀的時候,先慢下來,好好照顧自己心裡的傷嗎?然後,帶著傷跟它共處一陣子,看著它慢慢恢復嗎?
    註1:本次分享的內容是由許多研究建構而成,有些實驗對象哺乳類動物,有些則是人類的腦部影像,對於研究細節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原研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初衷很簡單,我想了解心理如何影響生理,也想和大家分享。#心理學 #認知行為 #認知神經 #醫學影像 #AI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Gav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