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認知行為治療對強迫症有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題目:Rapid effects of brief intensive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on brain glucose metabolism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2009年2月發布於 Molecular Psychiatry (譯為分子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

研究

先說結論,被診斷為強迫症(以下簡稱 OCD)的個案,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以下簡稱 CBT)的方式達到治療效果背後的機制可能是透過改變大腦相關區域的活性。
研究發現從大腦功能性神經解剖的影像改變顯示經過簡易密集認知行為治療(brief intensive CBT)之後,視丘活性(thalamic activity)降低伴隨背側前扣帶皮層活性(dACC)增加和強迫症的症狀改善程度有相關性。

方法(註1)

主要有兩個假設:(1)CBT介入會影響強迫症個案的改善。(2)CBT介入之後,會影響大腦哪一個區塊。
將10位被診斷為強迫症的個案做治療前、後的評估症狀的嚴重程度,而控制組為12位沒有強迫症的人,並進行10至12週前後的診斷評估,評估種類為臨床上常用的方式包含 Y-BOCS、HDRS、HAS、GAS 作為依據。使用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時,將 OCD 和 Normal 兩組當作個體因子(between-subjects factor);而時間為個體因子(within-subjects factor),依變數為症狀嚴重程度分數(symptom severity scores)。
數據呈現治療前、後關於評估 OCD 個案的各項指標經過治療之後,數值變化。
驗證第一個假設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是哪一個大腦區域是主導這一切的呢?研究團隊搭配磁振造影技術(MRI)圈出每一個個案自己大腦半球做為標準化的基準以及感興趣的區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包含 amygdala、caudate、aACC、DLPFC、hippocampus、orbitofrontal cortex(OFC)、putamen、thalamus、vACC、VLPFC等(註2),利用正子造影劑 18F-FDG 觀察葡萄糖代謝情況,使用正子造影的技術有助於定量活性。
第二次的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將組別分成 OCD 和 Normal 當成between-subjects因子,時間當成within-subjects因子,依變數變為 ROI/Hem 葡萄糖數值。逐步回歸分析(Wilk's λ statistic)則是判斷 OCD 的個案大腦中16個 ROI 在治療前、後有無統計上差別。最後,單變量(Univariate)分析找出,能找出最有顯著差異的 ROI 。OO\\
圖片顯示是利用 MRI 畫出來的 ROI 區域。圖片顯示海馬迴(hippocampus)和杏仁核(amygdala)用於解剖位置定位,並未納入資料分析中。
對於有強迫症這樣的情況的人,利用淨相關性(partial correlation)分析得出嚴重程度改善和葡萄糖代謝的活性改變是一致的。

結論

這一篇文章利用活化大腦時會需要能量,因此攝取比較多的葡萄糖顯示 OCD 個案的大腦活化區域是認知行為治療有用的原因,從本篇研究從神經解剖的角度來看,顯示視丘的活性降低,伴隨背側前扣帶皮質活性增加可能是強迫症對認知行為治療有反應的大腦功能區域改變模式,但這篇並沒有追蹤幾年之後的比較大腦的差異,藉此來證明大腦被改變的情況是暫時還是永久。
視丘的活性降低或許是強迫症在現行研究裡不論甚麼樣的機轉,最後都會影響到這個路徑。但是同時,認知行為治療的方式也活化了背側前扣帶皮質區域,是與認知評估(reappraisal,註3)和抑制負面情緒有關的大腦區塊。
文章提到實驗只有四週治療而已,因此他們認為比四週長的治療會有助於大腦的顯著改變,而這也仰賴未來的研究驗證。

心得

對認知科學或是腦神經科學很有興趣的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大腦的改變是我們很難在平常生活中可以很實際感受到的,然而,對於心理出現失衡狀態的個案來說,就更難相信只要對於原本認知的事實有所改變,接著嘗試讓身體動起來做一點事情,世界會變得不一樣。
這篇的研究題目卻會是了解「人類到底能不能透過行為來改變大腦」這樣的主題的一個拼圖,單靠一篇學術文章雖然對於腦神經科學的認識還不夠完整,但透過這個研究做為起點,我想鼓勵每個人,一定要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改變現況的,愛因斯坦說:「瘋子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既然我們都期待著不同的結果,那在以為窮途末路的時候,做一點從來沒嘗試過的方法,為自己殺出一條新的路出來,那肯定會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結果。
生命的齒輪重新啟動起來,很慢都沒有關係,因為齒輪會越來越快。
註1:認知行為治療的內容(protocol)和正子斷層掃描(PET)技術的詳細參數在原文獻中都有紀錄,由於我希望在學術和一般閱讀者能理解的範圍中取得一個平衡,故省略。
註2:研究中,選擇特定 ROI 的依據是仰賴先前研究證實,與強迫症有直接或間接相關性,但實際的藍圖尚未確定。
註3:認知評估是重新定義(reframing)發生事件的意義,藉此改變它對情緒上的影響。
avatar-img
2會員
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av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鑑於 Dcard 心理版上的文章主題常與睡眠障礙、情緒問題等的內容扣在一起,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甚麼沒辦法被理解,才會需要到版上抒發情緒呢?一起來這邊,從大腦的角度出發,窺探大腦的世界,知道自己的作為是能夠幫助自己的。
有鑑於 Dcard 心理版上的文章主題常與睡眠障礙、情緒問題等的內容扣在一起,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甚麼沒辦法被理解,才會需要到版上抒發情緒呢?一起來這邊,從大腦的角度出發,窺探大腦的世界,知道自己的作為是能夠幫助自己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根據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任何困擾或問題,其實都是由人們自己賦予某個事件的意義,雖然已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但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與想法,仍是可以改變的。換句話說,是一種將患者的負面消極思維轉換成正面積極思維,進一步修正其行為的治療方式。很多人認為此療法承繼了斯多葛派的思想。
以操作制約的觀點解釋迷信為何會發生。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是一種學習過程,指有機體學會某些操作緩解的行為,學會特定行為以達到特別目的,也就是通過強化和懲罰來改變行為,此理論是由B.F. Skinner提出。強調行為的結果對未來的影響。從操作制約的角度來看,迷信行為的發生可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人的4種腦波狀態,以及在θ波狀態下的催眠潛意識,催眠可以幫助我們以更高的維度或智慧看待所有的人事物,並溝通、學習或調整,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Thumbnail
強迫症(OCD)患者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情緒禁錮是導致強迫行為的關鍵。文章探討強迫症患者的情緒與語言表達,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介紹了強迫症患者常見的四種情緒:焦慮、憤怒、悲傷和羞愧,以及痛苦耐受性和焦慮敏感性。提供了將情緒融入治療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若能早點進入「預防性心理治療」,及早調整心理素質,改善不良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在未來面臨壓力時, 就可以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強迫症 (OCD) 患者經常會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例如焦慮、恐懼和厭惡。這篇文章介紹了與強迫症相關的神經迴路研究,並探討了形成強迫症的方式。內容包括多個神經迴路模型以及實際例子,以期能提供對強迫症的更深入理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系列研究的第二個實驗,用以檢驗冥想練習對注意力的影響。通過認知心理學的行為實驗以及神經機制的研究,作者發現對於沒有冥想經驗的人,經過短暫的正念引導練習後,執行注意力會有所提升。此外,研究還指出神經質的人格特質對此具有調節作用,提供了詳細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根據認知行為治療的理論,任何困擾或問題,其實都是由人們自己賦予某個事件的意義,雖然已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但我們對這件事情的認知與想法,仍是可以改變的。換句話說,是一種將患者的負面消極思維轉換成正面積極思維,進一步修正其行為的治療方式。很多人認為此療法承繼了斯多葛派的思想。
以操作制約的觀點解釋迷信為何會發生。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是一種學習過程,指有機體學會某些操作緩解的行為,學會特定行為以達到特別目的,也就是通過強化和懲罰來改變行為,此理論是由B.F. Skinner提出。強調行為的結果對未來的影響。從操作制約的角度來看,迷信行為的發生可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人的4種腦波狀態,以及在θ波狀態下的催眠潛意識,催眠可以幫助我們以更高的維度或智慧看待所有的人事物,並溝通、學習或調整,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Thumbnail
強迫症(OCD)患者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情緒禁錮是導致強迫行為的關鍵。文章探討強迫症患者的情緒與語言表達,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發現的大腦功能異常。此外,介紹了強迫症患者常見的四種情緒:焦慮、憤怒、悲傷和羞愧,以及痛苦耐受性和焦慮敏感性。提供了將情緒融入治療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若能早點進入「預防性心理治療」,及早調整心理素質,改善不良的行為或思考模式,在未來面臨壓力時, 就可以有更好的適應能力。
Thumbnail
透過幾本書的思考,本文分享了大腦思考與吸引力法則之間的關聯性及如何對大腦重新編碼的方法,從大腦神經學角度探討了關於思想、感受、頻率,以及注意力導向的影響。作者深入探討了後設認知能力、視覺化目標以及如何喚起快樂、正面回憶等關於大腦思考和吸引力法則。並歡迎分享讓大家一起擁抱成長、邁向自由。
Thumbnail
成長型思維闡述了大腦運作時,用「最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後果。躁鬱症患者基於過去失敗的經驗與大腦的功能缺陷,對糟糕的狀況和感覺更加根深蒂固。將挑戰拆成小任務可以增加自信心,透過成長型思維策略幫助患者更聚焦、更專注在進步的動力。
Thumbnail
強迫症 (OCD) 患者經常會對強迫性的想法、衝動或圖像產生厭惡情緒,例如焦慮、恐懼和厭惡。這篇文章介紹了與強迫症相關的神經迴路研究,並探討了形成強迫症的方式。內容包括多個神經迴路模型以及實際例子,以期能提供對強迫症的更深入理解。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系列研究的第二個實驗,用以檢驗冥想練習對注意力的影響。通過認知心理學的行為實驗以及神經機制的研究,作者發現對於沒有冥想經驗的人,經過短暫的正念引導練習後,執行注意力會有所提升。此外,研究還指出神經質的人格特質對此具有調節作用,提供了詳細的研究過程和結果。
Thumbnail
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想法與行為,長期下來,逐漸演變成強迫想法引發了強迫行為,但習慣的強迫行為,可能反過來強化了強迫想法與情緒。譬如因為我害怕髒,所以出現過度清潔的行為,但清潔過度的行為,可能塑造強化我是怕髒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