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5|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讀書心得:思考整理學

    思考整理學,是由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榮譽教授、著名英國文學家、語言學家,外山滋比古教授所寫。成書於1983年,2021年7月,在臺灣由圓神出版事業、究竟出版社進行出版。
    雖然這本書寫於1983年,即使已經是2022年的現在,本書所提及的觀念,是一點也不過時的。
    書名雖然叫做「思考的整理學」,但內容一點也不生硬,甚至可以說從頭到尾,你都可以感覺到,這本書裡說的,就是自己生活的寫照。
    第一章開宗明義,就將學習者分為「滑翔翼人」和「飛機人」兩種人。
    教育機構,一直把學習者鍛練成「滑翔翼人」,滑翔翼在天空中飛翔的身姿很美,看起來自由自在,但卻無法獨立飛翔,只能依靠著風力,而自己無法操控飛行的方向,只能依著風向。
    然而,本身自帶引擎的「飛機」就不同了,可以有自己意志的去鎖定方向,或是隨著意志去更改飛行方向,甚至目的地。
    作者提出,為何老師們不願教育出「飛機人」呢?因為聽話的滑翔翼人是相對安全的,他們會聽從一切的安排,教導什麼就學會什麼,容易被操控在安全範圍之內。這樣的學習模式在大學以前,或許還可以的,但上了大學之後,已經沒有風向可以將滑翔翼人推進,那麼滑翔翼人很容易漫無目的地亂飛,甚至墜落,不肯再向前。
    教育者往往也在選擇一條輕鬆的路教導下一代,他們喜歡容易屈服且聽話的滑翔翼學生。
    作者也提到,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尤其AI已經可以代替大部份人力時,沒有獨立思考的滑翔翼人,是最容易被取代的。
    「學習不只靠頭腦,而是要用身體去記住」,尤其是需要獨立論證的研究生,又或者在大學畢業前需要完成專題的大學生,靠頭腦學習的知識,再靠身體力行去產生出屬於自己的成果,才能是真正的屬於自己。
    用身體去記住,首要「獨立思考」,接下來的章節,作者花了很多時間來闡述,如何進行思考並整理思考。
    1.早晨的頭腦比夜晚好:(編按:這點雖然應該是見人見智,但我自己是晨型人,早上起來將大部份的事都處理完,會覺得時間多出很多,也就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了。當然喜歡在晚上思考做事的人,也不能說有什麼不對,只要自己認為何時能讓自己做事更有效率,那就是最好的時間規畫方式。無論如何,都要自己親身去驗證過,才能決定)。
    2。思考的醞釀:作者有提到,當我們遇到某些困難的事,一時半刻無法解決,是可以先放下的,就像醇釀酒一般,等時機到了,就會發酵完成,而成為美酒。一盅美酒要釀造完成,除了有原料(例如小麥),更需要酵母(也就是靈感),作者提出他定下論文題目的方式,就是多閱讀想研究的作品,但先不去看別人的評論文章,自己先閱讀作品,再去進行思考批判,最後再去看別人的評論文章,就會有許多素材產生,但僅此,也無法寫出論文,因為還缺乏靈感。作者說,靈感無所不在,或許在生活中、在某次閒聊中、某篇文章中...等等,總之,就是需要時間去等待靈感的出現。靈感出現後,也不是馬上就能完成論文的,就像釀酒一般,也需要時間去熟成。至於熟成需要多少時間,作者提到,是因人而異的,若我們能將每次熟成的時間都做好記錄,那麼對於自己需要多少時間也就能大致掌控了。
    3。心急水不沸,任何事都要等待時機,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像我們急著尋找某樣東西時,就是遍尋不著,但漸漸忘記這件事時,東西卻又自己出現了,是不是很有趣呢?就好像煮開水,你直盯著水,會覺得,怎麼還不滾沸,但當你轉移注意力時,其實水一下子就煮沸了,所以作者強調,在思考的整理上,再也沒有比沈澱更重要的事了。
    4。一味相信自己的想法是唯一,會讓自己漸漸看不到其他的想法。意即思考不宜太鑽牛角尖,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名著「哈姆雷特」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詞「to be, or not to be」,世人對它有千萬種解釋,我們不必苦苦追求那一個解釋才是對的,涵蓋所有層面的詮釋,才是這句台詞的真正意義。
    5。活用創作力和編輯力:不管自己擁有多少獨創性,都要巧妙組合已擁有的知識,並進行編輯,當我們能排出最好的順序時,就會產生最大的意義。當我們在思考一件新事物時,並非都要靠自己的腦袋去無中生有,大部份的點子或想法,都是從既存的事物中彼此激盪連結產生的,而這其中最好的催化劑就是放空。作者說,放空力量大。
    6。連續一口氣的閱讀,修辭的後像:語言是由單字所組成的,如果你一個字一個字分開看,是沒有意義的,而是要連續去看,文字才會鮮活起來。就比如我們看動畫甚至電影,都是由一幀幀的畫面連續快速的運轉,才成為有意義的影像,所以當我們將艱難的書一口氣讀完,藉由後像作用,就能輕鬆將片段整合成完整的意義。這部份我覺得要先訓練自己的閱讀能力,能夠靜下心閱讀,不論當下是否能立刻領悟,一次不行,隔一段時間再來讀一次,反覆作用之下,就會起了後像作用,然後便能貫通了。
    7。與其關注核心,不如從周邊切入:暫時將欲解開的核心問題放在心裡,然後從完全不同的事物中去尋求,發現相關現象,然後再類推到問題本身。「不斷正視問題,只會妨礙思考的自由」,這一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也常常有所感,(編按:例如,我們想解決便秘,最直接的解決方法就是吃排便藥,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我們或許可以先去了解各種食物的食性,也了解並紀錄自己身的狀況,雖然看起來無法立刻解決便秘,但當你了解食物的食性以及自己身體的狀況,進而去改便飲食和生活習慣,回到便秘本身,應該就會被解決了。當你只是一直注視著便秘這個問題,便秘或許表面上解決了,但事實上是不是真解決了,就不得而知了。)
    作者說了:人很難憑著意志力戰勝一切,下意識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8。當我們有了作者前面章節介紹的基本概念,就開始教我們如何整理歸納了,作者表示,所謂的思考的整理,其實就是藉著抽象的階梯往上爬,把低層次的思考,化為後設思考。
    也就是要提高思考的層次,意即需要將第一層次的思考具體化,並不是你的資訊量越多越好,不經過具體的整理,想法永遠只是個想法,不會被實現。作者書中有提到積讀法,意即將相關的文章或書籍都累積起來,然後一口氣讀完,中間不要作筆記,只要重點式做幾個備忘就好,能記在腦袋中的,會比一字不漏的邊看邊作筆記還要能記得要多,大家不妨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另外,作者也強調,現今資訊發達,人腦是用來思考,不是用來記憶的,所以存放在腦中的知識要定期清空,才能放更多其他的知識。
    9。有靈感要隨時記錄下來,因為靈感很珍貴~而隨時記下來的靈感,也要定期移植到其他筆記本,因為這樣重新抄寫一次的過程中,又或是重新排列組合之後,又會有新的火花,作者稱之為超筆記本。
    10。不要畏懼遺忘,所謂的遺忘就是區別、判斷腦中事物的價值。要讓頭腦順利運作,遺忘是非常重要的,最好的遺忘方法就是睡眠,但光靠睡眠還是無法順利的遺忘,最好就是轉移注意力或是轉換環境,不用刻意遺忘,而是自然而然的去忘記。作者說,流汗是最有效的遺忘手段,散步和快走都是很好的方式。所謂思考的整理,就是學習如何有技巧的遺忘。也就是說,學會分辨什麼是真正感興趣的,而什麼又只是一時興趣。
    11。先試著下筆寫看看:很多人都希望先有詳細的構思才有辦法動筆寫,但作者鼓勵大家只要輕鬆動筆就好,不論是論文、報告或企畫案,一旦動筆寫,想法就會浮現,而且在寫的過程中,條理也會成形。除了寫,也要練習說給別人聽,例如流傳至今的許多經典,其實都非著作,而是靠口耳相傳整理而成的,(編按:例如「論語」、「老子」等等)。
    12。稱讚能使思考更活躍:我們遇到瓶頸時,一定不要鑽牛角尖,可以稍微停一下,轉換思緒,並告訴自己一定可以辦得到,只要靜下心來想想就一定能解決,常常這樣稱讚自己,自己就會成為更優秀的人。
    13。不要隨意批評他人的想法:既然我們要對自己充滿自信,相反的我們也不應該去隨意批評他人,任何想法,只要用心尋找,一定能看到優點的,不要隨意全面否定任何人事物,不論對自己或別人。
    當你消極時,一定要找一個善於稱讚你的人傾訴,作者說:稱讚是最高等級的寒暄,透過稱讚和被稱讚,都可以活躍我們的思考。
    14。聲音能找到眼睛的盲點:當我們完成文字初稿,可以大聲朗讀出來,會有意想不到的成效。而我們也不要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會失去繼續深入思考或歸納的欲望與幹勁,因為我們容易因為說話就得到滿足,就不會去創作了。但作者表示,也不是讓我們不和其他人多交流。和他人天馬行空的閒聊,是創意的催化劑。我們不要和別人一起輕易的批判任何事,但可以天馬行空的亂聊,反而可以有想像不到的有趣想法產生。
    15。思考要避免近親繁殖:我們可以挑戰看不懂的書,作者建議可以以文學作品作為媒界。這點大家不妨也可以試看看,或許真的能夠促進思考。
    這本書的最後又回到了滑翔翼和飛機人的基本問題上,教育不是把知識教給別人,而是能夠將知識都實現在生活上,才是真正的教育和訓練。
    這本書真的非常值得收藏以及反覆閱讀,每次都能夠得到不同的啟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