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普及寫作的難度(5)

普及化文章的重點,就是要放在只破除一個概念,針對這個就好。讓讀者可以理解,「並沒有單純到不行的解釋」即可,剩下的讓自己去思考,就能得到具有普遍性的答案。
普及文其實很難、很難、很難寫,會根據受眾不同有極大的差異。但要說最大的差別,恐怕是在心態,也就是開頭幾篇筆者強調的部分。
你是打從心底想要普及知識,或只想要讓別人稱呼你一聲大大?
怎麼去區別?也不難,看文章當中會不會把主題歪到有恨意即可。

惡意帶風向操弄者,總想讓讀者相信「吾即真理」
想透過公共議題牟利者,最佳路徑就是鼓吹仇恨。而仇恨的根源是什麼?你我為何會對素未謀面者充滿恨意?
這跟各種主義煽動的概念相同,先讓你把事情簡單化,相信有單一答案,然後與這個答案違背者就是錯的。既然對方是錯的,還能如此堅持,必定有某些邪惡的念頭,那麼惡即斬就沒錯了。
2022年台灣youtube頻道贊助金額排名(編:真的可以發大財)
2022年台灣youtube頻道贊助金額排名(編:真的可以發大財)
等等,一定有讀者會說,難道凡事都這麼相對?不,筆者還沒說完。
通常,事情都有個先後,架構也有分大小,例如某個藥廠的理念「先講究不傷身體、再講究效果」,架構就是所有的效果都得建立在「不傷身」上,簡單到不能再簡單。
各種治療效果可以複雜,但簡單化不能脫離大架構,也就是不傷身體這個原則。

父子騎驢式的煽動謠言,只是想透過議題牟利
煽動性言論,是把這兩個逆轉,讓你相信各種效果可以很簡單,從而瓦解、忽略大架構。例如:
「這款感冒藥的成分與國外知名XX牌一樣,價格卻只要一半?顯然有鬼。」
暗示感冒藥可能傷身,從而去瓦解掉「先講究不傷身體」的前提。但是,這段敘述有沒有辦法破解?很容易啊,光是從國外進口來的運費,跟國內自行生產可以省下的成本,售價較低不是理所當然?
對,所以煽動性言論,就是用各種話術、論證,要你專注在「相同成分價格一半,顯然有問題」這件事。
例如:
「義大利出產橄欖油一瓶500,台灣回收油一瓶50,難怪國產沙拉油只賣200!」
「不要扯那麼多,怎麼可能價錢差到一半,當大家沒買過菜嗎?」
每一套論述的邏輯,單純只看敘述都是合理,但架構上就是不對,故意的。目的就是要把焦點轉移到單純的價錢上,忽略掉價錢跟成本有關,而這可能就是該藥廠的優勢。而透過這種操作,讀者最後只會記得一開始的敘述「價錢只要一半怎麼可能」,相信了暗示「這藥有問題」。
如果價錢一樣高呢?
「成分相同,價錢居然一樣,裡頭難道沒問題嗎?」
「不要扯那麼多,怎麼可能價錢一樣,當大家沒買過菜嗎?」
咦?
您猜對了,煽動性言論是萬用句型,充滿各種疑問句跟暗示,很少跟你直指核心。謠言則是在當中加入「證據」,例如報關行的一頁文書,內政部的一紙公文,每一個步驟都是在「純化」敘述,營造一個複雜的大架構。
完美示範(編)

別寫成取暖心得文,那跟煽動性謠言沒兩樣
科普文不能這樣寫,架構可以簡單,細節得要複雜。戴蒙的《槍炮、病菌與鋼鐵》,就是內容逐項條列,告訴你各種為何地理關係、資源種類造成的影響,每一章節資訊量都很大,而總結卻可以歸納成地理決定論。而我們以後看到類似的東西,心中就會想到,因為地理因素造成許多不同,細節當然也不同。
而失敗的科普文,跟謠言與煽動言論某種程度上一樣。想盡辦法,讓過程都看來很簡單,卻湊不出一個具有一致性的大前提,差別在失敗的科普文來自於作者的寫作功力,謠言跟煽動文則出自心懷不軌的寫手。
兩者兼具的,常常想要當大大。
讀者到這邊應該有點小混亂,筆者總結一下。
大致上,如果探討一個有層次的議題,像是為何台灣足球發展不起來,這涉及到非常大的範圍,從基層教育、體育風氣、媒體帶動……每一層都可以寫十萬字長文。一般的普及作者,會犯的錯誤是把這些過程簡化再簡化,最後得到:
  • 「教育部就是爛」
  • 「家長就是守舊」
  • 「媒體只看錢」
這有說跟沒說一樣的結論,讀者最後看完,除了留下少許疑惑,更多的是不解與憤怒。
這不叫做普及,只是心得。普及的重點是協助讀者成長,從中獲得一些有用的東西。

請試著以有限字數,說明複雜的架構並導出簡單的結論
這裡筆者試著寫一下讓各位理解:
「基層教育,主導學校體育運動的都是體育老師,就算校長想推足球,若體育老師專長都是其他運動,自然不願意配合……學校有路徑選擇,若原有的體育老師推動桌球成功還拿名次,就會驅動桌球發展,組成校隊………
是故,想從基層教育的行政推動角度著手,或許我們『應該保障足球國手完成教育訓練後,能進入中小學校擔任體育教師』」。
「體育風氣的產生是由大眾促成,遍地都是籃球場的情況下,怎麼推動足球?現在也不是紅葉少棒的刻苦年代,更不像南美洲家家戶戶都在街上練習運球……拆掉籃球場不切實際,或許從現在起,特別獎勵足球場地的興建,給予特別補貼,讓里長跟議員比較願意推動……
然而,欠缺可以指導的教練,也許我們應該協助足球國手,到學校或是有場地的鄰里,興辦由政府補貼鐘點費的足球營隊。」
以上,筆者只是大概寫一下,讓讀者明白,普及文的重點,是要能夠在短短幾百上千個字內,讓讀者能抓到問題,理解其複雜架構,這必須從前幾篇說的「難易度」、「複雜度」著手。
有沒發現,筆者的寫法是展開幾個面向,讓讀者發覺:
  • 「原來學校體育教育有這問題喔」
  • 「增進師資的路徑最快的是找足球選手當老師」
而最後的結論,都指向一個簡單的大架構,「如何在體制內培養」。
為何不加入各種政府官僚習性、民間企業資助意願?因為這樣就變成兩條、三條、多條邏輯敘事,交互關係太過雜亂,沒有功力駕馭的作者,很快就會寫成憤世嫉俗文。
然後,筆者的結論具有開放性,沒有用「斬釘截鐵」的說法,說這樣做就對了。
年輕同學太想要取得掌聲,會急於用下結論的筆法,常見於開頭破題「驚天動地」,但內容卻變成個案解說,很難找出一致性的邏輯,前後自相矛盾。
這樣可以短期聚眾,吸引到一群同樣憤恨的讀者,但長期來說是負效果,因為把想要討論的人都妖魔化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