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寫作的難度(6)

普及寫作的難度(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結論具有開放性,沒有用「斬釘截鐵」的說法,說「這樣做就對了」。年輕同學太想要取得掌聲,會急於用下結論的筆法,常見於開頭破題「驚天動地」,但內容卻變成個案解說,很難找出一致性的邏輯,前後自相矛盾。這樣可以短期聚眾,吸引到一群同樣憤恨的讀者,但長期來說是負效果,因為把想要討論的人都妖魔化了。

這篇要來仔細解釋,細節複雜一點沒關係,大架構要保持單純的寫法跟理由。

先講理由,因為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總要先認識這個問題。

例如:

「經濟不好找不到工作」跟「能力不好找不到工作」,兩者之間哪個對?

都不對。

動筆之前:具體、正確的設定題目,避免淪為抱怨文

這兩句話的本質是交錯在一起,正確的認識是「相較其他人是否有優勢」,因為有經濟好也找不到工作,能力強也沒工作的人。

簡單說就是,這兩句話比較像是抱怨,或陳述一個概念,沒辦法作為大架構。寫作的第一件事,就是避免針對這種抱怨去發想,而要將此抱怨引導到有建設性的議題上,稱之為「控制題目」。同時各位也可以明白,把這種抱怨的話當作標題,去寫個經濟普及文的人,十之八九帶有利用資訊不對稱牟利的想法。

說白了就是不具體,今天你跟筆者問:「從樓上跳下去會不會摔死?」

條件不明確啊,從二樓往一樓跳很難死吧,在20層樓高的樓上往內跳到19樓天台,一樣不會死啊。

這種道理太過簡單,所以讀者會忽略,讓我們重新看一下「經濟不好找不到工作」這句話,難道很具體?所以才說,抱怨文跟感受文,無法寫普及文章的理由在此,但你可以延伸出一些特定議題解釋。

在經濟不好的概念下,是有非常多的東西可以講,像是:「為何能力好也找不到工作?」

富含細節的開放性論述,才能提供多元視角

「我的學生有好幾個去讀餐飲,成績優異表現傑出,畢業多年還是無法在餐飲業取得正職,還有人跑去工廠當作業員了。難道經濟很差嗎?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我學生每年都有一定數量去念餐飲,十年下來至少在OO區,光是我自己知道的學生總量,就可以填滿OO區的所有餐廳還有剩。

所以跟我抱怨找不到正職工作,背後原因很可能是供需失衡,太多人念了餐飲,而OO區卻不需要這麼多廚師。但你說,難道功夫好技能強,無法取代其他人嗎?

其實這種說法也有點言過其實,能取得證照都有基本功,就算這些老廚師當年訓練沒有那麼紮實,多年經驗也可以彌補了,加上餐飲業要面對客人,待人接物這些也要時間,新人當然取代機會也很少。」

上段解釋供需失衡,筆者沒有舉出「經濟部資料顯示OO區註冊餐廳幾家、廚師幾名」,但一樣可以表達出那個概念。後段解釋餐飲業的手藝很吃經驗,沒有罵老廚師都混畢業,也沒說新人功夫很差,而用餐飲業的整體需求去規避。這樣讀者都可以各取所需,了解到「原來在OO區的餐飲業工作不好找,是這個原因」。

這跟經濟有關嗎?有啊,但筆者沒扯到宏觀經濟,甚至其他行業的都沒扯進來。因為想要解釋的受眾,可能是筆者學生的家長,或是有志餐飲業的學生,其他行業狀況可能就不一樣。如果一篇(偽)普及文用餐飲去代表,發展出「餐飲業是百業之母,從餐飲可以看出台灣經濟衰退」的論點……

欸,這才是媒體業會被罵翻的理由,每一個細節都不深究,卻對大架構輕易下結論,難怪會被貼謠言製造機。

不同產業著眼處亦不同,不懂之處務須謙虛求教

要煽動性的標題,也用不著通通扯到大架構,這除了顯示作者本身對議題的不了解,更代表對複雜系統的認知很淺。這不僅僅是普及作家會犯,學者更容易犯這錯誤,因為學者沒去工作過的話,對牽涉工程、產業運作的邏輯,也可能是一無所知。

見微知著要看地方,不是每件事都可以。

從技術零件的角度,半導體業可以見微知著,餐飲業不行。因為半導體的技術是堆疊上去,基礎的原物料、零件有問題,就疊不出最尖端的半導體產品。但餐飲業很吃師傅手藝,原物料不佳,透過專業廚師是可以呈現不差的口味,加上同質性高,我們無法從某一條街的早餐店設備,推知整個台北市的餐飲業是否要倒了。

而這,就是系統性理解,普及寫作的作者最需要的功夫:廣博且通達,所以心態最重要的就是放下,要能夠聽進各行專業的意見。從高科技產業跟餐飲業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有些產業的技術堆疊非常厚實,另一些則可能極重個人經驗,將此兩者對比顯然有問題。

這樣,才能在找到主題時,把內容細節複雜且具體的呈現,卻不會有雜亂跟牽強感,又能扣住大架構,不會整個歪題,輕易導出武斷的結論。

透過這樣的寫作,文字會豐富有溫度。

一篇文章講一件事就好,別妄想包山包海

那為何,許多科普或是各類普及文,就只有科普之類的比較客觀公正?欸,不是,是因為寫科普的人多。

所以,科學中太多科目、細節都有人寫科普文填滿,這讓想要了解科學新知的普通人,可以找到階梯逐步向上。歷史普及文透過像是呂捷等老師,加上近年的影音效果,也有很大的進步。

編:也有把科學跟歷史摻在一起做……科學演義的(有趣)神奇普及書,可以同時了解科學原理與科學簡史。不過由於是演義,所以細節不能盡信。

編:也有把科學跟歷史摻在一起做……科學演義的(有趣)神奇普及書,可以同時了解科學原理與科學簡史。不過由於是演義,所以細節不能盡信。

產業科普文為何少?因為涉及系統都太複雜,欠缺各式各樣填補細節的堆疊,很難由一篇文章了解整個產業,反而會讓人覺得你牽拖,明明就那麼簡單。

這用在軍普跟各種經濟學普及文都一樣,之所以很難寫,原因是寫的人太想一次搞定整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今天科普文很多,是過去理工教育扎根,為了提升全國科學水準,有大量的基礎刊物跟科學讀物協助,再透過好幾代的科學家投入的結果喔。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4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建立一個穩固地基很重要,可以錨定時空,使人感到熟悉。熟悉接近安全之地,有家的安穩感。家提供每個人可以棲息、放鬆、完成工作的暫時休憩地,即便人生沒有目標、也沒方向,至少在迷惘的時候,可以得到一夜安寧。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avatar-avatar
Moonrogu
發佈於
src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