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1/3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普及寫作的難度(6)

結論具有開放性,沒有用「斬釘截鐵」的說法,說「這樣做就對了」。年輕同學太想要取得掌聲,會急於用下結論的筆法,常見於開頭破題「驚天動地」,但內容卻變成個案解說,很難找出一致性的邏輯,前後自相矛盾。這樣可以短期聚眾,吸引到一群同樣憤恨的讀者,但長期來說是負效果,因為把想要討論的人都妖魔化了。
這篇要來仔細解釋,細節複雜一點沒關係,大架構要保持單純的寫法跟理由。
先講理由,因為我們要解決一個問題,總要先認識這個問題。
例如:
「經濟不好找不到工作」跟「能力不好找不到工作」,兩者之間哪個對?
都不對。

動筆之前:具體、正確的設定題目,避免淪為抱怨文
這兩句話的本質是交錯在一起,正確的認識是「相較其他人是否有優勢」,因為有經濟好也找不到工作,能力強也沒工作的人。
簡單說就是,這兩句話比較像是抱怨,或陳述一個概念,沒辦法作為大架構。寫作的第一件事,就是避免針對這種抱怨去發想,而要將此抱怨引導到有建設性的議題上,稱之為「控制題目」。同時各位也可以明白,把這種抱怨的話當作標題,去寫個經濟普及文的人,十之八九帶有利用資訊不對稱牟利的想法。
說白了就是不具體,今天你跟筆者問:「從樓上跳下去會不會摔死?」
條件不明確啊,從二樓往一樓跳很難死吧,在20層樓高的樓上往內跳到19樓天台,一樣不會死啊。
這種道理太過簡單,所以讀者會忽略,讓我們重新看一下「經濟不好找不到工作」這句話,難道很具體?所以才說,抱怨文跟感受文,無法寫普及文章的理由在此,但你可以延伸出一些特定議題解釋。
在經濟不好的概念下,是有非常多的東西可以講,像是:「為何能力好也找不到工作?」
編:其實這是一種議題設定的能力,讓自己不被主流媒體的煽動性言論牽著走。比如戰爭主動權在中國,台灣人與其討論如何不發生戰爭,不如討論在發生戰爭時,台灣能否防衛自己的領土?(圖片來源:讀墨)
編:其實這是一種議題設定的能力,讓自己不被主流媒體的煽動性言論牽著走。比如戰爭主動權在中國,台灣人與其討論如何不發生戰爭,不如討論在發生戰爭時,台灣能否防衛自己的領土?(圖片來源:讀墨)

富含細節的開放性論述,才能提供多元視角
「我的學生有好幾個去讀餐飲,成績優異表現傑出,畢業多年還是無法在餐飲業取得正職,還有人跑去工廠當作業員了。難道經濟很差嗎?其實也不盡然,因為我學生每年都有一定數量去念餐飲,十年下來至少在OO區,光是我自己知道的學生總量,就可以填滿OO區的所有餐廳還有剩。
所以跟我抱怨找不到正職工作,背後原因很可能是供需失衡,太多人念了餐飲,而OO區卻不需要這麼多廚師。但你說,難道功夫好技能強,無法取代其他人嗎?
其實這種說法也有點言過其實,能取得證照都有基本功,就算這些老廚師當年訓練沒有那麼紮實,多年經驗也可以彌補了,加上餐飲業要面對客人,待人接物這些也要時間,新人當然取代機會也很少。」
上段解釋供需失衡,筆者沒有舉出「經濟部資料顯示OO區註冊餐廳幾家、廚師幾名」,但一樣可以表達出那個概念。後段解釋餐飲業的手藝很吃經驗,沒有罵老廚師都混畢業,也沒說新人功夫很差,而用餐飲業的整體需求去規避。這樣讀者都可以各取所需,了解到「原來在OO區的餐飲業工作不好找,是這個原因」。
這跟經濟有關嗎?有啊,但筆者沒扯到宏觀經濟,甚至其他行業的都沒扯進來。因為想要解釋的受眾,可能是筆者學生的家長,或是有志餐飲業的學生,其他行業狀況可能就不一樣。如果一篇(偽)普及文用餐飲去代表,發展出「餐飲業是百業之母,從餐飲可以看出台灣經濟衰退」的論點……
欸,這才是媒體業會被罵翻的理由,每一個細節都不深究,卻對大架構輕易下結論,難怪會被貼謠言製造機。

不同產業著眼處亦不同,不懂之處務須謙虛求教
要煽動性的標題,也用不著通通扯到大架構,這除了顯示作者本身對議題的不了解,更代表對複雜系統的認知很淺。這不僅僅是普及作家會犯,學者更容易犯這錯誤,因為學者沒去工作過的話,對牽涉工程、產業運作的邏輯,也可能是一無所知。
見微知著要看地方,不是每件事都可以。
從技術零件的角度,半導體業可以見微知著,餐飲業不行。因為半導體的技術是堆疊上去,基礎的原物料、零件有問題,就疊不出最尖端的半導體產品。但餐飲業很吃師傅手藝,原物料不佳,透過專業廚師是可以呈現不差的口味,加上同質性高,我們無法從某一條街的早餐店設備,推知整個台北市的餐飲業是否要倒了。
而這,就是系統性理解,普及寫作的作者最需要的功夫:廣博且通達,所以心態最重要的就是放下,要能夠聽進各行專業的意見。從高科技產業跟餐飲業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有些產業的技術堆疊非常厚實,另一些則可能極重個人經驗,將此兩者對比顯然有問題。
這樣,才能在找到主題時,把內容細節複雜且具體的呈現,卻不會有雜亂跟牽強感,又能扣住大架構,不會整個歪題,輕易導出武斷的結論。
透過這樣的寫作,文字會豐富有溫度。

一篇文章講一件事就好,別妄想包山包海
那為何,許多科普或是各類普及文,就只有科普之類的比較客觀公正?欸,不是,是因為寫科普的人多。
所以,科學中太多科目、細節都有人寫科普文填滿,這讓想要了解科學新知的普通人,可以找到階梯逐步向上。歷史普及文透過像是呂捷等老師,加上近年的影音效果,也有很大的進步。
編:也有把科學跟歷史摻在一起做……科學演義的(有趣)神奇普及書,可以同時了解科學原理與科學簡史。不過由於是演義,所以細節不能盡信。
產業科普文為何少?因為涉及系統都太複雜,欠缺各式各樣填補細節的堆疊,很難由一篇文章了解整個產業,反而會讓人覺得你牽拖,明明就那麼簡單。
這用在軍普跟各種經濟學普及文都一樣,之所以很難寫,原因是寫的人太想一次搞定整代人才能完成的事情。
今天科普文很多,是過去理工教育扎根,為了提升全國科學水準,有大量的基礎刊物跟科學讀物協助,再透過好幾代的科學家投入的結果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