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兩種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生病,會改變一個人的內心狀態。

生病後的個人的內在狀況大致有兩種走向,一個是睜開眼睛,細細覺察它(疾病)帶給我們的影響,然後同意它的發生,最後接受它,與它成為一體,它的影響成為自我的一個部分;另一種多與「想像」有關,因為人們先前不知在哪兒獲得的印象,一旦生病,就閉上眼睛,哀嘆自身的不幸命運,任憑「想像」帶領,關注於症狀帶給人的「失去」,而想像衍生的畫面,這常會影響病人的心理品質。

我打開網路上對腦中風的討論版:趙先生說:「我才40歲,身體右側全癱,往後日子怎麼過?想到這兒,我又哭了!」;另一位趙先生說:「我32, 中風已經有三年了,這三年來,我都有細微的進步,現在原本全癱的右側可以張握了,持續復健是我唯一的道路。」,他們的生理狀況類似,看待疾病的方式卻截然不同,也呈現不同的心理品質。

同意疾病並且接受疾病,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可以跳脫「疾病的受害者」的深淵,所謂「疾病的受害者」往往是認為自己原是「正常人」,但為疾病所害,如此自己成為「受害者」,多半讓別人或自身認為自己「很可憐」,而應擁有特殊的權利,這種狀態一開始雖然可以讓他人諒解,但久而久之,他人聽多了,不僅內心覺得「又來了」,也讓那個生病的人停滯不前; 而「睜開眼晴的人,雖也仍在疾病的不適深淵中,但個人與疾病共處,帶病生活,如此易於把握生活當下,個人並不知道疾病的深淵何時會結束,也無法預想未來會如何?只有努力活在當下現時。

科學的知識並不保証疾病有結束的一天,科學的知識總是關注著疾病的「症狀」,是否可以緩解?「症狀」是否可以有終結的一日?「症狀」大概多久?病是否有後遺症?這些當然重要,這些關乎著一個人是否可以預想未來,也關乎著自己跟所謂著「正常人」的差距有多遠。但這是以個人的生理情況為基礎,現代多是交由醫師判讀,所以找一個可以信賴的醫生是重要的,我們都想要「正常」的生活著。若仔細想想一個人生病的內心品質,遠多於「症狀」的科學知識的支撐。「疾病」來臨時起初往往讓人覺得「失去」了什麼,如失去了某種生理功能、失去了某一段時間,一種失去了某些日常慣性的自己。這當然使人哀傷,也使人焦慮,因為被迫要失去了某些熟悉的世界,但它(疾病)也向我們展現某種生命的實相,一種生活的變化會發生:「人生的生活總非安好穩當,隨時會有破損的可能,生命的終站是不可知的死亡!」而所謂「幸福的人生 」可能只是一種「假相」,建立在我們對規劃生活有序的社會上,是整體社會組織有機建構的一部分,人的社會可以如此延續下去,而無關乎你我個人的情況。

當疾病來臨時,開始被迫和熟悉的眾人社會某部分分開,因此可能需要「揮別」,告別過去並不是只有失去了什麼,也可說是要重新適應或認識了什麼,比如說一個突然中風而存活的患者,暫時失去了吞嚥功能、行動能力及日常職業功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復健才能再回歸社會,此時病人有兩種的臉:一個是「哭喪的臉」,停留在所遭遇的疾病,向人不斷訴說個人的「可憐」遭遇,如此讓他(她)覺得比別人倒楣,同時他(她)也易喪失復健的熱情,個人就是「疾病的受害者」,病人很容易成為自怨自憐的狀態,我們稱之為「閉起眼睛」的「自我想像受害者」;反之,當個人聆聽疾病給個人的影響訊息時,同意它(疾病)的到來,接受它(疾病)為自身經驗的一部分,甚至接受它(疾病)是自我的一部分,個人將會去想到:「未來我想要怎麼辦?」,「是的,我接受這個疾病可以發生在我身上!不用拘泥探究任何原因,因為對將來發展有限!」,如此更能激發復健的能量,這個狀態我們稱之為「睜開眼睛 」的「接受事實的新自我,它是「平和的臉」,病人情緒會比較穩定,內心也較能接受自己!雖然生理的不適依舊,但內在的心理品質較坦然,雖然墮入了深淵,也不知何時可以爬出深淵(甚至沒有爬出深淵的一天),病人唯一可做的就是把握當下持續復健,並對剩下的生命懷抱著熱情和珍惜。

這是生病的兩種臉,也是面對生命的兩種樣態,各位,您是「哭喪的臉」?還是「平和的臉」?還是正在「變臉」中(由「哭喪」變「平和」)?您會選擇哪一種?

(也可以用聽的,參考聆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的EP75:穗波心理師|什麼都談|疾病的兩種臉)

追蹤「穗波心理師(心理顯影)」FB粉絲專頁或加入「心理顯影:愛情、親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聊天室」社團可不定時收到「今日文章」、podcast預告及貓相片

收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專門談心理與生活的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穗波心理師」沙龍
229會員
421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2025/03/29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Thumbnail
2025/03/29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穗波在中風後的復健之旅。穗波一開始對復健感到迷惘,認為復健是「人為的」回復,但後來理解到「習慣成自然」的道理,並且通過不斷重覆練習來建立新的神經廻路。穗波分享了日常復健的經歷,包括走路練習和寫作,並提到飼養小貓「麻吉」帶來的歡樂和激勵。
Thumbnail
2025/03/07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Thumbnail
2025/03/07
文章述及了穗波在社區中復健的經歷和觀察。穗波描述了社區中各種人物的日常活動,包括清潔工、買菜的婦女、規律活動的老年人、遛狗的女孩等。穗波還提到了一隻名叫「小花」的貓,這隻貓給穗波的復健過程帶來了樂趣。此外,穗波分享了與鄰居交流的經驗,並提到了一些社區中的事件,如鄰居打小孩及之後清理辦公室的經歷。
Thumbnail
2025/02/07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2/07
本文描述作者中風後左手不靈活的經歷,以及在復健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體悟。從初期手部功能的喪失,到學習如何避免代償動作,以及在社區鄰居的幫助下,逐步恢復行走能力。作者也分享了復健過程中,家人和看護的提醒與自身感受,反思了正向復健法的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病,這是真的。 不管是被醫生檢查出的,還是隱沒在那之下的;無論是生理的病痛,還是心理的瘡口…我們都有病,都有傷疤,各自都有不願被揭開的過往。
Thumbnail
每個人都有病,這是真的。 不管是被醫生檢查出的,還是隱沒在那之下的;無論是生理的病痛,還是心理的瘡口…我們都有病,都有傷疤,各自都有不願被揭開的過往。
Thumbnail
生病,會改變一個人的內外在。您是由想像來面對疾病呢?還是紮實地活在現在每一刻?
Thumbnail
生病,會改變一個人的內外在。您是由想像來面對疾病呢?還是紮實地活在現在每一刻?
Thumbnail
如果你能在病痛中看見病痛為你帶來的療癒,那麼你才會看到療癒的入口,你會在那個入口看見一個美好的交換。這個交換就是你容許自己的身體有停擺的需要,你看見他帶給你的靜止時間,你看著時間流過,就像看著病痛從療癒的入口走出來一樣。而你對自己的愛和無盡包容就會像交換一樣,跟著走進去,這是同時進行的,所以他們在交
Thumbnail
如果你能在病痛中看見病痛為你帶來的療癒,那麼你才會看到療癒的入口,你會在那個入口看見一個美好的交換。這個交換就是你容許自己的身體有停擺的需要,你看見他帶給你的靜止時間,你看著時間流過,就像看著病痛從療癒的入口走出來一樣。而你對自己的愛和無盡包容就會像交換一樣,跟著走進去,這是同時進行的,所以他們在交
Thumbnail
2022/04/10 講題:身心靈關係的奧秘 講師:王怡仁醫師 接受自己的性格,才會好起來
Thumbnail
2022/04/10 講題:身心靈關係的奧秘 講師:王怡仁醫師 接受自己的性格,才會好起來
Thumbnail
病終究是苦痛的,你不會想要被藥物控制,也不該將其視為潮流,不然有病的人不願吃藥看醫生,沒病的人裝病,高高興興去找醫生拿藥,否認與不否認顛倒,好像過於荒唐了。
Thumbnail
病終究是苦痛的,你不會想要被藥物控制,也不該將其視為潮流,不然有病的人不願吃藥看醫生,沒病的人裝病,高高興興去找醫生拿藥,否認與不否認顛倒,好像過於荒唐了。
Thumbnail
 一直將一些感覺藏在心裡面,需要釋放感受。 當你說出或寫下你的感受,你會更了解你的情緒。  一直將一些感覺藏在心裡面,需要釋放感受。 當你說出或寫下你的感受,你會更了解你的情緒。   一直將一些感覺藏在心裡面,需要釋放感受。 當你說出或寫下你的感受,你會更了解你的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流
Thumbnail
 一直將一些感覺藏在心裡面,需要釋放感受。 當你說出或寫下你的感受,你會更了解你的情緒。  一直將一些感覺藏在心裡面,需要釋放感受。 當你說出或寫下你的感受,你會更了解你的情緒。   一直將一些感覺藏在心裡面,需要釋放感受。 當你說出或寫下你的感受,你會更了解你的情緒。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的流
Thumbnail
中學求學時,一直常聽到一種說法:「如果你對人生覺得灰暗痛苦,那就多去醫院走走,在那邊會看到更多比自己不幸的人。」雖然這樣的說法/作法感覺起來在現時社會中似乎有點政治不正確,怎麼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建立在跟更悲苦者的生活之上?但是時不時還是會在回到醫院環境時,又想起這一番話。
Thumbnail
中學求學時,一直常聽到一種說法:「如果你對人生覺得灰暗痛苦,那就多去醫院走走,在那邊會看到更多比自己不幸的人。」雖然這樣的說法/作法感覺起來在現時社會中似乎有點政治不正確,怎麼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建立在跟更悲苦者的生活之上?但是時不時還是會在回到醫院環境時,又想起這一番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