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說睡一覺就會變好 - 敘事與思維系統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遇過這一類的人,每當你和他傾訴困擾時,對方只能給出類似「睡一覺醒來就會更好」、「快樂也過一天,不快樂也過一天,你不如快樂過一天」、「不要想太多」這樣的答案?

這種答案常令人不滿,因為它們流俗到讓人覺得說出這樣句子的人並沒有思考問題內容,也沒有意思要理解問題的背景脈絡,或許這不是對方的本意,但這種被漠視的感覺根本是雪上加霜。

面對別人傾訴困擾時,除了讓對方排解情緒之外,我們有機會了解對方的問題嗎?甚至一起發現解套的方式?我自己也屬於不善關心他人的類型,因此敘事、思維系統、循環提問技巧,對我來說是很實用的技能。


首先...關於敘事

什麼不見了?

哲學諮商是以對話展開,但口語敘事內容時序可能跳躍的,來談者也可能特別側重某個情節,卻完全忽略了其他要件,必須仔細的聽並且筆記,才能發現當中的脈絡。

例如課堂討論談到孝順時,大家很常比較自己與手足對家庭的付出,但父母中總有一方不太會被提及,又例如,談及婆媳問題時,先生的角色卻在太太的敘事中缺席。

談論孝順怎麼會把重點放在手足?談論婆媳問題時,怎麼會忽略促成婆媳關係的婚姻關係?這種「好像應該要有」卻「沒有」的環節很值得深探,通常也會讓來談者發現到自己不曾留意的感受和想法。



假設與比喻

另一個可留意的點是詞語、比喻、句型的使用,不同的詞語選擇很大部分透露出當事人對事件的感受,這種差異可能是很直白的,也可能是很微妙的。

曾經有一位女性朋友比喻一季一次與大主管訪談像「被強暴」,不是對牛彈琴、不是浪費時間、不是像一場表演,而是...強暴。

聊了一下後得知在朋友待的單位中,晉升高階管理職的幾乎是男性,因為男性被認為不需要對家庭投入太多時間,可以配合出差、應酬,她也認為這些握有權力的人,在訪談中並不是要「溝通」,而只是要她接受目標、達成目標,更甚者,希望她對權力與目標表現出絕對的順從。儘管只是單一詞語,因為帶著當事人的想法、感受,都可能承載許多意涵。

至於假設語句的用法,在課堂上並沒有提及太多,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假設語句並不少見,假設一個對立立場、預設對方可能有的反應、認為事情一定會往某個方向發展等等,這些都在假設。

有假設並不總是不好的,但為甚麼來談者會做出這樣的假設?是否與他/她對事物的概念有關,還是與身邊的人、與世界的互動方式有關?這也銜接到了系統思維的議題。


關於系統思維

系統思維:我們如何出了問題?

在課堂中,鄭玉英老師給系統的定義是「系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換言之,部分與部分間的關係要在系統(脈絡、情景)中才有意義。系統思維則是指把來談者的議題當作系統中的一部分,並且了解來談者如何與系統的其他部分互動。

系統思維常應用於家庭治療中,引述孫頌賢與修慧蘭教授「家族治療理論的家體系統觀」,系統思維的療法應用在家族治療時,誰造成家庭的問題便不在是焦點問題,而是「將焦點放在整體系統上,認為在系統中個體的行為問題或症狀,乃是反應了整體的系統問題。」

在課堂討論中,性別不平等是一個一再出現的議題,社會價值觀影響父母對孩子們的期待,女兒被要求要有包容力、體貼,對兒子的期待則是事業成功,因此他們被鼓勵要勇於挑戰、往外闖蕩。

很常見的狀況是當父母老了,女兒往往負起了更多照護責任,而她們的兄弟與家庭逐漸疏遠,如果又有財務糾紛或對照護長輩有不同意見時,家人關係就更容易陷入了惡性循環。錯的是對家庭不聞不問的兒子嗎?或許家長的縱容、姐妹們的包容才是主因?但為什麼又會有這樣的縱容?家人間的互動是怎樣的?孝順在這個文化代表什麼?

系統思維模式最明顯的優點,在於避免過度簡化歸因,另一方也可使諮商師以更平等的方式參與治療的過程,畢竟所謂的異常、正常、好、壞、對錯有時候都是來自當下社會價值的判斷,並不是絕對的。


交談的技術

老師建議我們使用「敘事+系統」的雙軌方式,鼓勵來談者把他的觀察、感受、想法說出來,並且從不同的角度找出敘事的意義,以下也分享一些引領來談者思考的方式,我覺得在日常互動中也很實用。


我們並不(只)是被害者

我們並不想貶低來談者的價值,但就像是剛剛提到的女兒與兒子的例子,系統內的人可能都直接或間接促進了事情的惡化,用這種角度看自己或許不好受,但另一方面這也代表著,我們對於現況都有一點努力的空間,而不只是被動的角色。


重新架構

我們可以透過重新架構(reframing)來談者的敘述,將陳述觀點引渡到另一個正面或有啟發性的方向。這個概念與Nathan Furr的著作The Upside of Uncertainty的觀點不謀而合,作者提供許多例子說明不確定性就是創新與契機的另一面,只是人類更容易專注在不確定性帶來的壞處而非益處,同樣地,系統內的衝突是成長的契機和學習放下執念的機會,一切端看我們如何建構對事件的理解。


接受事實就是混亂的

等等,學習放下執念的機會?我好像聞到了雞湯的味道?no, no, no...重新架構的前提在於我們真心地接受一個世事無常、歸因複雜又不公平的世界。

我們沒有去虛構一個睡覺治百病的世界,也很誠實的面對我們其實還不清楚快樂的定義,我們直視了問題而不逃避,只是我們也選擇更全面的看待客觀的事實,並且發現當中蘊藏的機會和啟發而已。

咦?這是重新架構嗎?
哇,真難想像我居然可以不知不覺地運用課堂所學了。


原本還想寫關於「五花瓣循環提問法」的介紹,但篇幅已經太長了,所以下次吧!關於系統思維,聽課的時候都覺得自己懂了,但寫筆記時才發還有很多概念沒有串連起來,緩慢邊寫邊查資料,終於在半夜寫完了初稿。

這是一個關於哲學諮商的專題,關於敘事系統的內容由鄭玉英老師授課,本篇文章為個人的課堂筆記、反思,搭配上網找尋的論文、報導寫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目十人
16會員
23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筆記、書單和經驗分享。
目十人的其他內容
2024/09/01
我紀錄了參加馬雅曆諮詢的體驗,很意外地諮詢過程更像諮商,與諮詢師討論了許多課題的定義,一起從人格特質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如果你不排斥身心靈,也不糾結於命理一定要給出非黑即白的答案,那馬雅曆或許是可以幫助你探索自己的工具。
Thumbnail
2024/09/01
我紀錄了參加馬雅曆諮詢的體驗,很意外地諮詢過程更像諮商,與諮詢師討論了許多課題的定義,一起從人格特質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如果你不排斥身心靈,也不糾結於命理一定要給出非黑即白的答案,那馬雅曆或許是可以幫助你探索自己的工具。
Thumbnail
2023/11/14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2023/11/14
方格子一直停醒我很久沒有更新...但其實這段時間我已經開始做團體諮商的實習啦!之後再來分享,希望能先把敘事治療工作坊的筆記寫完。今天分享的筆記是關於敘事療法中的技巧-- 雙重聆聽。 什麼是雙重聆聽 雙重聆聽是由Jill Freeman於2017年提出的概念,雙重的第一重是「主題」,第二重是「
Thumbnail
2023/08/15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
Thumbnail
2023/08/15
把人與問題分開,會讓當事人更客觀的看待目前面對的狀況,在麥克懷特主持的療程中,常邀請來談者為問題命名,就是一種問題外化技巧,諮商師可以在過程中透過問題引導來談者檢視問題本身,讓來談者逐步地把自己和問題綁在一起的狀況鬆開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平時我們在所處的世界中, 可能因為情緒的干擾、 或言談的慣性, 導致許多訊息傳達錯誤或進行錯誤解讀。 當關係中的角色們或許為了維持表面和諧, 或是釐不清自己的真實想法、 未能表達真正意思, 又或是選擇隱忍、沉默不語。 一旦對自己的認識不清, 便很難給出明確的標準, 決策游離、反覆, 更令人無所適從。
Thumbnail
平時我們在所處的世界中, 可能因為情緒的干擾、 或言談的慣性, 導致許多訊息傳達錯誤或進行錯誤解讀。 當關係中的角色們或許為了維持表面和諧, 或是釐不清自己的真實想法、 未能表達真正意思, 又或是選擇隱忍、沉默不語。 一旦對自己的認識不清, 便很難給出明確的標準, 決策游離、反覆, 更令人無所適從。
Thumbnail
你是否遇過這一類的人,每當你和他傾訴困擾時,對方只能給出類似「睡一覺醒來就會更好」、「快樂也過一天,不快樂也過一天,你不如快樂過一天」、「不要想太多」這樣的答案?
Thumbnail
你是否遇過這一類的人,每當你和他傾訴困擾時,對方只能給出類似「睡一覺醒來就會更好」、「快樂也過一天,不快樂也過一天,你不如快樂過一天」、「不要想太多」這樣的答案?
Thumbnail
您可知家庭組織內有所謂次系統嗎?它們對親子教養有何影響?
Thumbnail
您可知家庭組織內有所謂次系統嗎?它們對親子教養有何影響?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Thumbnail
0306一個醫生爸爸的教育觀/老師:王怡仁 允許別人有不改變的自由 因為對方就是陷入以為你要他改變的這種想法 補償的關係,不是真的關係,是社會人格 只要是補償關係,絕對都是會不甘願 下午先講原生家庭 什麼都可以推到原生家庭、但不是它造成的 原生家庭只是釣竿、如果沒有如此,是釣不出任何東西的 ..
Thumbnail
0306一個醫生爸爸的教育觀/老師:王怡仁 允許別人有不改變的自由 因為對方就是陷入以為你要他改變的這種想法 補償的關係,不是真的關係,是社會人格 只要是補償關係,絕對都是會不甘願 下午先講原生家庭 什麼都可以推到原生家庭、但不是它造成的 原生家庭只是釣竿、如果沒有如此,是釣不出任何東西的 ..
Thumbnail
家庭裡任何一個人出現問題,其實是家中每個人都為這個系統「貢獻了」一點東西,才共同造成這個結果,沒有一個人那麼厲害,憑一己之力就造成家裡最終的問題;家庭開始轉好,也是每一個成員開始願意用「對方真正需要的方式幫忙對方」,系統疏通,家庭的病就自然痊癒了。
Thumbnail
家庭裡任何一個人出現問題,其實是家中每個人都為這個系統「貢獻了」一點東西,才共同造成這個結果,沒有一個人那麼厲害,憑一己之力就造成家裡最終的問題;家庭開始轉好,也是每一個成員開始願意用「對方真正需要的方式幫忙對方」,系統疏通,家庭的病就自然痊癒了。
Thumbnail
身邊的人怨東怨西、批評路人甲乙丙,或是做錯事懊惱、討拍,也可能面臨挫折正沮喪、討救兵……,這些狀況雖是警訊,但都不是急於出手的時候 或許,只要先觀察或聆聽,給對方時間也給自己空間,彼此才不容易被情緒勒索或 心情綁架。因為,對方需要的或許是  #心靈感受 的抒發,確認有人在旁陪伴,而不是 #問題解決
Thumbnail
身邊的人怨東怨西、批評路人甲乙丙,或是做錯事懊惱、討拍,也可能面臨挫折正沮喪、討救兵……,這些狀況雖是警訊,但都不是急於出手的時候 或許,只要先觀察或聆聽,給對方時間也給自己空間,彼此才不容易被情緒勒索或 心情綁架。因為,對方需要的或許是  #心靈感受 的抒發,確認有人在旁陪伴,而不是 #問題解決
Thumbnail
日期:7/7 閱讀時間:7:00 - 7:25 寫作時間:7:25 - 8:10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往後退開始看系統 你認為一個問題的產生,是來自於單一原因,還是複數原因而組成呢? 就像在工作上,某位同事出包了,原因到底是同事真的沒注意、因為同事最近家裡事情較為操勞或是
Thumbnail
日期:7/7 閱讀時間:7:00 - 7:25 寫作時間:7:25 - 8:10 閱讀書籍:謝謝你的指教 往後退開始看系統 你認為一個問題的產生,是來自於單一原因,還是複數原因而組成呢? 就像在工作上,某位同事出包了,原因到底是同事真的沒注意、因為同事最近家裡事情較為操勞或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