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崇尚家庭,渴望讓愛在家庭呈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阿德勒說過「愛是兩個人共度一生的課題,想得到幸福,就得從奉獻感中得到幸福」
隨著這世代種種的不容易,網路上時常充斥著各種聲音,越來越多人崇尚單身主義,雖說是種選擇,但總覺得少了愛的灌溉,一個人很容易失去目標,畢竟你身處社會中,不可能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且你如果不懂得愛別人,總是在替自己著想,你的孤獨,真的能使你感到開心嗎?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對於人生的態度不同,也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當你是一個個體時,能夠獨立自主是基本的,但所謂的「獨立自主」其實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生活而已,而是你的生活與他人都息息相關,你的人生才能有成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

「為什麼你無法擺脫與人的關係?」

因為你工作需要合作,而且你的人生需要他人協助才能做好事情,更何況你要能夠為他人帶來進步才能讓自己生活更上一層樓。看看那些有成就的人,不就是自己的能力能為他人帶來進步,才能獲得如此重要的的社經地位嗎?所以人不可能一個人過活的,必須要擁有愛別人的能力,才能獲得真正的社會價值,才能得到幸福,而幸福即是奉獻感。
所以你真的要身處社會,就得尋找一個你需要的工作圈,從那個工作圈得到你想要的人生,也是你對於這社會的「社會意識」,更是你人生需要感到自信的「奉獻感」,但除了社會外,其實家庭也是。
也許很多家庭過得不順遂,與家人的關係不和諧,但你們知道嗎?唯一能解決的方式,仍舊是尋找與這社會的連結,從社會中去尋找幫助,雖說與家人關係有可能不契合,但愛的意義,就是得為他人帶來進步,也許觀念不合,也能想辦法解決問題,畢竟身為家人,就得要有責任才是。
所以說,愛有很多種方式,家庭的愛,能讓一個人有避風港,雖說不是每個人都會犯下滔天大罪讓家庭無法承擔,但人終究需要一個後盾,畢竟你一個人活在世上總會生老病死,而愛可以幫助你,讓你在累的時候有依靠,而且當你對這個家有貢獻時,你也會因為這個家庭的成員開心,而感到幸福感,甚至還能得到他們的支持與幫助。
所以,還是希望這社會中的你們能夠勇敢愛,只有愛能夠化解很多不公平,只有愛能夠讓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也因為愛別人,你也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讓自己迎向這社會,然後與自己身邊所愛之人找到幸福。
我們都知道,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包容別人都需要勇氣,而真正愛一個人也是如此,世上絕對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都有缺點,正因此才需要愛,因為只有真正的愛,才能為其帶來進步與和諧,願社會多點愛,不要失去愛的勇氣跟信心。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想在愛情裡找到真誠,找到那個屬於自己的愛,但愛情不會只有幸福而已,其實也有風風雨雨,而愛就是讓你擁有承擔一切的勇氣,雖然現實還是要看事情去斟酌,但不要把小缺點放大就好,能改變的就改變,不能改變的,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的話,也許放手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愛是兩個人的課題,不是只有一個人默默承受一切的,要愛也要愛得值得才是。
最後祝大家都能夠勇敢愛人,不要因為社會現況很難過就害怕了,再難也要找些好隊友一起度過,才能從奉獻感裡頭找到真正的幸福。
avatar-img
3會員
6內容數
只想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從暖出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想大家談感情一定都會去羨慕別人的愛情,甚至也期待自己有天也可以擁有那樣的感情,或者也希望自己的伴侶可以學學他人,但是,你們有想過嗎?每個人其實都是最特別的。 「為什麼每個人都是特別的?」 因為每個人擁有的人格特質都是有獨特性的,世上也不一定有跟你一樣獨特的人,而你選擇的伴侶
很多人都喜歡說:「我個性不好,長得也不怎樣,賺得錢也不多,身高也不高,我一定沒有人愛」。 當你內心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時,那麼你就只為認為自己完全沒有任何優點,但其實你有,只是在你的價值觀裡頭,你不認為那是優點。 阿德勒說過「自卑感人人都有」 當你認為自己不足時,不代表在他
以前有人問我,我是個悲觀的人還是樂觀的人,我會說「悲觀」,我以前甚至還有憂鬱傾向,但那些是過去的我。 為什麼我會成長為「正向思考」的人? 為何我要當個「溫暖」的人? 人格特質在成長階段,一定會受到一些感化或影響,才會讓自己的人格特質,隨著時間開始改變,如果你總為了某些事情感到難過、失望
你知道什麼叫上進心嗎? 顧名思義就是「向上進取的一顆心」 我定義成「永遠不要停止進步」 「Never stop changing everything.」 也可以說「永遠不要停止改變」 而且改變,是要為了求進步,不是為了誰而改變,畢竟變得更好,是為了自己而變好,不是為了別人。 談感情為什麼大家都喜歡
感情本來就是很主觀的,你覺得跟這個人來往是舒適的、開心的,你才會想跟這個人來往,不管友情、親情、愛情,都一樣。 我常常看到各位發文抱怨對方對自己的埋怨,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大家抱怨的對象都是在埋怨自己?為何我們總是選擇跟一個一直在埋怨自己的人相處?為何不要選擇跟一個能包容
我想大家談感情一定都會去羨慕別人的愛情,甚至也期待自己有天也可以擁有那樣的感情,或者也希望自己的伴侶可以學學他人,但是,你們有想過嗎?每個人其實都是最特別的。 「為什麼每個人都是特別的?」 因為每個人擁有的人格特質都是有獨特性的,世上也不一定有跟你一樣獨特的人,而你選擇的伴侶
很多人都喜歡說:「我個性不好,長得也不怎樣,賺得錢也不多,身高也不高,我一定沒有人愛」。 當你內心只看得到自己的缺點時,那麼你就只為認為自己完全沒有任何優點,但其實你有,只是在你的價值觀裡頭,你不認為那是優點。 阿德勒說過「自卑感人人都有」 當你認為自己不足時,不代表在他
以前有人問我,我是個悲觀的人還是樂觀的人,我會說「悲觀」,我以前甚至還有憂鬱傾向,但那些是過去的我。 為什麼我會成長為「正向思考」的人? 為何我要當個「溫暖」的人? 人格特質在成長階段,一定會受到一些感化或影響,才會讓自己的人格特質,隨著時間開始改變,如果你總為了某些事情感到難過、失望
你知道什麼叫上進心嗎? 顧名思義就是「向上進取的一顆心」 我定義成「永遠不要停止進步」 「Never stop changing everything.」 也可以說「永遠不要停止改變」 而且改變,是要為了求進步,不是為了誰而改變,畢竟變得更好,是為了自己而變好,不是為了別人。 談感情為什麼大家都喜歡
感情本來就是很主觀的,你覺得跟這個人來往是舒適的、開心的,你才會想跟這個人來往,不管友情、親情、愛情,都一樣。 我常常看到各位發文抱怨對方對自己的埋怨,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大家抱怨的對象都是在埋怨自己?為何我們總是選擇跟一個一直在埋怨自己的人相處?為何不要選擇跟一個能包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人類熱衷於談論自己,這種行為與大腦的獎賞系統密切相關。Diana I. Tamir與Jason P. Mitchell的研究顯示,自我揭露不僅能激活伏隔核與腹側被蓋區,還能讓人為此放棄金錢。這種行為的動力來自於內省與分享的雙重需求,並對人際關係與社交行為有深遠影響。
Thumbnail
所以看到這裡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我們應該拒絕失敗主義者。今天你要經營寫作,不論下了什麼樣的決策,他們永遠都有辦法幫你理出一條注定失敗的結論。如果你很不幸被他們影響了,原本好好的策略與規劃都會因為你跟著焦慮的心情擔心東擔心西的,結果就真的沒辦法做好。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粉絲支持內容創作者的動機與心態,深度分析Gank平臺如何透過本地化支付系統幫助創作者獲得收入。文章還詳述了粉絲在創業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包括他們如何與創作者建立更緊密的連結,並促進創作者跨越國際市場,最終讓支持變得更具意義。
Thumbnail
本文從《一如既往》一書談及效率迷思,探討在現代管理中,過度追求效率可能反而降低整體表現。透過實例說明適度「浪費」時間的重要性,並提供實務建議,幫助讀者在效率與創意之間找到平衡點。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們普遍存在的認知偏誤:低估漸進式變化的力量。透過多個歷史案例,說明了看似微小的改變如何累積成重大影響,以及如何在管理實務中應用這一認知。文章同時提醒讀者,要在關注突破性變革的同時,也要重視日常小改變的累積效應。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告知要努力追求個人的成功、積累財富,並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我們的文化、教育和價值觀深深植入了競爭和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這樣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人在追求個人目標的過程中忽略了更深層次的人類需求——愛,一種真正能夠聯結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若每一個人都能將愛帶入自己的行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愛情和自我價值的關係,表達了對於愛情不必過度依賴的看法,並強調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與幸福。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人類熱衷於談論自己,這種行為與大腦的獎賞系統密切相關。Diana I. Tamir與Jason P. Mitchell的研究顯示,自我揭露不僅能激活伏隔核與腹側被蓋區,還能讓人為此放棄金錢。這種行為的動力來自於內省與分享的雙重需求,並對人際關係與社交行為有深遠影響。
Thumbnail
所以看到這裡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我們應該拒絕失敗主義者。今天你要經營寫作,不論下了什麼樣的決策,他們永遠都有辦法幫你理出一條注定失敗的結論。如果你很不幸被他們影響了,原本好好的策略與規劃都會因為你跟著焦慮的心情擔心東擔心西的,結果就真的沒辦法做好。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粉絲支持內容創作者的動機與心態,深度分析Gank平臺如何透過本地化支付系統幫助創作者獲得收入。文章還詳述了粉絲在創業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包括他們如何與創作者建立更緊密的連結,並促進創作者跨越國際市場,最終讓支持變得更具意義。
Thumbnail
本文從《一如既往》一書談及效率迷思,探討在現代管理中,過度追求效率可能反而降低整體表現。透過實例說明適度「浪費」時間的重要性,並提供實務建議,幫助讀者在效率與創意之間找到平衡點。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們普遍存在的認知偏誤:低估漸進式變化的力量。透過多個歷史案例,說明了看似微小的改變如何累積成重大影響,以及如何在管理實務中應用這一認知。文章同時提醒讀者,要在關注突破性變革的同時,也要重視日常小改變的累積效應。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告知要努力追求個人的成功、積累財富,並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我們的文化、教育和價值觀深深植入了競爭和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這樣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人在追求個人目標的過程中忽略了更深層次的人類需求——愛,一種真正能夠聯結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若每一個人都能將愛帶入自己的行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許多人會來到我們的生命中,有些人是我們的摯友、親人或重要伴侶,而有些人是過客。本文探討了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不需要討好那些與我們無交集的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了愛情和自我價值的關係,表達了對於愛情不必過度依賴的看法,並強調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