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夠好玩的溫尼考特 06】恐懼依賴的現代人──催生「獨立」的時代錯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愛,只出現在完整的人身上。」
「只有當一個人足夠獨立,不再依賴別人,他才能真正的愛別人。」
「如果我們需要從伴侶身上,而不是先從自己身上得到滿足,這樣的關係是有問題的。」

類似於上述的名言金句,你一定聽過不少(歡迎留言分享你聽過的版本)。有時候它們被歸在心靈雞湯,而如果是什麼名人或心理師說出來,則可能被奉為圭臬。我想任何表述都有其適切的脈絡,這些名言有時候是對的,有些時候則不太恰當。

無論如何,這些話都對「獨立」有著強烈的追求:人應該變得更不在乎他人,只依賴、滿足於自己,讓自己變成愛的強者。

但除了因為不夠獨立而造成的關係問題,催生出這些金句之外,我們可曾想過這些話背後的情感真相?對依賴的恐懼

依賴,簡單兩個字,就暗示著人並非完整、也不完美,有許多的需求與滿足都著實要靠另一個人來完成。許多人恐懼依賴,並不是因為這個生而為人的情感需求本身,而是因為這需求一直受挫,挫敗到他們只能選擇離開,走上「我不需要別人,我很完整,我要一種不依靠對方的關係」的路。

有依賴的需要,在都市人耳中聽起來就不夠潮、不夠chill,而臨床的實況是,這有夠痛的!

依賴之所以成立,是一方有需求,一方願意提供滿足,因此需求在某種意義上,不會被感受為「脆弱」(至少不會是無法忍受的脆弱);對依賴的恐懼,源於「脆弱」直接威脅到「存在」本身,脆弱的反應(失落、苦痛、折磨、孤獨)讓人們害怕極了「依賴」可能帶來的結果。

為此,最簡單的社會藥方,就是「不要依賴!完全獨立!」,你可以在各大書店、文章或 YT 影片看到這類的論述。

然而,「完全的獨立」、「個體完整性」、「先愛自己」這些事真的可能嗎?撫心而問,就算有人能夠主觀地認為做到了,難道不曾在某個深夜時刻,覺得自己與世界有所隔閡、不再為小事感動?或曾經覺得這也是條死巷,卻不知道如何轉身?

充滿貶抑味道的「依賴」

〈依賴〉是生命的序曲,沒有一個小孩不是在對照顧者的絕對依賴中長大的。如果依賴得夠好,同時又放手得夠穩,我們便能夠預視小孩的未來即使有苦有痛,也是能夠朝向獨立,不會是個媽寶或爸寶。

相反,某一種華人傳統,總強調小孩要越早獨立越好,三歲就不能吵鬧、五歲就要學會煮飯照顧弟妹、七歲就要知書達禮兼反過來照顧父母的情緒。這些其實都是依賴環境的失敗例子,小孩被強迫成為「小大人」,從小抑制內心「想去依賴」的渴求。臨床上,他們常常呈現為對自己沒有感受、不知道自己需要甚麼,或者是對關係議題十分敏感,因為這牽動著心底對依賴的焦慮與恐懼。

也許剛好因為文化上,主要的照顧者都是母親,因此「依賴」這件事往往在潛意識中跟「母親(這個女人)」綁在一起。一如溫尼考特指出:

「在精神分析以及同類型的工作中,發現所有個體(男人們和女人們)都保留某種程度對女人(WOMAN)的恐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為害怕,但可說普世皆然。這與害怕某個特定的女人相當不同。」(〈關於「民主」這個字的意義的一些想法〉,1950│取自《溫尼考特的語言》,233頁)

溫尼考特從這個觀點指出對女人的恐懼是種社會結構(如父權)的催化劑,也暗示厭女(misogyny)源於此。

用我的話來說,我會看到這種早期「依賴」的失敗創傷與恐懼,使得許多男性無法以有效的方式應對或回應女性伴侶的情緒。只要女伴一發脾氣,他們就只能把自己縮起來、逃離。在他們彷彿唸著「好可怕、好可怕」的聲音背後,反映了兩件幾同步發生的事:

以行動支持創作!用訂閱解鎖沙龍
本篇內容共 350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躺椅上情感的潛意識法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1.3K會員
179內容數
相對於大眾常吃的速食心理學或心靈雞湯,作為一位苦口良藥的諮商心理師,我希望以臨床經驗和精神分析的獨到見解,帶你們前往自身潛意識的幽微,看見感情世界的慾望、愛恨、孤獨與戰爭......一起看見情感的潛意識法則。彷彿用一束黑暗,讓過於明亮時無法現身的微光,化作夜空的星光。
2024/12/16
在當今社會,「做自己」與「有禮貌」之間的辯論持續延燒。這篇文章探討了兩者並非必然對立的觀點,並分析了何謂「有禮貌的做自己」。人們的自我表達如何在尊重與自由之間求取平衡,並且解釋了健康的「假我」對於活出「真我」的重要性。最終,文章倡導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應兼顧他人的感受與社會規範。
Thumbnail
2024/12/16
在當今社會,「做自己」與「有禮貌」之間的辯論持續延燒。這篇文章探討了兩者並非必然對立的觀點,並分析了何謂「有禮貌的做自己」。人們的自我表達如何在尊重與自由之間求取平衡,並且解釋了健康的「假我」對於活出「真我」的重要性。最終,文章倡導在追求自我實現的同時,應兼顧他人的感受與社會規範。
Thumbnail
2024/11/16
文章深入探討都市人常見的拖延心理,分析其成因與表現方式,從健康的拖延到需要治療的拖延,並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的理論作為框架。透過實例說明,揭示拖延與個體心理狀態之間的關聯,並提供觀察與反思的啟示,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拖延行為以及尋找改善的方法。
Thumbnail
2024/11/16
文章深入探討都市人常見的拖延心理,分析其成因與表現方式,從健康的拖延到需要治療的拖延,並以心理學家溫尼考特的理論作為框架。透過實例說明,揭示拖延與個體心理狀態之間的關聯,並提供觀察與反思的啟示,幫助讀者理解自己的拖延行為以及尋找改善的方法。
Thumbnail
2024/10/15
在網絡通訊的時代,「已讀不回」和「不讀不回」反映出不同的社交心理需求。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中的選擇與沉默背後的情感,並分析為何有些人選擇不回覆消息,這不僅是對他人情感的自我保護,也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反映。最後,作者分享了個人的經歷,讓我們反思在生活中不與他人溝通的權利和必要性。
Thumbnail
2024/10/15
在網絡通訊的時代,「已讀不回」和「不讀不回」反映出不同的社交心理需求。本文探討人們在溝通中的選擇與沉默背後的情感,並分析為何有些人選擇不回覆消息,這不僅是對他人情感的自我保護,也是對自身心理狀態的反映。最後,作者分享了個人的經歷,讓我們反思在生活中不與他人溝通的權利和必要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Thumbnail
獨處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挑戰,但卻是瞭解自己、面對情緒的重要時刻。本文探討了作者對獨處的看法,並提出對自己的建議。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Thumbnail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感到困惑與掙扎,尋找真心與依賴的平衡。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我們需要真心的朋友或家人的支持,但同時也需要學會獨立與自立。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人際關係中的掙扎與尋找出口的心情。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惑,歡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在這個繁忙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有時候,我們會感到孤單,有時候我們會尋求他人的認可。
Thumbnail
在這個繁忙的世界中,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有時候,我們會感到孤單,有時候我們會尋求他人的認可。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獨自生活在現今社會已經變得很常見,但隨著年紀增長,自由可能並不是唯一的追求。這篇文章探討了獨自生活中的自由與安心感,以及在關係中展現真實自我的渴望。
Thumbnail
獨自生活在現今社會已經變得很常見,但隨著年紀增長,自由可能並不是唯一的追求。這篇文章探討了獨自生活中的自由與安心感,以及在關係中展現真實自我的渴望。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中,陪伴自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這篇文章分享了維尼一個人獨處的經歷,從初期的社恐、排斥到後來的喜悅、享受。推薦找一天一個人到處亂逛,並鼓勵大家抽空陪伴自己。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中,陪伴自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這篇文章分享了維尼一個人獨處的經歷,從初期的社恐、排斥到後來的喜悅、享受。推薦找一天一個人到處亂逛,並鼓勵大家抽空陪伴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