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分享自己?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你是否曾經好奇,為什麼我們總是在社交媒體上忍不住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又或者,在會議中,我們為何總是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些行為的背後,其實隱藏著深刻的心理與神經科學機制。2012年,Diana I. Tamir與Jason P. Mitchell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發表了一篇名為《Disclos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lf is Intrinsically Rewarding》的研究,揭示了人類為什麼如此熱衷於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他們的研究指出,這種行為與我們大腦中的獎賞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繫。

Tamir與Mitchell的研究發現,人類每天的對話中,約有30%至40%圍繞著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想法。而在社群媒體的世界裡,這個比例甚至高達80%。無論是分享一張午餐照片,還是發表對某件時事的看法,這些行為的驅動力並不僅僅是為了吸引他人的關注,更多時候,它來自於自我揭露本身帶來的內在滿足感。

研究顯示,當人們談論自己時,大腦中的獎賞中心——包括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NAcc)與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會被激活。這些區域通常與食物、金錢等基本獎賞相關,但研究團隊發現,它們同樣對「分享自己的想法」產生反應。換句話說,當我們談論自己時,腦中的快樂感受可能與吃下美味的甜點或贏得一筆小獎金相似。

為了深入探討這種現象,Tamir與Mitchell設計了一系列實驗。其中一項實驗要求參與者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儀中完成兩種任務:回答與自己相關的問題,或是推測他人的想法(例如美國前總統Barack Obama的喜好)。結果顯示,當參與者談論自己時,伏隔核與腹側被蓋區的活動顯著增加。

另一項實驗更進一步加入了金錢的元素。參與者需要在回答與自己相關的問題和獲得金錢之間做選擇。結果令人驚訝:參與者願意放棄部分金錢,只為了回答與自己相關的問題。平均而言,他們每次選擇談論自己時,損失了約0.6美分,這充分證明了自我揭露的內在價值。

這樣的現象並非人類獨有。Tamir與Mitchell引用了一項研究,顯示猴子也會為了觀看其他猴子的照片而放棄果汁獎勵(Deaner et al., 2005)。這些結果共同表明,分享與自我相關的資訊可能是一種演化適應,幫助我們在社會中建立聯繫並獲得支持。

在研究的最後階段,Tamir與Mitchell進一步探討了自我揭露的兩個核心動力:內省(introspection)與分享(sharing)。參與者被要求回答與自己相關的問題,其中部分答案會被分享給朋友,而另一些則保持私密。結果顯示,無論是單純的內省,還是將答案分享給他人,都能激活大腦的獎賞系統。而當兩者結合時,這種效果更為顯著。

這項研究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啟示。首先,它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如此熱衷於使用社交媒體。這些平台不僅滿足了我們對內省的需求,也提供了分享的機會。此外,在職場中,適當地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可能是一種有效的建立信任與促進合作的策略。

然而,自我揭露的魅力也有其風險。在社群媒體上,我們是否因為追求分享的快感,而忽略了資訊的真實性與隱私的重要性?過度的自我揭露可能引發他人的反感,甚至損害人際關係。心理學研究指出,自我揭露的價值並非絕對,而是取決於情境與對象。Collins與Miller(1994)的一項元分析研究發現,適度的自我揭露能夠增進人際關係,但過度或不當的揭露則可能適得其反。

這項研究對職場溝通也有實用價值。它解釋了為什麼員工在會議上總是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不僅是因為他們希望自己的觀點被採納,更是因為表達本身帶來的內在獎勵。管理者可以利用這一點,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員工分享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他們的參與感與滿意度。同時,研究也提醒我們,過多的自我揭露可能會影響團隊效率,因此需要在鼓勵表達與維持效率之間找到平衡。

儘管Tamir與Mitchell的研究提供了有力證據,證明自我揭露具有內在的獎勵價值,但它也引發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例如,這種獎勵機制是否在所有文化中都適用?在某些集體主義文化中,個人主義的自我揭露可能不如在個人主義文化中那麼受歡迎。此外,這種行為是否可能被濫用,導致過度的自我中心或忽視他人感受?

當我們下一次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生活點滴時,不妨停下來想一想:這樣的行為是否真的讓我們感到快樂?又是否真的有助於我們的人際關係?了解自我揭露的科學,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幫助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更智慧地運用這一特質。

參考文獻:

- Tamir, D. I., & Mitchell, J. P. (2012). Disclos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lf is intrinsically reward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21), 8038–8043. https://doi.org/10.1073/pnas.1202129109

- Collins, N. L., & Miller, L. C.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47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16.3.457

- Deaner, R. O., Khera, A. V., & Platt, M. L. (2005). Monkeys pay per view: Adaptive valuation of social images by rhesus macaques. Current Biology, 15(6), 543–548. https://doi.org/10.1016/j.cub.2005.01.044

圖片來源: Dall.E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生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5會員
442內容數
Roger學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Thumbnail
2025/04/21
本篇文章探討《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負面消費經驗數位療法的研究。研究發現,當消費者在評論中同時表達情緒和理性思考時,能更快從負面體驗中恢復,並提高再次購買意願。文章闡述了研究方法、發現及其對個人與企業的啟示,並提供了反思。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4/08
本文深入探討美國人對財富分配的理想與現實認知之間的巨大差距。研究發現,無論政治立場或經濟地位如何,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期待更平等的財富分配模式,但同時也普遍低估了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程度。這項研究不僅對社會政策制定具有重要啟示,也為組織管理和個人決策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Thumbnail
2025/04/02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
Thumbnail
2025/04/02
在數位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大量的數字資訊。從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電池續航力,到顧客評價的星等,數字無所不在。有趣的是,這些數字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阿拉伯數字(如「5」)或是用英文單字(如「five」或中文的「五」)。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差異,實際上可能對消費者的判斷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田納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人類熱衷於談論自己,這種行為與大腦的獎賞系統密切相關。Diana I. Tamir與Jason P. Mitchell的研究顯示,自我揭露不僅能激活伏隔核與腹側被蓋區,還能讓人為此放棄金錢。這種行為的動力來自於內省與分享的雙重需求,並對人際關係與社交行為有深遠影響。
Thumbnail
人類熱衷於談論自己,這種行為與大腦的獎賞系統密切相關。Diana I. Tamir與Jason P. Mitchell的研究顯示,自我揭露不僅能激活伏隔核與腹側被蓋區,還能讓人為此放棄金錢。這種行為的動力來自於內省與分享的雙重需求,並對人際關係與社交行為有深遠影響。
Thumbnail
由於我天性敏感容易想太多卻又不作為,造成現在所說的內耗人士,導致書讀不進去,和朋友在一起也都在檢討自己,玩不開,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自己想了好久好久,也會因為自己說出去的話而懊惱至少一天,這讓我變得說話小心,與人的距離有種模糊的界線。 於是我對心靈成長類的話題特別感興趣,而且不僅僅是雞湯,還要實際
Thumbnail
由於我天性敏感容易想太多卻又不作為,造成現在所說的內耗人士,導致書讀不進去,和朋友在一起也都在檢討自己,玩不開,容易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自己想了好久好久,也會因為自己說出去的話而懊惱至少一天,這讓我變得說話小心,與人的距離有種模糊的界線。 於是我對心靈成長類的話題特別感興趣,而且不僅僅是雞湯,還要實際
Thumbnail
前陣子我有個疑問:為什麼心理學都告訴我們要接納自己、愛自己,但我們卻又如此重視與人連結、渴望被愛,以至於我們過於在乎他人看法、無法完全做自己(當然,這並不代表我不想與人建立連結)
Thumbnail
前陣子我有個疑問:為什麼心理學都告訴我們要接納自己、愛自己,但我們卻又如此重視與人連結、渴望被愛,以至於我們過於在乎他人看法、無法完全做自己(當然,這並不代表我不想與人建立連結)
Thumbnail
在網路時代,我們常會在臉書、IG、或其他社群網站揭露太多隱私。看到這些資訊的人,有些只是普通網友;甚至有些人喜歡設定公開,讓陌生人也都知道。 有時候,這樣過度揭露隱私,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對我們沒有太多好處,或在遙遠的未來因為有些人知道你的隱私,讓你付出代價。
Thumbnail
在網路時代,我們常會在臉書、IG、或其他社群網站揭露太多隱私。看到這些資訊的人,有些只是普通網友;甚至有些人喜歡設定公開,讓陌生人也都知道。 有時候,這樣過度揭露隱私,會帶來一些副作用,對我們沒有太多好處,或在遙遠的未來因為有些人知道你的隱私,讓你付出代價。
Thumbnail
對於身體健康的朋友,透過說話表達心聲不是難事,但要說話時讓別人感到舒服卻一點也不容易。當我們和別人交談時,很多時候雙方都會自說自話,大家都希望透過對話表達自己意見,強逼對方接受,有時我們根本沒有留心對方前一句說的是什麼,因為我們腦海中早已想好接下來應說的話,說話內容和對方前一句牛風馬不相及。結果
Thumbnail
對於身體健康的朋友,透過說話表達心聲不是難事,但要說話時讓別人感到舒服卻一點也不容易。當我們和別人交談時,很多時候雙方都會自說自話,大家都希望透過對話表達自己意見,強逼對方接受,有時我們根本沒有留心對方前一句說的是什麼,因為我們腦海中早已想好接下來應說的話,說話內容和對方前一句牛風馬不相及。結果
Thumbnail
不管怎麼說話,包含提出問題、建議,都很可能會挑起一場人與人的戰爭,甚至,連稱讚、認可、鼓勵都有可能,為什麼呢?
Thumbnail
不管怎麼說話,包含提出問題、建議,都很可能會挑起一場人與人的戰爭,甚至,連稱讚、認可、鼓勵都有可能,為什麼呢?
Thumbnail
人是情感動物,我們既傲慢又充滿偏見。 承認吧!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戀的!OS:拜託告訴我我是重要的,我是特別的。 卡內基鼓勵我們打破邏輯腦,用情感腦解決。
Thumbnail
人是情感動物,我們既傲慢又充滿偏見。 承認吧!我們每個人都是自戀的!OS:拜託告訴我我是重要的,我是特別的。 卡內基鼓勵我們打破邏輯腦,用情感腦解決。
Thumbnail
大腦是總指揮又是藝術家 接收外部資訊轉入內部 具體 --->「理性x感性x美學」 進而變成行動的目的,可是有趣的是最終無法完成目的而放棄行動
Thumbnail
大腦是總指揮又是藝術家 接收外部資訊轉入內部 具體 --->「理性x感性x美學」 進而變成行動的目的,可是有趣的是最終無法完成目的而放棄行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