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第26週 》探索多元觀點的形成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觀點有其歷程
觀點的形成來自生活背景、經驗。
(我們不會一出生就有觀點)
觀點不是固定的
是我們內在的發生,跟這些觀點產生互動。
看來,社會文化環境的既成觀點,個人生活背景,生命經驗,
讓我們在成長過程裡發展出很多觀點,
有顯而易見的,
也有內在深處幽微的、可能自己都不曾探索的思考模式。
老師曾舉例一對男女朋友,
因為日常生活中關於收拾衣服的觀點不同導致分手。
同樣嚴格的家庭教養規範下成長,
男孩認為衣物要清洗收拾整齊,
女孩卻想要隨心所欲的置放。
這就是來自每個人生命內在狀態的發生。
若我們知道自己觀點的形成,有一個歷程,
別人觀點的形成,當然也有一個歷程,
那麼,我們會怎樣看待自己的觀點呢?
我們又可以如何看待別人的觀點呢?
願意允許自己與他人有不同的看法嗎?
意思是
「我可以接納有一個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不一定認同。」
接納≠認同
我何以能接納?
因為我看見了每個觀點的背後,也有一個形成的原因。
若我願意試著接納,那麼我就比較不會生氣了。
(其實還是會有情緒,特別是那些很挑戰我、惹怒我的觀點)
我願意用更多元的眼光去看待事件或人。
(看見觀點背後有歷程,的確帶進一個空間與停頓,不會直接翻桌)
老師這邊帶入一個我們熟悉的「折筷子」故事,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09851?mode=whole
團結一定力量大嗎?一定要一起行動嗎?
硬是要一起做一件事會比較好嗎?
老師擅長說故事,說得非常有趣。
多元觀點可以帶來創造力的發展,
可以為我們帶進新的視野,
而不是只有「對」與「錯」。
你願意嘗試用多元觀點看待世界嗎?
願意嘗試用一個新的眼光看待事件、故事、新聞嗎?
《本週練習》
試著從一個事件或新聞找到新的觀點,並找到相關的故事或理由,支撐這個新觀點。
《練習紀錄與分享討論》
這周沒有參與討論,記錄我自己平日的練習。
好幾年前,我經常因為隨意看到的新聞事件,跟老公聊到翻臉。因為他總能說出另一面來反駁我,覺得被挑戰(挑釁)、不被認同的我就生氣了!我不允許老公跟我觀點不同嗎?好像不全然是耶!所以那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常常吵完會覺得自己莫名其妙。ㄟ~為別人家的事吵到不想理他,太不划算了。
在心平氣和(老婆大人看起來平靜祥和)的時候,老公建議我嘗試同時看不同立場的報導,剛開始練習真不容易,總覺得某一方胡說八道的離譜,看不下去。幾年下來,改變漸漸發生。雖然我還是會覺得某一方胡說八道,但是原來固定某一方,不再固定了。
也曾因為不認同臉書朋友轉貼的文章,對朋友不以為然,通過好幾年的練習,慢慢減少了。我也看某些名人專家的文章,也許某些想法或政黨偏好不同,但是關於教育或人生經驗與態度的文字,我還是很喜歡。常常提醒自己,一個人的某個觀點,不代表全部的他。(同溫層也不再那麼厚了~)
這個狀態,在我學習薩提爾模式時,關於客觀事實與多元觀點的練習,比較容易覺察與接納。
老師說要對事件找出新觀點,我記得他說看到捷運上邊走路邊看手機的人,讓他感覺『好會利用時間』,我心裡白眼都翻到咖洽ㄆㄧㄤˉ了!!我看到這種人只想從背後把人踢開......所以,我不拿這件事做練習。不過每當我看見不舒服、不爽快的人事物,會開始退後好幾步去「看」,不一定都會有新觀點,但總是從慣性反應與應對裡,慢慢多了很多空間。
就像老師說的,接納不等於認同。接納也不等於我沒感覺,只是我也一併接納了我對彼此觀點不同而引發的感覺。
這點我覺得蠻重要的,其實我還是不認同,甚至不以為然,不太爽!!!
但我不會再那麼容易翻桌了~(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8會員
    4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oma Pre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講座筆記~ 《世界沒有單一的真理,真理是多元並存的》 人的困擾並非來自無法找到真實答案,而是某些真實,被當作真理,拿來套在人的身上。於是人無法訴說自己、聽不見自己,離自己越來越遠。 《關於聽故事》 你聽到了什麼?
    《第25週 》探索自己觀點的形成 上周發現了哪些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當你發現以後,會想要改變、說服對方嗎? 如果無法改變,你想如何對待不同的觀點呢? (覺得這句話隱喻著我們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溝通不是說服,不是我對你錯,並非二元對立。 好奇並探索 觀點的形成,尋找觀點形成的脈絡。 是被教導的?還是
    24週開始從感受層次進入觀點的探討, 我以前覺得在觀點上對話是危險的、是徒勞無功的, 可能引發爭執、衝突或對立。 但是如今有了傾聽、好奇與接納的練習, 開始能在感受與觀點間來回探索,加上回溯的運用, 經常為彼此帶來更多的理解與覺察。 《第24週 》看見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觀點與感受息息相關、相互影響。
    『什麼樣的人,內心能充滿力量,感到自己獨特美好,擁有高度的價值感?時時感到自己幸福?即使遇到了挫折,仍能好好的存在,擁有創造力與和諧?』
    『與你的感受在一起。』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不能懂,也不想懂, 有些感受太難靠近。 可不可以只告訴我, 要怎麼做才能不難過、不生氣? 後來漸漸能陪伴感受, 不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我能先安頓好自己的內在, 就能以一個安穩的自己,陪伴他人。
    某些時刻,在療癒的空間裡, 我的言語已是多餘。 你訴說著, 那是深刻受苦的畫面,是你的日常。 膿與血的傷口, 在你的身上,在你的心上。 也許地獄並不遙遠, 不在某個擺著刀山油鍋設備的三維空間。 它在我們的意念之內, 一切如此真實,看似沒有別的可能。 我在聽。 我在聽。
    ~講座筆記~ 《世界沒有單一的真理,真理是多元並存的》 人的困擾並非來自無法找到真實答案,而是某些真實,被當作真理,拿來套在人的身上。於是人無法訴說自己、聽不見自己,離自己越來越遠。 《關於聽故事》 你聽到了什麼?
    《第25週 》探索自己觀點的形成 上周發現了哪些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當你發現以後,會想要改變、說服對方嗎? 如果無法改變,你想如何對待不同的觀點呢? (覺得這句話隱喻著我們可以為自己做決定!) 溝通不是說服,不是我對你錯,並非二元對立。 好奇並探索 觀點的形成,尋找觀點形成的脈絡。 是被教導的?還是
    24週開始從感受層次進入觀點的探討, 我以前覺得在觀點上對話是危險的、是徒勞無功的, 可能引發爭執、衝突或對立。 但是如今有了傾聽、好奇與接納的練習, 開始能在感受與觀點間來回探索,加上回溯的運用, 經常為彼此帶來更多的理解與覺察。 《第24週 》看見與他人不同的觀點 觀點與感受息息相關、相互影響。
    『什麼樣的人,內心能充滿力量,感到自己獨特美好,擁有高度的價值感?時時感到自己幸福?即使遇到了挫折,仍能好好的存在,擁有創造力與和諧?』
    『與你的感受在一起。』 第一次讀到這句話,不能懂,也不想懂, 有些感受太難靠近。 可不可以只告訴我, 要怎麼做才能不難過、不生氣? 後來漸漸能陪伴感受, 不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 我能先安頓好自己的內在, 就能以一個安穩的自己,陪伴他人。
    某些時刻,在療癒的空間裡, 我的言語已是多餘。 你訴說著, 那是深刻受苦的畫面,是你的日常。 膿與血的傷口, 在你的身上,在你的心上。 也許地獄並不遙遠, 不在某個擺著刀山油鍋設備的三維空間。 它在我們的意念之內, 一切如此真實,看似沒有別的可能。 我在聽。 我在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人會不會常常就會有先入為主觀念,或者做法跟你不同時,覺得另一個人做的就是不對 是不是越在意就越不看不慣,是慣性影響了我們,還是另一個人突破了,而我們還是照舊的方式來進行
    Thumbnail
    在台灣這種傳統的教育下,我們是乎都把忍耐都做美德,吃虧就是占便宜奉為聖旨。但出社會後,我發現這兩個道理在我眼裡看來都是害人不淺的觀念。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代表會跟人吵架,為何要讓自己吃虧不舒服還要說服自己接受?這在我眼裡看起來真的完全不合理,套用在人際關係上也是一樣的。在年紀增長過程中,要適時分辨什麼是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生活中,我們需要在團體認同和個人獨立性之間保持平衡。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悟悟與心得,以及如何經營關係存款,維持關係平衡。通過故事和觀察,讓讀者深入思考自身的人際關係,並提供了一些實踐的建議。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生活裡思考,哪一個你現在持有的觀念、價值觀、看法 是被媒體影響來的? 這個影響對你來說是好的影響還是不好的? 你有沒有因為被影響而做出改變?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所謂的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很多人都說,要找一個性格合適,三觀一致的另一半,才能長久。其實包含了無限的尊重、包容與諒解。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人會不會常常就會有先入為主觀念,或者做法跟你不同時,覺得另一個人做的就是不對 是不是越在意就越不看不慣,是慣性影響了我們,還是另一個人突破了,而我們還是照舊的方式來進行
    Thumbnail
    在台灣這種傳統的教育下,我們是乎都把忍耐都做美德,吃虧就是占便宜奉為聖旨。但出社會後,我發現這兩個道理在我眼裡看來都是害人不淺的觀念。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代表會跟人吵架,為何要讓自己吃虧不舒服還要說服自己接受?這在我眼裡看起來真的完全不合理,套用在人際關係上也是一樣的。在年紀增長過程中,要適時分辨什麼是
      每一種知識,都有不同派別的解讀方式,對我來說只要能學到知識,不論什麼派別,對我都沒有差別,因為我可以自己去做取捨,自行思考,甚至我覺得,越多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對學習就越有幫助。
    Thumbnail
    生活中,我們需要在團體認同和個人獨立性之間保持平衡。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悟悟與心得,以及如何經營關係存款,維持關係平衡。通過故事和觀察,讓讀者深入思考自身的人際關係,並提供了一些實踐的建議。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在生活裡思考,哪一個你現在持有的觀念、價值觀、看法 是被媒體影響來的? 這個影響對你來說是好的影響還是不好的? 你有沒有因為被影響而做出改變?
    觀念,也就是對於所觀看到的人、事、物,在於心中所產生的意念想法。 但每個人對於同一件人、事、物,卻會產生不完全相同或是差異性的看法。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生長背景、家庭教育、社會環境,及自身的能力、興趣、身份地位、立場, 這些都會影響人的觀念養成方向。 因為人都有私心,所以
    所謂的三觀,即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很多人都說,要找一個性格合適,三觀一致的另一半,才能長久。其實包含了無限的尊重、包容與諒解。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