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陽光普照》:陳建和是不是好人?

  《陽光普照》這部電影,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觸,為此寫了一篇影評:陽光下的光明與黑暗──《陽光普照》剖析。近來又溫習一次,對於「阿和」這個角色,有了一點興趣與看法,與讀者分享一二。
網路圖片
網路圖片
  陳建和,算是電影中能明顯看出自我成長與蛻變的人物。從一剛開始的叛逆,夥同菜頭砍下黑輪的手臂而入監服刑,期間歷經監獄的霸凌、兄長阿豪逝去的悲痛、初為人夫人父的喜悅,出獄後想回歸正常生活,又被菜頭找碴,直到最後擺脫菜頭,回歸他所冀望的平淡生活。
  他的故事就是電影的主軸與幹線,由墮落到回歸正常,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其中電影倒數第二幕出現阿和偷車一事,令諸多觀影者無法接受,覺得「阿和不是改邪歸正了?」「阿和不是變好人?」甚至有許多影評覺得這是本片的小污點。不過,我的看法卻不是如此。

圓形人物

  首先,導演這麼做,讓角色更飽滿與貼近真實。
  英國小說家佛斯特《小說面面觀》的人物有扁平與圓形。扁平人物是指可以用一個特色表達出來的漫畫式人物。例如想到《三國演義》的諸葛亮,就浮出「神機妙算」四字;講到關羽,就聯想到「忠義」;談到曹操,「老奸巨猾」形象深入人心。彷彿人物沒有其他面向的性格,雖然便於認識與記憶,卻流於呆板。
  圓形人物破除扁平人物好的全好、壞的全壞的簡單分類方法,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去刻畫人物形象,更真實、更深入地揭示人性的複雜、豐富,具有更高的審美價值。
  劇中人物都有圓形人物的特質,一如太極圖。再好的人,也有陰暗的一面,就像阿豪,看似陽光積極的人生勝利組,內心卻陰暗無比;再壞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就像菜頭,十惡不赦、罪大惡極,還是聽進阿和的話,不在車上抽菸。因此,沒有誰是永遠的好人、永遠的壞人,而是壞中帶好,好中帶壞。阿和即使變好,仍保有小壞,這才符合真實的人性。

電影中的細節

  其次,我覺得阿和可能沒有偷腳踏車。
  第一,劇中腳踏車使用的是密碼鎖,密碼鎖顧名思義要有密碼才能夠打開,阿和能夠短時間內知道密碼,與常情不符,代表這輛腳踏車很可能主人就是他自己。
  雖然,琴姊詢問阿和怎麼會偷車,阿和回答很早就會了,只是琴姊不知曉而已。然而,綜觀整部電影,似乎沒有一個橋段,具體點出阿和懂得「偷竊」,是以不該過度解讀阿和的回答,很可能只是為了營造偷竊的真實感,讓母親相信他的「壞」而已。
  第二,阿和與琴姊整理阿豪遺物時,主動提出邀約,說明今天天氣很好,適合到外頭走走、散心,一開始琴姐有點遲疑,阿和三度邀請(2次口頭,1次動作),琴姊遂答應外出。外出後要往哪裡走?前往哪個方向?電影縱使沒有交代,我們也可以合理推測由邀約的阿和規劃。換句話說,整件事的主導權在阿和手中。
  另外,一排腳踏車,其實仔細觀看,有些是沒有上鎖的,直接騎上沒上鎖的不是更方便嗎?何必勞神苦思,猜測密碼,雙手並用,浪費體力去開鎖?由此可見,「偷車」一事,似乎早有「預謀」,是一起自編、自導又自演的劇碼,故意捉弄媽媽,使個小壞。

多元解讀

  最後,不論欣賞文學或電影,「歧異性」解讀總讓人愛不釋手。
  例如《全面啟動》電影最後,李奧納多轉著陀螺的結尾,從而有兩種版本的解讀。有人說陀螺轉動速度似乎越來越慢(代表回到真實世界),有人覺得速度不變(表示仍在夢中),觀影者可以自行選擇詮釋的角度與解讀的面向。
  同樣的,《陽光普照》偷車橋段,你可以說導演想傳達,好人有壞的一面,壞人有好的一面,一個人物可以共有陽光與陰暗兩種特質,無法一概而論。展現出性格的多元、多重、多變風貌,貼近存活在你我真實社會周遭的人物形象,而非冰冷呆板、可一體概括、有距離的虛構形象。
  相反的,如果堅信「阿和已經變好」、「他就是好人」等人性至善論點的影迷,亦可當作從頭到尾都是其一手計畫的橋段。在經歷了一連串的傷害後,如生理上,毀傷黑輪手臂、拳打獄中室友;心理上,傷害家人的期許與盼望、讓父親為他行為與未來擔憂,他洗心革面、改過遷善,並沒有偷車,而是保有童心,想拉近與母親距離的「一場戲」。
  走筆至此,你覺得阿和是「好人」嗎?歡迎與我分享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