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2|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職場讀書人看電影】四星半好評!以1989年的庶民視角 看見非主流二二八敘事—《悲情城市》

儘管被譽為是「身為台灣人一生必看的電影」,就現代的觀影體驗來評價,《悲情城市》的拍攝手法與敘事,恐怕還是會讓許多觀眾覺得無聊。長時間停留的鏡頭、緩慢的劇情推進,加上不直接呈現而是以口述帶過的情節,在在都不符合近年來追求緊湊、爆點的市場口味,但也正是這樣的風格,精確地刻劃出了1980年代仍對於二二八事件曖昧、忌諱的氛圍,加上眾多大咖影星構成的卡司,讓它足以獲得4.5顆星的好評。
老實說,在觀影的過程中確實會有一些讓人焦躁的時刻,尤其是侯孝賢在《悲情城市》大量使用長時間、不移動的鏡頭,對於已經習慣畫面會跟著主角跑的一般觀眾如我,真的是有那麼一點點「尬」。而儘管不是以動作元素見長,但過於「簡樸」(ㄧㄤˊㄔㄨㄣ)的黑道「相刣」場面,總是有一種莫名的喜感(尤其是松勇哥揮舞長板凳的段落,真的是讓我差點在影廳笑出來)。
不過上述要說缺點,或許更像是現代與當時拍攝技術與手法上的差異,尤其對於有在關注政治的觀眾而言,其中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詮釋視角,或許才是整部電影的核心。
有別於一般教科書上的平鋪直敘,或是過往多集中在受難者(尤其本島人)的悲慘遭遇,《悲情城市》以更庶民的角度,呈現出了非主流的二二八。藉由基隆林氏家族的兄弟與周邊人物的故事,在呈現山城鬥爭與利益糾葛的同時,也藉由走私、牢獄之災,以及更多的是本島人對於時局的嘲諷,描繪出一個或許是當時台灣本島人,所經歷過的二二八。
由香港演員梁朝偉擔綱,「文清」一角不只是佔據了大量的戲份,他在火車上面臨生死關頭,在台語、日語雙重逼問下所說出的那句「我是台灣人」,比起陳松勇的那句名台詞,或許更加震撼人心。戲中的瘖啞人,對應在國際社會長期失語的地位,儘管這句話對於大部分的台灣人而言,已不再如此難以啟齒,但在轉型正義逐漸成為一支主流的風潮下,《悲情城市》作為先行者,或許也值得所有關注台灣歷史的人好好地品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追劇紀錄與分享,算不上劇評的Murmur,有機會也會談一點自己做的小功課,希望收入有朝一日一日能打平訂閱平台的支出。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