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原文作者: Robert D. Putnam ;譯者:李宗義、許雅淑
貧窮的單親媽媽,會尋求愛情而非婚姻,藉此逃避每天的貧窮與不安,喘一口氣 p.104
階級,一直以來都是個錯縱複雜的社會框架,當我們彼此談論到階級一詞時,常常難以僅止於涵蓋探討權力、收入、性別與種族等等單一的主題,尤其,我們脫口議論的階級詞彙時常也涉指自我背後的道德主張,讓彼此想要進一步深入問題意識時會倍感自我身份的敏感,或者討論往往只能可惜地停留在同溫層間相互的議論。
特別是當我們從社會資本的角度理解階級這項概念時,往往會慣於先檢視自身周遭的可能的資本,包括相鄰街坊的互動、不同教育學區提供的課程內容,或出身家庭教養方式的比較等等,都可能是影響未來的隱含資本優勢之一,但如何進一步深究社會資本帶給我們的優劣,而不是緊追道德義務的譴責,我想Robert Putnam給了我們最好的深入依據。
這本始於哈佛大學生Rebekah Crooks的期末報告,原先的初衷是想瞭解為什麼Crooks自己在哈佛的同學都有熱衷參與公民活動的特質,但這是自己在中學時期以工人階級為主的同學中前所未見,而這是什麼樣的因素造成如此的階級鴻溝,也讓Putnam開始探詢問題的核心與問題造就的不平等。尤其,因為階級所造成的貧富差距,嚴重阻礙了下層階級的翻身機會,更應該是我們需要想盡辦法去彌平。
居住隔離
在《階級世代》書中Robert Putnam最為強調的觀點莫過於社會階級造就彼此的隔閡,包括教育隔閡與居住隔閡等等。特別是,當前在描述中產階級或低收族群的階級詞彙裡,階級一詞已不僅僅止於描述收入多寡的差異而已。階級也意謂你可能來自的家庭背景,甚至包含種族膚色的猜測,而且在今日這些臆測還真的可以根據不同的階級猜的八九不離十。
這也意謂過往從來沒有如此清晰的能用階級劃分出未來可能的機會,但在今日卻因為階級能夠輕易地預測不同收入的未來。此外,在今日收入多寡也決定不同階級能夠選擇居住的區位,讓家境清寒與富裕兩者的小孩,從出生起就永遠彼此的分隔兩地。
缺乏多元混雜的居住模式,也讓地方社區維護越來越不容易,特別是那些收入不佳的貧窮地區,除了短少用以維持地方教育與治安的稅收外,這些社區往往也缺乏地方公民參與的活力,彼此影響疊加的惡性循環也讓貧富差距的擴大難以止息。
最終,居住隔離使得貧窮的孩童一輩子離不開治安敗壞的社區,其成長的環境時常難以保證其踏出家門的安全,儘管隨著年紀增長開始步入校園,但缺乏經費的社區學校往往難以提供適當的教學資源助其成長,比起富裕地區的校園,貧窮地區更難忽視毒品與暴力的侵蝕。
下圖是Putnam在《階級世代》一書中,最能表示當代貧富不均的差距越拉越開最好的例子。圖中說明學歷這項父母的社經條件對於青少年肥胖比例的影響,HS(high school) or less表父母學歷在高中及以下,BA(bachelor’s degree) or more表父母學歷在大學及以上,可以看到圖中紅、黑兩線自90年代中期便漸行漸遠,而且兩者差距還越來越大。
Frederick, C. B., Snellman, K., & Putnam, R. D. (2014). Increasing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adolescent obesit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4), 1338–1342.
特別是這些差距並不僅止於肥胖率的影響而已,貧富差距也影響地方社區彼此之間的信任、青少女懷孕的機率等等,與人生重大抉擇密不可分的影響因素,尤其是階級劃分所帶來的居住隔離阻絕了貧窮家庭翻身的機會,這些潛藏的代價也導致我們必須承擔更多的社會成本。
對此Putnam期望從重視家庭結構與孩童發展著手,特別是幼童大腦的認知發展在其出生的前幾年至關重要,一個家庭是如何扶養與教養小孩乎機會影響其一生的抉擇。其次是穩健學校與社區的發展,在孩童達到學齡階段,同儕的影響與校園的教育可以彌補收入差距的鴻溝與縮小貧富機會的差距。
疑問與反思:
該如何描繪美國工人階級的崩潰與全球化的關聯? 社會資本該如何達到均富/貧?還是我們根本不該落入市場競爭的迴圈? 如貧富差距對大腦認知發展的影響早在學齡前就會有顯著的差距,後續我們還能作什麼彌補? Putnam的兩種家庭結構,中上階級的新傳統穩定型態(neo-traditional stability)、工人階級的動盪不安型態(disruptive flux),是否已經完整的描述當前兩級的社會?p.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