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翻轉教育平台,閱讀到一篇報導“ OECD報告:校園職涯導引,有助社會階層流動與公平”(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9160) 文中主要論述出在於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有一篇報告提到據該單位調查結果,指出不論是根據國際學生能力(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評比結果,或是國際成人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 PIAAC),都明確的指出若能讓孩子盡早認識、接觸、思考未來工作的相關的事物,也就是愈早開始職涯規畫,有很大的機會,能讓更為弱勢的孩子在未來有好的就業機會,或是更好的職涯發展潛力,從而實現階級翻轉。
但是筆者分享自身經驗,即使是有心要在校園中開始職涯規劃,仍然會遭遇3大問題: (1)學校職涯輔導老師本身無業界經驗、(2)外聘職涯輔導老師僅能針對其專業領域規劃、(3)創業育成中心和一般學生有極大的鴻溝。
筆者在民國95~97年就讀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研究所期間,對於未來工作直覺想到的就是進竹科或是南科,其他傳產類則是想都沒想過,因為根本不知道! 職涯輔導主要就是做做心理測驗,說明你的性格如何,有什麼特質,比較偏向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就是這樣而已。外聘職涯輔導老師到校多數就是先演講,然後讓學生提問,然後就沒有了… 而中山大學推動創業育成中心的單位: 產學營運中心,成立則是在98年筆者畢業之後的事情,沒有機會利用的… (https://ogiaca.nsysu.edu.tw/p/412-1015-95.php?Lang=zh-tw)
而現在筆者因為就讀台科大在職博班的關係,比較前後近20年的差異,最主要體現在3點:
(1)職涯輔導老師為業界專家,尤其是外聘職涯輔導老師,本身可能就是已經轉職多次,或者從事的行業就是高階人力仲介(俗稱獵人頭),對於產業人力需求的變化瞭然於心,也因此能給出更具體的建議。
(2)企業徵才活動,多數會於每年1~5月還會舉辦,從尋找研發替代役開始,到針對應屆畢業生的招募活動,可以讓學生從中了解各大企業的實際需求。
(3)創新加速育成中心,在政府“扶植新創及中小企業”的政策下,各大專院校幾乎都有成立自己的創新加速育成中心,希望能媒合校內老師的研究能量予業界的創新相結合,從而創造新的的獨角獸公司,這方面的資源也非20年前可比擬。
不過根本性的問題,在於學生自己,除了專業以外甚少涉略,與專業相關的公司,大概也就只知道那幾家產業龍頭而已,再加上有與自己專案合作的公司。探索的時間還是太少了。
那如果是走創業這條路呢? 因為筆者自己沒有在學校裡提出過,所以不加評論,但是,看加速育成中心的畢業廠家還是挺多的,應該是有些突出的地方值得挖掘。唯一的問題就是學生有足夠多的觀察去徹底理解客戶的痛點嗎? 如果找得到,並且提出解決方案,那麼筆者相信加速育成中心能為這階段的學生提供足夠多的幫助,去完成商業中0~1這最困難的階段。
最後,還是要說說筆者自己推行的“親子共創業”運動,在筆者的兩位女兒身上,確實知道她們正在學習商業本質,並且有實作的機會,去大膽嘗試學習到的新方法,看看對於增加流量或者粉絲數是否有所幫助。最重要的是,因為採用微創業形式,失敗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比起加速育成中心計畫展開時,直接面臨啟動資金有限的難題,壓力要輕很多,也因為沒有初期資金的壓力,所以可以執行的時間就更長,就更有機會成功。
PS . 如果您對“親子共創業”這樣的內容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
如果喜歡這篇創作,記得幫忙按個❤️愛心,然後✅追蹤才不會錯過新文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