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許都聽過一些類似觀點:「漢字是由象形文字而來」、「中文字很多都是象形文字」。究竟什麼是「象形」?
《說文解字》對象形的描述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意思就是把物件形狀原原本本地畫出來,文字線條要隨着物件形狀而彎曲轉變。
一般文化書籍最常列舉的象形字包括「日」、「月」、「川」、「水」、「山」。象形字是比較簡單的字,因為物件形狀要明確才能畫出來,所以象形字幾乎都是具體物件,包括天體如「日」、「月」就是模仿日月的形狀;自然地理如「山」、「川」就是模仿大自然的外觀輪廓,「木」字上半部畫的是樹枝,下半部則是樹根;常見動物如「隹」分別由鳥頭、羽毛、鳥爪所組成,「象」字則是畫出一隻大象,並把圖象垂直放置。
由於抽象概念很難用筆劃簡單畫出來,所以起初象形字通常不用於表達抽象概念,而是表達圖象所直接反映的物件,例如「日」起初只表示「太陽」,後來因為太陽升起再落下代表一天過去,所以才有「一日兩日」或者「日子」的用法。
我們可以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什麼簡單物件是被化成象形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