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站空間運作初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此為筆者大一《視覺文化導論》的期中報告「空間的視覺性」
圖片來源:https://www.klook.com/zh-TW/rails-24/1014-taiwan/
高鐵站的月台,人們尋著指示牌,沿著規劃好的動線行進。在此人們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只 作為待移動物,短暫停泊於車站內。月台兩側都有碩大的時間標示,加上電子螢幕顯示著某輛列車即將 進站,緊跟在後的又是通往另一個目的地的車次,時間與時間堆積成片,分秒也切割得仔細,資訊更新 迅速且龐雜。
高鐵站的聲音來源是警示音和廣播 — — 「20:21,通往左營的列車即將進站。搭乘這班車的旅 客,請至月台等候,並注意月台間隙,謝謝您的配合。」或是來往人潮的踅音,更好辨認的是行李箱輪 子拖曳過地面的聲響。在這裡,人們沒有過多的交談,僅僅交換必要的資訊,便沈默不語地投入智慧型 手機。
高鐵、捷運、公車、船⋯⋯等運輸工具都具有相似的特性:我們在之上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到達 下一個地點,當乘客離開後,這些工具便失去了意義。
高鐵載客時容納南來北往的人流,但夜幕低垂時,人去樓空,不論列車或月台都成為失能的空 間,僅作為鋼鐵骨架存在。廣播不再機械式地反覆,寂靜填滿空間;告示牌失去提醒的對象;柵欄另一側的軌道上不再有列車通過,連鐵軌都不復摩擦出火花。
但一到營業時間,燈全亮起,人們熙攘來往,月台成為月台,列車成為列車。
它們在工作時被賦予使命,但機器停駛後,這個場所彷彿不曾存在過。日復一日,每天經歷一 次這樣的循環,空無而後擁塞,意義滿溢又散去,極與極之間跳轉。
於《另類空間》一演講稿中,傅柯提及「異托邦」這個觀念:
烏托邦是沒有真實地方的定位。它們是與社會的真實空間之間,有一般性的直接或倒轉類比關 係的定位。……這些烏托邦基本上是非真實空間。此外……有一種像是反定位的真實地方,那是一種有 效地啟動的烏托邦,在其中,真實的定位,文化裡所能發現的一切其他真實定位,同時被呈現、爭議及倒轉。即使有可能實際標明它們的位置,但這種地方位於所有地方之外。由於這些地方全然不同於它們 所反映和指稱的所有定位,並且為了和烏托邦對照,我稱其為 heterotopia。(Foucault,2008,p.17)
這是傅柯初次將異托邦一觀念與空間進行更深入的結合(王志弘,2016),並提出了六項原則 幫助我們界定與分析這個概念。異托邦缺乏具體的定義,但其特性是明確的。第四項原則歸納如下:
Heterotopia 經常連繫於時間切片,朝向異質時間(heterochronism)開放,這又有恆久累積的時 間和轉瞬即逝的時間的差別。(Foucault,2008,p.17~18)
我們可以說,高鐵站是一種異托邦。時空收斂下,搭乘高鐵的身體感與時間感無法協調,轉瞬 而逝的三百多公里被吞沒,傳統認知中的連續性時間在乘上高鐵的那刻裂解,時間變得異質化。
沒有一個文化中沒有異托邦,高速鐵路這類型的交通工具更是廣布於高度發展的各大都市內, 旅行的方式不停更新,耗時越來越短,人與人間的距離卻矛盾地擴增、延展再格狀化。過量的資訊淹沒 所有空間,長程旅行的意義不復以往。
於是,都市充斥著非地方和異托邦。傳統人類學定義早已跟不上時代推進,畸形的、複雜糾纏 的場域問題,過不了多久便盡數更新。舊有的質問暫緩後,新生的疑竇又遞補上去。週而復始,關於空 間的討論永遠不停歇。
延伸討論:左營站的高鐵,和南港站的高鐵是相同的嗎?
參考資料:
Foucault, Michel and Jay Miskowiec. (1986)「Of Other Places.」 Diacritics 16.1 王志弘(2016)。傅柯Heterotopia翻譯考。《地理研究》第65期。
avatar-img
19會員
60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評論 的其他內容
《超出建築》的理想,或許需要由非建築生產領域的一般民眾參與其中,一同感受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建物,經過展覽的編排,是如何融洽地與生命產生連結。此展的藝術家不帶有高高在上的作態,反而是將生活的赤忱剖開,邀請觀眾一同踏於其上。
主要的駕駛員為主角碇真嗣、凌波零、惣流.明日香.蘭格雷和渚薰。而作為對抗末日的最終手段,至關重要的駕駛員人選卻全都是青少年,背後原因為何?
在李旭彬有意建構的這座肖像「墳場」中,這一趟趟往復的旅途,他以黑白底片攝影的媒介將「一路上的風景」大肆收進底片中,拍攝紀錄影片中所見之團隊跋山涉水的艱辛,在成品中被刻意忽略了,攝影的主觀性被吞噬,景色如博物館式地陳列,藍得清澈、藍得毫無情緒,在讚嘆其美妙的同時,卻不禁冷汗直流。
那是每個人都該沈沈入睡的秋天。秋意來得及淡化那棵樹的燦爛嗎?秋夜的冷冽是否灌進碎裂的磚瓦和玻璃,來到老者的面前?時間不停,逝者已捲入葉片的塵埃之中。 炫目的陽光,靈動的眼,玻璃的罅隙,那片記憶。
在展覽的論述裡頭,陳伯義寫了一句「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影子。」我想這能作為理解《石人》系列作品的一大出發點。 觀看作品時,絕不會將其中的「人影」想成一道影子,儘管我們都清楚,它徒有輪廓,和似是而非的動勢,但它主導了整個畫面,一切戲劇張力和版面勾劃都因其而生,又順應它的線索,群起舞動。
整個展場都像是一個建構中的遊戲場景,木板製作的假草叢,營造出劣質的RPG遊戲感。一塊塊細碎的行走空間被木板切割開來。木板上刻意留著去背後的灰白方格,彷彿在暗示每個板子都是圖層的疊合,使得整個空間更加擬真、又非真。
《超出建築》的理想,或許需要由非建築生產領域的一般民眾參與其中,一同感受生活中理所當然存在的建物,經過展覽的編排,是如何融洽地與生命產生連結。此展的藝術家不帶有高高在上的作態,反而是將生活的赤忱剖開,邀請觀眾一同踏於其上。
主要的駕駛員為主角碇真嗣、凌波零、惣流.明日香.蘭格雷和渚薰。而作為對抗末日的最終手段,至關重要的駕駛員人選卻全都是青少年,背後原因為何?
在李旭彬有意建構的這座肖像「墳場」中,這一趟趟往復的旅途,他以黑白底片攝影的媒介將「一路上的風景」大肆收進底片中,拍攝紀錄影片中所見之團隊跋山涉水的艱辛,在成品中被刻意忽略了,攝影的主觀性被吞噬,景色如博物館式地陳列,藍得清澈、藍得毫無情緒,在讚嘆其美妙的同時,卻不禁冷汗直流。
那是每個人都該沈沈入睡的秋天。秋意來得及淡化那棵樹的燦爛嗎?秋夜的冷冽是否灌進碎裂的磚瓦和玻璃,來到老者的面前?時間不停,逝者已捲入葉片的塵埃之中。 炫目的陽光,靈動的眼,玻璃的罅隙,那片記憶。
在展覽的論述裡頭,陳伯義寫了一句「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影子。」我想這能作為理解《石人》系列作品的一大出發點。 觀看作品時,絕不會將其中的「人影」想成一道影子,儘管我們都清楚,它徒有輪廓,和似是而非的動勢,但它主導了整個畫面,一切戲劇張力和版面勾劃都因其而生,又順應它的線索,群起舞動。
整個展場都像是一個建構中的遊戲場景,木板製作的假草叢,營造出劣質的RPG遊戲感。一塊塊細碎的行走空間被木板切割開來。木板上刻意留著去背後的灰白方格,彷彿在暗示每個板子都是圖層的疊合,使得整個空間更加擬真、又非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攝影時間約2018年前,還記得高雄火車站月台在地面時的樣子嗎?這裡分享了高雄鐵路地下化前,高雄車站的月台風貌,火車還在地面上跑的樣子。
Thumbnail
科技現代化的今日,上餐廳都有機器人帶位和點餐,想喝一杯咖啡,機器人也能為我們結帳、煮咖啡和打包。精簡人力的美意是節省成本增加效率,可是原本美好的人情往來就有可能因此消失,社會越進步,人與人之間越冷漠。 大城市進步,而在鄉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然深度連結,雖然沒有大城市方便,公車尖峰時刻一小時一
Thumbnail
在車站,人來人往,每個人踩著匆忙的步伐。每個行人、每個乘客都有著自己奔波於此車站的故事。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和情感的地方。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他在曼谷的旅行體驗,包括使用新的鐵路系統和觀察城市景觀。他對於泰國的城市景觀和鐵路系統與香港的差異表示了驚訝和興趣。
Thumbnail
說到日本時代臺灣的交通工具,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是「火車」吧? 不過大家可能沒想到,日本時代的臺灣還有另一種盛行的鐵路設施──輕便鐵道。由於輕便鐵道是透過人力前進,亦被稱為「手押臺車」。
Thumbnail
我一邊回想阿姆斯特丹,一邊想像東京或柏林高架行駛的電車,城市裡車窗與建築窗戶平行,似乎不曾帶給我驚異的效果。想來是因為高度。荷蘭的火車跑在路面上,在仰望的期待中愈來愈靠近,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大樓是平日藏在高牆後的密室,突然間磚塊以符碼之姿嘩嘩掉落......
Thumbnail
你喜歡搭火車嗎?當你想到火車,會回想起什麼樣的回憶呢?是和一群朋友出遊時一邊欣賞窗外風景,一邊大聊特聊的輕鬆愉快?是準備到另外一個城市出差前重複檢查手中資料的緊張感?還是農曆過年返鄉,即將見到許久未見的家人親戚時內心的期待或不安呢?
Thumbnail
之前看到高雄車站移回中軸線的新聞,就很想去看看兩鐵共構變成什麼樣。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攝影時間約2018年前,還記得高雄火車站月台在地面時的樣子嗎?這裡分享了高雄鐵路地下化前,高雄車站的月台風貌,火車還在地面上跑的樣子。
Thumbnail
科技現代化的今日,上餐廳都有機器人帶位和點餐,想喝一杯咖啡,機器人也能為我們結帳、煮咖啡和打包。精簡人力的美意是節省成本增加效率,可是原本美好的人情往來就有可能因此消失,社會越進步,人與人之間越冷漠。 大城市進步,而在鄉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然深度連結,雖然沒有大城市方便,公車尖峰時刻一小時一
Thumbnail
在車站,人來人往,每個人踩著匆忙的步伐。每個行人、每個乘客都有著自己奔波於此車站的故事。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和情感的地方。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他在曼谷的旅行體驗,包括使用新的鐵路系統和觀察城市景觀。他對於泰國的城市景觀和鐵路系統與香港的差異表示了驚訝和興趣。
Thumbnail
說到日本時代臺灣的交通工具,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是「火車」吧? 不過大家可能沒想到,日本時代的臺灣還有另一種盛行的鐵路設施──輕便鐵道。由於輕便鐵道是透過人力前進,亦被稱為「手押臺車」。
Thumbnail
我一邊回想阿姆斯特丹,一邊想像東京或柏林高架行駛的電車,城市裡車窗與建築窗戶平行,似乎不曾帶給我驚異的效果。想來是因為高度。荷蘭的火車跑在路面上,在仰望的期待中愈來愈靠近,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大樓是平日藏在高牆後的密室,突然間磚塊以符碼之姿嘩嘩掉落......
Thumbnail
你喜歡搭火車嗎?當你想到火車,會回想起什麼樣的回憶呢?是和一群朋友出遊時一邊欣賞窗外風景,一邊大聊特聊的輕鬆愉快?是準備到另外一個城市出差前重複檢查手中資料的緊張感?還是農曆過年返鄉,即將見到許久未見的家人親戚時內心的期待或不安呢?
Thumbnail
之前看到高雄車站移回中軸線的新聞,就很想去看看兩鐵共構變成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