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未逝而成愛:《山與林的深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花了三個午休時間讀完了《山與林的深處》一書,一拿上手就幾乎停不下來。台裔加籍的作者李潔珂(Jessica J. Lee)出生於海外,對她來說,「台灣」雖是故鄉,但卻陌生到難以與之產生共鳴,雖然清楚自己的家族淵源,但這座遙遠的島嶼與她的連結只存在外公、外婆與母親久遠的記憶之中。
在歐美成長、求學、工作,李潔珂從未想過自己將重新開始認識世界彼端的台灣,直到罹患失智症的外公因故隻身返台,病逝於高雄。母親在外公留下的遺物中找到了20多張信紙,紙上的筆跡縱使模糊難辨,內容也多有反覆,卻是老人家與失智搏鬥的最後痕跡:這是李潔珂外公─中美聯合飛行隊第一大隊飛官曹崇勤先生的自述。

Two Trees Make a Forest

這封長信把李潔珂帶來了台灣。她一面在長輩留下的隻言片語中追溯家族過往的足跡;另一方面則親身走入島上的山林海邊,嘗試喚醒血脈中留存的記憶。這兩趟旅程發生在截然不同的時空,前者將回到更久遠的過去,隨著她的祖輩漫遊中國各省、落腳台灣,最終遠遷海外。而後者則踏過能高越嶺、水社大山、水漾森林,從植物與地形的觀點理解這片土地。這兩趟旅程彼此輾轉、相互牽連,最終讓台灣這片陌生的土地成了另一個故鄉。
我很喜歡這本書的英文名字:《Two Trees Make a Forest》,或許可以將之直翻為「雙木成林」。Two Trees可能象徵了很多組不同的意象:歐美、台灣的跨文化身分;家族歷史、土地山林這兩趟認識台灣的旅程。不管作者原本的用意是什麼,讀者都能透過細膩的描寫,看到李潔珂筆下這本美麗的文字之林。
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的評價寫得真好,他說這本書:「篇章精煉而閃耀著光芒,眷戀地向彼此傾靠;不論是從形式或內容上而言,這都是一本美麗的書,關於人與人、地方與地方之間的距離,以及如何在他們之間架起橋梁。」現在不過年中,但本書卻已預定我今年度最愛書單內的top 5。
讀到終卷,我不禁思考:是什麼樣的力量,讓生長於歐美的作者願意來到這座小島,憑一己之力建構出長輩的過往?如果是我,我會這樣做嗎?
在這本書裡,我看到的是那些由微小互動、零碎言語所構成、卻往往被忽略的關愛。年輕時或許我們未曾注意,但它終有一日將靠著時光與理解,在柔軟的心中發酵成那罈名為愛的酒。若它釀成,那麼你我都會願意的,就算遠渡海峽、來到大洋彼端,你我也都會願意的,只為追尋隱藏在時光中的家族痕跡,讓那些往事在自己的記憶裡重新生根。逝者從未離去,因為逝者仍活在我們的心中。
說是逝者,卻也未逝。當祂成了一股深沉的愛。
書名:山與林的深處
作者:李潔珂(Jessica J. Lee)
出版:臉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51內容數
閱讀是向未知的獻祭。不管獻祭的對象為何,只要足夠虔誠,收穫的總是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羅馬薩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FB某社團幸運被選中參加這本書的試閱,實在太開心啦!也不過是一年前,影史上著名的外星生物「終極戰士」才剛在《獸獵者》中被美洲原住民擊敗。沒想到這麼快就輪到與終極戰士相愛相殺的另一大怪物「異形」要慘遭希臘方陣兵荼毒,這麼精采的對戰,怎麼可以錯過呢?
多年前,我果斷跳過了這本書翻拍的電影,理由無他,就因為【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這一標題實在讓我毫無動力。但這次,同時映入眼簾的原文書名卻成功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the Pacific Crest Trail”。
翻開約翰‧繆爾(John Muir)的著作,野外的清新撲鼻而來。這位隱居在優勝美地的環境保護人士曾以雙足踏遍美國東西,親身走入人跡罕至的荒野,以此為樂。對於生長在都市的讀者(如我),光是沿著他筆下的描述漫步,就已不知不覺進入了全新的世界。
數週前,我收到朋友傳來的一項小測驗,測驗本身提供20張cosplay玩家的照片,而受測者必須要辨識出在這20張照片中有哪些是由AI生成,又有哪些是真人拍攝......
提摩西.史奈德(Timothy Synder)教授的《血色大地》以及《黑土》這兩本書,是我過去兩三年所讀最精彩的歷史研究。千萬別誤會閱讀這兩本書會帶來什麼特別愉悅的體驗......
說也奇怪,2022一整年下來,台灣與山相關的最大消息竟然是某位登山客的造假與外遇事件,這實在是件令人感到遺憾的事。但對於我這個不常進入山林的人來說,卻也有機會開始思考「山」與「登山」的意義是什麼?這次的新聞,究竟又為何會發生?
在FB某社團幸運被選中參加這本書的試閱,實在太開心啦!也不過是一年前,影史上著名的外星生物「終極戰士」才剛在《獸獵者》中被美洲原住民擊敗。沒想到這麼快就輪到與終極戰士相愛相殺的另一大怪物「異形」要慘遭希臘方陣兵荼毒,這麼精采的對戰,怎麼可以錯過呢?
多年前,我果斷跳過了這本書翻拍的電影,理由無他,就因為【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這一標題實在讓我毫無動力。但這次,同時映入眼簾的原文書名卻成功的勾起了我的好奇心:”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the Pacific Crest Trail”。
翻開約翰‧繆爾(John Muir)的著作,野外的清新撲鼻而來。這位隱居在優勝美地的環境保護人士曾以雙足踏遍美國東西,親身走入人跡罕至的荒野,以此為樂。對於生長在都市的讀者(如我),光是沿著他筆下的描述漫步,就已不知不覺進入了全新的世界。
數週前,我收到朋友傳來的一項小測驗,測驗本身提供20張cosplay玩家的照片,而受測者必須要辨識出在這20張照片中有哪些是由AI生成,又有哪些是真人拍攝......
提摩西.史奈德(Timothy Synder)教授的《血色大地》以及《黑土》這兩本書,是我過去兩三年所讀最精彩的歷史研究。千萬別誤會閱讀這兩本書會帶來什麼特別愉悅的體驗......
說也奇怪,2022一整年下來,台灣與山相關的最大消息竟然是某位登山客的造假與外遇事件,這實在是件令人感到遺憾的事。但對於我這個不常進入山林的人來說,卻也有機會開始思考「山」與「登山」的意義是什麼?這次的新聞,究竟又為何會發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9月12日晚間,李潔珂於大稻埕郭怡美書店舉行《離散的植物》新書分享會,與《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談植物與人的遷徙,及其用寫作梳理的方式,追索邊界的多重可能。此次來台,更是她首次在台灣舉辦出版相關活動。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在台灣的某個小鎮上,有一座古老的洋房,矗立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邊緣。這座洋房已有百年歷史,曾是當地望族的住宅,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人遺忘。每當夜晚降臨,森林中的微風輕輕拂過,似乎在低語著一些古老而神秘的傳說。 故事的主角是李雅雯,一位年輕的畫家,剛從台北來到這個小鎮尋找靈感。她聽說這座古老的洋
Thumbnail
恭喜山岳才子崔祖錫的山岳探險出版中級山重量級鉅作! 6/27開始79折預購唷!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崔祖錫30年來縱橫台灣中級山的見聞,也為長年以來不受主流文化知曉、始終蒙著一層神秘面紗,且蘊含著最豐沛內涵的廣袤中級山,刻劃出清晰的脈絡與輪廓,讓更多人能更方便地認識這座島嶼上最特別的山岳寶藏。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進入新職場的第一週,我每天都揹著這本書陪我上下班,是一本看著書封就能感覺到暖風的書,是因為夏威夷給人的暖意嗎? 這也是我第一次讀鄭世朗作者的書,我會認識他是因為《#地球上唯一的韓亞》,沒想到我會先讀這一本,可能也是因為看到譯者是胡椒筒吧! 故事始於沈時善女士逝世十周年之際,生前交代過長女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一套從台灣來的昆蟲記,一段對童年的回憶。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9月12日晚間,李潔珂於大稻埕郭怡美書店舉行《離散的植物》新書分享會,與《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談植物與人的遷徙,及其用寫作梳理的方式,追索邊界的多重可能。此次來台,更是她首次在台灣舉辦出版相關活動。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在台灣的某個小鎮上,有一座古老的洋房,矗立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邊緣。這座洋房已有百年歷史,曾是當地望族的住宅,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人遺忘。每當夜晚降臨,森林中的微風輕輕拂過,似乎在低語著一些古老而神秘的傳說。 故事的主角是李雅雯,一位年輕的畫家,剛從台北來到這個小鎮尋找靈感。她聽說這座古老的洋
Thumbnail
恭喜山岳才子崔祖錫的山岳探險出版中級山重量級鉅作! 6/27開始79折預購唷!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崔祖錫30年來縱橫台灣中級山的見聞,也為長年以來不受主流文化知曉、始終蒙著一層神秘面紗,且蘊含著最豐沛內涵的廣袤中級山,刻劃出清晰的脈絡與輪廓,讓更多人能更方便地認識這座島嶼上最特別的山岳寶藏。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進入新職場的第一週,我每天都揹著這本書陪我上下班,是一本看著書封就能感覺到暖風的書,是因為夏威夷給人的暖意嗎? 這也是我第一次讀鄭世朗作者的書,我會認識他是因為《#地球上唯一的韓亞》,沒想到我會先讀這一本,可能也是因為看到譯者是胡椒筒吧! 故事始於沈時善女士逝世十周年之際,生前交代過長女
Thumbnail
 走讀台灣是文化部這些年主推的計畫,結合書的閱讀與活動,希望民眾能深度認識台灣。文化部選定有關台灣生態與環境的書籍,是我的「走在山海河間的沉思」跟「自然課可以這麼浪漫」。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一套從台灣來的昆蟲記,一段對童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