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紙箱堆中,漸大的孕肚,曾從台灣到加拿大再到英國,她又再次準備搬遷。不久後的夜裡,她坐在德國新家的搖椅上,一手抱著剛出生的女兒,一手持續用手機寫新書。
她是臺、英裔加拿大籍作家、環境歷史學家──李潔珂(Jessica J. Lee)。
9月12日晚間,李潔珂於大稻埕郭怡美書店舉行《離散的植物》新書分享會,與《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談植物與人的遷徙,及其用寫作梳理的方式,追索邊界的多重可能。此次來台,更是她首次在台灣舉辦出版相關活動。
寫書的同時搬家、懷孕生子,談到寫作與移動的關係,李潔珂分享:「寫作並非如大眾想得靜態,而是在不同路上和不同人說故事,是不斷遷徙的過程,這本書也反映了我的生命、身體狀態的移動。」
由於複雜的身分背景,「妳從哪裡來?」曾是令她苦惱的問題,而她像一株持續蔓生的草,用文字在荒漠裡尋路。
書寫上一本書《山與林的深處》,使李潔珂認知到,台灣美麗的原生種「火炭母草」,在國外卻是惡名昭彰的外來種。她開始思考靜止的植物如何移動?何謂原生?何謂外來?我們又該如何更細緻地談論?如她在新書末篇〈淡紫色的同義詞〉,指認不同的「紫色」,讓語言的意義不再單一。
透過書寫,從「茶」橫跨中英貿易背後的文化歷史、「黃豆」的生產與煮食,再到植物的「命名分類」,李潔珂以文化、飲食等面向,突破自然書寫的邊界,對「植物」、「自我」展開不同層次的詮釋,流動出她對社會的詰問。
回應讀者對「未來自然書寫面貌」的好奇,李潔珂說明,傳統自然書寫強調走進山林感受,重視科學與文學的關係。新一代的自然書寫,則不斷模糊語言界線,如實呈現日常。而她自身也以身邊的花園,甚至是廚房作為書寫的題材。
講中文講到兩歲,李潔珂將「茶」拆解為「艸」與「人」來解讀,書中寫道:「正如這個字提醒我們的,對於茶樹這種植物的理解,要透過它與人的纏結來看。」她笑著說:「透過故事、畫面的連結,我比較能記得那個『字』,我希望能用這種童稚的眼光看待世界,持續感受探索新事物的驚奇。」
「寫完這本書,我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遠從德國來台,李潔珂如她筆下的植物,不斷移動與追尋,「語言」成為她打破邊界的媒介,開闢自身思考路徑,讓她成為更完整的人。
李潔珂與《沒口之河》作者黃瀚嶢位於大稻埕的郭怡美書店,聽眾人滿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