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暖陽之下,冰凍三尺亦自消融 》

    amp-img-attr

    相片:紐西蘭庫克山國家公園

    威尼斯金獅獎電影《小丑》--陶德菲利普斯導演,演繹出社會暗黑真實的一面及細膩刻劃出內心壓抑過度迫於無奈後的反彈效應,其實看完電影時我覺得看這樣的影片要很有正能量,也一方面會也覺得如果一個人心情不是很好的時候去看這樣的片是會讓人大快人心還是陷入更低谷呢?

    有時大快人心的事情或許當下會有出了一口氣的感覺,看似舒服舒坦些,但是那比較是一時性的,對情緒而言並沒有真正的解套。回想電影《小丑》劇中那所謂壓倒最後一根稻草的人物事件,也是因為一直有太多負面情緒的累積,才導致有那麼一刻會是被壓倒的。

    生命中如果常常有著一種「我生來就是這樣、我個性就這樣、我從小到大都是這樣」的OS或心境,那表示我們有個慣性或特質是比較特立的,這也都在遇人遇事有了些狀況後才更容易引發出來的,而通常我們也覺得自己一直是這樣,所以一開始不會想到自己有可以改變或調整的可能性,才會本能地說「我生來就這樣、我一直都這樣、沒有辦法改了」諸如此類的話。

    學習「接納自己」是必要的,但是懂得讓自己處於對的環境也很重要。生活中如果一直處在焦慮壓抑的狀態,自己又不自覺地不斷迎合別人,那麼一但遇到不順心或不順意的事就容易造成天雷勾動地火般地一發不可收拾。

    相對的,我們會是如何對待身邊的人,有時不經意的冷言諷嘲當成開玩笑,無法真實自我表達而壓抑的心理狀態,尤其最親近的人,通常也容易成為壓倒最一根稻草的人。

    同樣的,當我們覺得別人為何臭臉、為何不合理對我時,那麼我們是否願意在與人交會時,也給出一個善意的微笑或對待,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那麼我們可否先給出這樣的善意。最近聽朋友分享觀看《九天民俗技藝團》表演時,一直被舞台一位很賣力演出的小男孩吸引,朋友在表演結束後厚著臉去跟那位小男孩說「很欣賞他今晚賣力的演出,好似用生命在打鼓阿」,後來又得知這位小男孩是團裡最資淺也所以常被「噹」的。想想,我們鼓起勇氣去說出的話,不只這位小男孩會感受到被支持與鼓勵,自己發自內心善意的表達也會讓這份暖流在彼此之間流淌著、鼓勵著彼此。

    每個人難免都有讓外人難以理解的故事或情緒,想被了解、想被愛、想愛人、想自由自在生活就可以、想單純過日子就好,這些看似簡單但怎麼都變成不容易的事,也所以現今社會自我成長的學習和探索尤其重要,面對情緒處理,或讓心中的愛在對的環境有適當流動的管道,這都是可以持續學習的原因之一,也因為學校沒有教這些事,在「社會大學」若可以更有意識地主動選擇接觸的環境,也才不會又一路跌跌撞撞耗費更多人生成本。

    生活中社會氛圍的各種壓力讓我們的心愈來愈僵化,而每個人又都希望可以被暖心對待。如果可以創造一個如暖陽的環境,那麼冰凍已久的心也自然會被消融。

    如果不是一直期待別人該對我們如何,而是可以學著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先天沒有辦法改變的狀況裡面去尋找出一個可行可解套的出口。可以從居家環境或辦公場所著手,讓住宅明亮些、擺放鮮花、喜愛的照片、擺飾,利用假日去做喜歡的事或去喜歡的地方,讓自己可以真正放鬆,不想去的場合試著學習拒絕而不用硬生生地去附和別人,浪費了自己的假期。安排真正喜歡的活動,與舒服的人事在一起,至少從這些都是自己可以安排掌握的部分開始。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安排和創造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善知識」和「貴人」,就看我們如何去發現它。因為好的事物不僅可以滋養身心,也必含藏著讓我們可以學習的部分。

    那麼甚麼是好的人事物真是一門大學問,因為如果只是表面的恭維奉承讚美,又只落入俗套的交流或羨慕裡,那麼就失去其本質了。或許改日我們再交流探討「所謂好的人事物的特質」。就先從簡單的小處著手,不要覺得買鮮花放不久很浪費很麻煩,吃飯不重要就隨意塘塞自己的肚子,知道對自己不健康的事覺得只是一點點無傷大雅,然後期待著別人可以對自己好一點。這些道理做法看似很簡單,然而一個不懂得或不願意從小事對自己好的人,怎麼可能懂得別人的需求或知道如何善待別人,這可真的不是自私呢。

    知道自己需求,把自己放在對地方、合宜的地方,如同植物在合宜的環境中灌溉了適當的養份,那麼自然會長得好。而當我們出門在外或與人接觸時,可以主動給出善意的笑容或用心看見、真心感謝別人的服務與付出,那我們也如同是別人的暖陽,可以帶給彼此溫暖美好的一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