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貼中看到靈魂【勒內.布里:視覺爆炸】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撰文 / 攝影:賴芊芝

關於勒內.布里

來自瑞士的勒內.布里,於1955加入馬格藍攝影通訊社。對他來比起攝影,更重要的是「你的感受」,以及「喚起意識」。

時間性的敘事

目前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勒內.布里:視覺爆炸】,是以時間線進行敘事的展覽。在多個展區中,我們可以藉由印樣作品中看到他所圈選出來的照片,得知勒內布里所認為「好的」、「要的」作品。
印樣作品 / 翻拍於展覽現場

真正動人的,總要花一點時間才會看見:拼貼

承如上述提及,這個展覽是以時間順序來進行策劃的,也就是我們會先看到勒內.布里在馬格蘭通訊社工作時期拍攝的照片,然而,對我來說真正有被打動到,感受到「不可取代性」的,是第六展間出現的拼貼作品。此展間的作品為勒內布里後期的創作,經整理、回顧後方公開。
勒內布里拼貼作品

出於本意,造就獨特

北美館三樓的空間,以時間線為敘事方式的展示型態,使我聯想起2020年同樣也展在北美館的【布列松在中國】,也是以攝影與敘事脈絡為方向的展覽,會讓人忍不住進行兩者之間的比較,對我來說,布列松已做到重視構圖,也就是「形式」的頂尖,而勒內.布里的作品感覺是剛接觸攝影時,會很想要追求的,但我會真正覺得是「藝術」的,會是他的拼貼作品。
拼貼作品 / 翻拍於展覽現場
並不是因為藝術過於崇高,而是覺得少了一點「非他不可」的感覺,勒內.布里拍攝的作品,有不少為在工作時拍攝,確實很美(構圖、光影等形式),但這些美麗、豐富等「厲害」的照片,與勒內.布里的關聯性為何呢?在拼貼作品中,我看見更出於自發、覺得「就是得要這麼做」的情感。而我們會需要先走過前面五個展區,方得看見這樣動人的拼貼。
拼貼作品 / 翻拍於展覽現場

由心之所嚮來擺脫恐懼

勒內.布里曾說,拼貼曾經讓他擺脫對於飛行的恐懼,他總是隨身攜帶素描本與拼貼所需要的媒材,在1956年因工作而非往布拉格時,與1959年於阿根廷大草原的恐怖飛行經歷,他都用手邊的膠水瓶、彩色鉛筆與本子施展魔法,從這些創作中,讓人不經好奇勒內.布里是如何腦洞大開地把如此多樣的元素:機票、雪茄牌子重新安排後變成一個全新的世界,每個拼貼作品都是如此的豐富、平衡、有趣且迷人,也許,勒內.布里本質為一個拼貼創作者吧!
拼貼作品 / 翻拍於展覽現場

勒內布里的攝影作品

不同於北美館的展示由時間線來進行脈絡的演進,我以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排在最前方,來表達對我來說動容的部分,然而攝影之於【勒內.布里:視覺爆炸】這個展覽,篇幅是十分大的,也意味著攝影在勒內.布里的生命中,不論是時間,還是地位,都仍有一定的份量,因此,既然描述了我喜歡他的部分,也願更加完整地提及其攝影作品。
攝影作品 / 翻拍於展覽現場

雙平面運用

勒內.布里運用雙平面的構圖來讓影像模稜兩可、驚奇與神秘。
攝影作品 / 翻拍於展覽現場
攝影作品 / 翻拍於展覽現場

勒內.布里的個人崇拜

勒內.布里可說是自拍照的先行者,不曾停止讓自己出現照片中
攝影與拼貼作品 / 翻拍於展覽現場
攝影作品 / 翻拍於展覽現場

參考資訊

展期

2023/03/18 - 2023/06/18
謝謝閱讀到這邊的你/妳,也歡迎追蹤我的方格子帳號與Instagram,一起討論、交流!
avatar-img
25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芊芝賴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撰文/攝影:賴芊芝   這次參與的活動是VERSE雜誌的封面故事走讀,也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擁有緬甸生活型態的地方,萬利老師以「食」貫穿兩小時的走讀,不同於一般觀光,兩小時的行程中更多的是「吃」背後的來源與意識型態。
撰文:賴芊芝 異鄉人與異鄉人的接觸 這是由2017那年開始的。 【靠岸 To Dock】展覽藝術家Jerry在夏天來到宜蘭頭城的港口,習慣在一個地方待上好一陣子的他被出航工作回來的船員發現自己一直都待在港口,這便成了對話的開始,接著慢慢有了對方邀請Jerry來拍攝他、Jerry在下回見面時帶實體影像
撰寫:賴芊芝   在主角尋找果陀的路程中,我一再感受建構與解構之間交替的衝突之美,也不自覺地將自己帶入,好像我也是在逃跑中尋找著果陀,即便引領主角去搭車的人早已說明,果陀不存在。
採訪:蔡文培 潘姝伃 賴芊芝 撰寫/攝影:賴芊芝   15歲時,終於考上地區的第一志願新竹女中的她,因為經濟緣故無法就讀,在報到的那天,新竹北大路(往竹女)與南大路(往新竹師專)的中間,一面留著淚,一面走往南大路。但是秀足校長沒有放棄,在靠自己努力的情況下在後續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夜間部在職進修、國
撰寫/圖片:賴芊芝   最一開始對書籍作為載體有興趣的何予,在最後的展現也是以「書」的樣態呈現,朱韻蓉以內省為脈絡,每幅作品都有著象徵過去的「黑白」版畫,以及表示現在與外來的「彩色」攝影作品,在版畫中可以看見空隙,而那便是記憶中的碎片性,在我的解讀中,亦會覺得他與記憶本身的距離感有關,唯有我們與過
採訪/撰寫:賴芊芝 「我操作的技術是水泥板嗎?是佈展嗎?不是的,我操作的,是 #一個讓大家可以互動與對話的機會。 」藝術家黃楚翔如此說到。   大家好,我是曾經在鐵道藝術村擔任分享者的芊芝,今天再次來到藝術村,看了一個很動人的展
撰文/攝影:賴芊芝   這次參與的活動是VERSE雜誌的封面故事走讀,也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擁有緬甸生活型態的地方,萬利老師以「食」貫穿兩小時的走讀,不同於一般觀光,兩小時的行程中更多的是「吃」背後的來源與意識型態。
撰文:賴芊芝 異鄉人與異鄉人的接觸 這是由2017那年開始的。 【靠岸 To Dock】展覽藝術家Jerry在夏天來到宜蘭頭城的港口,習慣在一個地方待上好一陣子的他被出航工作回來的船員發現自己一直都待在港口,這便成了對話的開始,接著慢慢有了對方邀請Jerry來拍攝他、Jerry在下回見面時帶實體影像
撰寫:賴芊芝   在主角尋找果陀的路程中,我一再感受建構與解構之間交替的衝突之美,也不自覺地將自己帶入,好像我也是在逃跑中尋找著果陀,即便引領主角去搭車的人早已說明,果陀不存在。
採訪:蔡文培 潘姝伃 賴芊芝 撰寫/攝影:賴芊芝   15歲時,終於考上地區的第一志願新竹女中的她,因為經濟緣故無法就讀,在報到的那天,新竹北大路(往竹女)與南大路(往新竹師專)的中間,一面留著淚,一面走往南大路。但是秀足校長沒有放棄,在靠自己努力的情況下在後續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夜間部在職進修、國
撰寫/圖片:賴芊芝   最一開始對書籍作為載體有興趣的何予,在最後的展現也是以「書」的樣態呈現,朱韻蓉以內省為脈絡,每幅作品都有著象徵過去的「黑白」版畫,以及表示現在與外來的「彩色」攝影作品,在版畫中可以看見空隙,而那便是記憶中的碎片性,在我的解讀中,亦會覺得他與記憶本身的距離感有關,唯有我們與過
採訪/撰寫:賴芊芝 「我操作的技術是水泥板嗎?是佈展嗎?不是的,我操作的,是 #一個讓大家可以互動與對話的機會。 」藝術家黃楚翔如此說到。   大家好,我是曾經在鐵道藝術村擔任分享者的芊芝,今天再次來到藝術村,看了一個很動人的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趁著台南行也去朝聖本次奇美特展,遙想當年大學曾經跑去修西洋藝術史,其中一篇小論文就選了林布蘭當題目。看完有種別樣的感動,因此把當年的文章修改得更好閱讀後和大家分享。主要是探討十七世紀荷蘭大師林布蘭的宗教與世俗畫作包含的創作思想與特色。
Thumbnail
我欣賞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它所表現與承載的美。___ 選自【美力覺醒】 林布蘭是17世紀荷蘭的畫家,曾在聖經浪子回頭的故事中,聽到人家提起過林布蘭浪子回頭的那幅畫,而後知道了那幅畫創作的時空背景後,感受又更不一樣了。而上圖林布蘭的自畫像,那是他離世前最後一幅的自畫像,有些憂傷,卻又感到平靜,沒有多加
Thumbnail
愉悅,這場展覽套票購入許久,雖工作與家庭忙碌,仍心繫展覽,渴望一窺莫內於《光》的創作,終於,我完成了這趟一日短旅。 在這次的展覽中,很多的畫作,都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甚至是四季替換下的不同光線。 「睡蓮」系列亦是,因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
Thumbnail
❝ 他的作品是如此奇詭,如幻影。布紐爾的電影美就美在它巧妙運用的影像語言、超現實裡的真實性,以及影像所洩下的無數個幽暗夢境。❞
Thumbnail
此次展覽適逢英國國家藝廊兩百週年,首次來台展出,展示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的珍品。參觀者能近距離欣賞林布蘭、拉斐爾、莫內、梵谷等大師的作品,展覽展示多樣藝術風格。展示400年繪畫歷史,有助於觀眾了解文化脈絡。
Thumbnail
藝術欣賞的趣味,都呈現在「物」(藝術作品)、「我」(審美主體)之間的往復迴環。 所以,有關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還有一些討論的餘地,值得再説幾句。
Thumbnail
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埃爾溫‧奧 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之後,許多攝影的議題都進入我的腦海中。這是我的觀後 感第三篇,談些嚴肅的話題,也是最後一篇。
Thumbnail
在波茨坦的「巴貝里尼博物館」遇到一整層樓的印象派和莫內。看他的畫會不由自主被捲進場景當中,那些筆刷的斑點色塊像是會流動的一樣,有時候會先站近了細看斑點紋路,再站遠了看整體色彩,一幅畫能夠讓人駐足好久好久,喜歡他對光影的敏銳洞察,好像轉瞬即逝的時間都被他捕捉進畫中了。
Thumbnail
在挑高的空間看畫,是敞徉式的自在好像在偌大的鳥籠裡飛翔。55件20世紀的佳作,資訊量爆炸多,感覺也流竄說它今天很自大🫠
Thumbnail
趁著台南行也去朝聖本次奇美特展,遙想當年大學曾經跑去修西洋藝術史,其中一篇小論文就選了林布蘭當題目。看完有種別樣的感動,因此把當年的文章修改得更好閱讀後和大家分享。主要是探討十七世紀荷蘭大師林布蘭的宗教與世俗畫作包含的創作思想與特色。
Thumbnail
我欣賞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它所表現與承載的美。___ 選自【美力覺醒】 林布蘭是17世紀荷蘭的畫家,曾在聖經浪子回頭的故事中,聽到人家提起過林布蘭浪子回頭的那幅畫,而後知道了那幅畫創作的時空背景後,感受又更不一樣了。而上圖林布蘭的自畫像,那是他離世前最後一幅的自畫像,有些憂傷,卻又感到平靜,沒有多加
Thumbnail
愉悅,這場展覽套票購入許久,雖工作與家庭忙碌,仍心繫展覽,渴望一窺莫內於《光》的創作,終於,我完成了這趟一日短旅。 在這次的展覽中,很多的畫作,都是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化無窮的外貌,甚至是四季替換下的不同光線。 「睡蓮」系列亦是,因油彩描繪下來的,不是所見的物體本身,而是畫家觀照的過
Thumbnail
❝ 他的作品是如此奇詭,如幻影。布紐爾的電影美就美在它巧妙運用的影像語言、超現實裡的真實性,以及影像所洩下的無數個幽暗夢境。❞
Thumbnail
此次展覽適逢英國國家藝廊兩百週年,首次來台展出,展示從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的珍品。參觀者能近距離欣賞林布蘭、拉斐爾、莫內、梵谷等大師的作品,展覽展示多樣藝術風格。展示400年繪畫歷史,有助於觀眾了解文化脈絡。
Thumbnail
藝術欣賞的趣味,都呈現在「物」(藝術作品)、「我」(審美主體)之間的往復迴環。 所以,有關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 《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還有一些討論的餘地,值得再説幾句。
Thumbnail
荷蘭國際攝影大師埃爾溫.奧拉夫(Erwin Olaf Springveld)的個人大展《埃爾溫‧奧 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之後,許多攝影的議題都進入我的腦海中。這是我的觀後 感第三篇,談些嚴肅的話題,也是最後一篇。
Thumbnail
在波茨坦的「巴貝里尼博物館」遇到一整層樓的印象派和莫內。看他的畫會不由自主被捲進場景當中,那些筆刷的斑點色塊像是會流動的一樣,有時候會先站近了細看斑點紋路,再站遠了看整體色彩,一幅畫能夠讓人駐足好久好久,喜歡他對光影的敏銳洞察,好像轉瞬即逝的時間都被他捕捉進畫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