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職涯中最勇敢的一次決定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大自然中沉思

學術職涯的選擇

每個人在人生的職涯當中,
有些人可能會在同一個產業努力貢獻,
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自由工作者,
不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是勇敢的選擇,
筆者認為無論什麼工作,都承擔著不同的社會責任,
對於筆者來說,求學時間較於一般人長,半工半讀到了博士班,
對我而言,最勇敢的決定可能是走上「學術研究」這條道路,
記得當時選擇念博士班時,詢問了各式各樣的前輩,
「少子化」與「高齡化」時常是新聞或是社會探討的議題,
再來是「流浪博士」成為當下議題的探討,
在客觀條件下,面對到的第一點是「畢業後真的找得到好教職嗎?」
第二點是「真的寫得出好論述?投上好的期刊嗎?」
這些現實考量也是同時出現~
但我還是想嘗試看看,
「研究」在大學求學時已經是非常吸引我,至今也是如此,
不過職涯上選擇同時面對工作時間相對較長,
相對地能陪家人的時間相對較少,
能完成這個選擇,需要背後家人、女友與學校師長支持。

藝文博士生的類型

筆者在就讀時發現求學的選擇上面對著兩種樣態的學生(以藝文科系的學生來說):
第一種類型為工作產業上已經有很高的地位或是業界大師,
如:美術館館長或是副館長、或是上市公司的執行長或是董娘…等,
在上課中發現因他們有著豐富經驗,快速地將實務經驗轉為理論,
不過他們相較於全職學生來說時間較少,所以在撰寫論文或是發表期刊上,
他們的步伐相對地較慢,對我來說,
他們是我們在工作上可能無法接觸的人,
或許也是在博士班錄取後,
才有機會認識到一群不同階層的前輩或者是業界師長。
第二種類型的人比較偏向筆者的狀態,
透過專案讓自己有實務經驗,
大部分時間多以閱讀文獻以及參與學校舉辦的工作坊、沙龍、研討會,
慢慢地累積自己的學術資產,筆者認為這也是學術內捲市場常碰觸的死亡之谷,或許隨著每個人人生階段與規劃的不同,
有些人選擇離開學術、有些人是因為身體狀態等種種原因,
筆者認為能夠畢業可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畢業後有機會直接找到教職,或是找到博士後研究員,
持續地累積學術能量。

後天努力的潛在機會

至今覆盤後,
或許在學校累積人脈是必須的,
再來培養招生或者是面對銷售的業務能力,
少子化的狀態不單在高教其實在整體的學習行業中,
講師競爭十分激烈,或許在求學期間讓自己籌辦活動,
包含主持、演講、策畫、展示,
自我行銷能力變成十分重要,
而行銷能力伴隨著不同屬性的培養,
如需博雅教育的藝文或是身體律動,
讓自己不僅在口才上,培養表演與展示能力,
再來就是商業系統思維,了解市場運作模式,
以及自己在這市場中的狀態,
若想進入市場還需要培養哪些能力,
要怎麼建立團隊以及累積人脈,
讓自己有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的人,
有了新觀點就有機會突破當下限制的知識框架,
筆者也是在畢業後持續地增強這些技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人的焦慮與心態崩盤   從四月開始是屬於國小、國中、高中的戶外教育大月,這時聯繫各位合作夥伴時,常常會面對到時間不夠用的狀態,因活動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人,每個人他本身就已有自身業務,所以對於戶外教育活動,時常是因為合作夥伴的熱情或是想增加學生體驗,合作夥伴們額外所付出的時間,所以當在請他們提供資料
未知的時期     每個人在出生嬰兒階段時,因對於這個世界處於未知的狀態,加上生理的本能,肚子餓、身體排泄或是身體不舒服都會哭,隨著進入幼稚園後,開始須依照世界的規則調整自我,甚至到了國小後,隨著臺灣教育體制規範,養成許多通則性的學習,如:小學教育的八大領域,筆者在小學期間,因認識同儕一同大籃球,開
  在大學或是研究所時期,筆者認為「多」就是好,多體驗、多嘗試,累積自己的經驗,讀這本書覆盤後,主是於學生時代「時間」成本相對地沒有那麼高,再者是學生時代,對於這個世界屬於「未知」的狀態,當時筆者選擇前往日本交換留學,學習不習慣語言與文化,對於學生時期的我來說,能夠看到另一個未知文化的狀態,是有著非
精密的理性思維   在工作期間尤其在休假之後,筆者往往會碰到因合作「廠商」或是「政府承辦人」需要馬上掌握節奏時,所以一開工就連續收到電話連連的狀態,這時或許要冷靜下來思考這些「利害關係人」需求是什麼?還有筆者能幫忙解決的是什麼?還有最重要的是面對「情緒」,在工作上很難控制別人情緒,所以當面對這樣困境
一致性理論─慣性行為模式   在華人社會當中「以和為貴」是時常聽到的成語,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確實如果有著太多「指責型」或是「超理智型」的人,或許讓整個社會產生衝突與對立,但這些詞語或許是我們閱讀時,學者或是經驗分享者想幫助作者釐清分類,給我們具體的名詞,看了這本書籍後,不同類型的人可能都會在自己身上發
  在大學期間時常聽到「創新」概念,教授鼓勵學生嘗試挑戰「創意」與「創新」,在大學期間累積自己的經驗,那時自己並沒有想那麼多,對於每一項技能不斷地嘗試,讓我花最長時間可能是「語言」以及「跑步」,不過在效果上並非是短時間的快速進步,真正讓自己具體進步是在進入社會後,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是「創新」科技
新人的焦慮與心態崩盤   從四月開始是屬於國小、國中、高中的戶外教育大月,這時聯繫各位合作夥伴時,常常會面對到時間不夠用的狀態,因活動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人,每個人他本身就已有自身業務,所以對於戶外教育活動,時常是因為合作夥伴的熱情或是想增加學生體驗,合作夥伴們額外所付出的時間,所以當在請他們提供資料
未知的時期     每個人在出生嬰兒階段時,因對於這個世界處於未知的狀態,加上生理的本能,肚子餓、身體排泄或是身體不舒服都會哭,隨著進入幼稚園後,開始須依照世界的規則調整自我,甚至到了國小後,隨著臺灣教育體制規範,養成許多通則性的學習,如:小學教育的八大領域,筆者在小學期間,因認識同儕一同大籃球,開
  在大學或是研究所時期,筆者認為「多」就是好,多體驗、多嘗試,累積自己的經驗,讀這本書覆盤後,主是於學生時代「時間」成本相對地沒有那麼高,再者是學生時代,對於這個世界屬於「未知」的狀態,當時筆者選擇前往日本交換留學,學習不習慣語言與文化,對於學生時期的我來說,能夠看到另一個未知文化的狀態,是有著非
精密的理性思維   在工作期間尤其在休假之後,筆者往往會碰到因合作「廠商」或是「政府承辦人」需要馬上掌握節奏時,所以一開工就連續收到電話連連的狀態,這時或許要冷靜下來思考這些「利害關係人」需求是什麼?還有筆者能幫忙解決的是什麼?還有最重要的是面對「情緒」,在工作上很難控制別人情緒,所以當面對這樣困境
一致性理論─慣性行為模式   在華人社會當中「以和為貴」是時常聽到的成語,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確實如果有著太多「指責型」或是「超理智型」的人,或許讓整個社會產生衝突與對立,但這些詞語或許是我們閱讀時,學者或是經驗分享者想幫助作者釐清分類,給我們具體的名詞,看了這本書籍後,不同類型的人可能都會在自己身上發
  在大學期間時常聽到「創新」概念,教授鼓勵學生嘗試挑戰「創意」與「創新」,在大學期間累積自己的經驗,那時自己並沒有想那麼多,對於每一項技能不斷地嘗試,讓我花最長時間可能是「語言」以及「跑步」,不過在效果上並非是短時間的快速進步,真正讓自己具體進步是在進入社會後,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是「創新」科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Thumbnail
在茫茫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常面臨許多選擇。其中一個最大的選擇,便是我們應該走哪條職業道路。究竟,我們應該追求那份真心熱愛的工作,還是選擇一條看似穩妥但未必讓我們心之所屬的道路呢?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當博士生的時候,總是會有個誤會,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但其實,你今天每個半小時決定怎麼使用, 就已經做出選擇了。 你在PhD的1825個日子, 完成哪些事情,掌握什麼技能, 在畢業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有趣的是,很多人不了解
Thumbnail
從小到大走著最多人走的路,從幼稚園到大學,若有人中途離開了,反而會浮現「怎麼不繼續走了?」的疑問。 走著走著,走到了大學畢業的中繼點,有人說,想去走走看國外的路,說著他們的語言,感受他們的文化;有人說,想往那高山走走,攻讀有興趣的專業,或是更專精於自己的領域,而有些人停下了腳步,猝不及防地
Thumbnail
你讀的學校不一定是你的第一志願,但在學校的環境裏,一定有許多機會可以讓你學習、表現、累積想要去的方向。過程中你花的時間都不會白費,它們會累積成你的經驗、知識,變成你的氣質、你的養份。
Thumbnail
最近有個年輕朋友向我諮詢,他是今年清華大學研究所的畢業生,目前正在國外進行交換學習,也已經獲得了最高的山銀行的PM工作機會。但他在選擇科技業或金融業發展時感到煩惱,這裡提供了一些工具和建議幫助他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做出決定。
Thumbnail
不論是對即將畢業的學生或是在職人士,這個選項似乎都會短暫地列入你職涯發展的清單上,接著就取決於自己的繼續念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了。 這篇文章探討了就讀研究所對於薪資成長、升遷機會和人脈資源的影響,以及往學術路線發展的可能性。無論你的動機是什麼,這篇文章都將對你做出明智的選擇提供了相關資訊。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
Thumbnail
最近對於職涯的一個深刻體悟是如何區分「職涯」與「工作」, 用英文來做區別的話就是Different between Job and Career。 我大學畢業四年左右,在過往找工作的道路上,我從來沒想過「職涯」,眼前只有所謂的「工作」。 因此每次我應徵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時,我總是抱持著我只是來這裡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Thumbnail
在茫茫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常常面臨許多選擇。其中一個最大的選擇,便是我們應該走哪條職業道路。究竟,我們應該追求那份真心熱愛的工作,還是選擇一條看似穩妥但未必讓我們心之所屬的道路呢?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當博士生的時候,總是會有個誤會,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但其實,你今天每個半小時決定怎麼使用, 就已經做出選擇了。 你在PhD的1825個日子, 完成哪些事情,掌握什麼技能, 在畢業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有趣的是,很多人不了解
Thumbnail
從小到大走著最多人走的路,從幼稚園到大學,若有人中途離開了,反而會浮現「怎麼不繼續走了?」的疑問。 走著走著,走到了大學畢業的中繼點,有人說,想去走走看國外的路,說著他們的語言,感受他們的文化;有人說,想往那高山走走,攻讀有興趣的專業,或是更專精於自己的領域,而有些人停下了腳步,猝不及防地
Thumbnail
你讀的學校不一定是你的第一志願,但在學校的環境裏,一定有許多機會可以讓你學習、表現、累積想要去的方向。過程中你花的時間都不會白費,它們會累積成你的經驗、知識,變成你的氣質、你的養份。
Thumbnail
最近有個年輕朋友向我諮詢,他是今年清華大學研究所的畢業生,目前正在國外進行交換學習,也已經獲得了最高的山銀行的PM工作機會。但他在選擇科技業或金融業發展時感到煩惱,這裡提供了一些工具和建議幫助他更深入地瞭解自己和做出決定。
Thumbnail
不論是對即將畢業的學生或是在職人士,這個選項似乎都會短暫地列入你職涯發展的清單上,接著就取決於自己的繼續念研究所的目的是什麼了。 這篇文章探討了就讀研究所對於薪資成長、升遷機會和人脈資源的影響,以及往學術路線發展的可能性。無論你的動機是什麼,這篇文章都將對你做出明智的選擇提供了相關資訊。
Thumbnail
除了研究所考試失利,為什麼我選擇加入新創? 我所觀察到業界(新創)和學界(考古)工作的差異是什麼? 如何透過兩點評估,了解自己適合待在學界或是進入業界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