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第五屆的校友青少年講座。
每年一次與畢業的孩子們說說話,活動結束,也已經完成今年的任務。
每一次仍沒有抱著多大的期待,不是活動不好,
而是仍謹守著自己對自己非常平常且單薄的想法,
我知道這樣想不大器,但這之於我「很務實」且「沒有壓力」。
這個單薄的想法就是,只要有一個人覺得有收穫,就值得了那韌性中的一心一意。
活動後問了幾個孩子,也有家長正向回應著這個活動與這支影片。所以仍是值得。
有回來的校友在整場活動中,蒐集了屬於你們自己覺得重要的片段,或許不一樣,但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什麼,你們自己應該知道,現場的父母應該感受更深,
我自己是父母,我會認為陪伴著聽孩子聽到的、看孩子看到的、一同感受孩子可能感受的,
雖然我們不是孩子,不能完全知道,或正確無誤的直達內心所思所想,
但可以找到一種屬於彼此的同理。這個同理是那種「關心孩子們所在意的事」,
試圖了解那是什麼,然後自己一起知道,一起聽到。
這個活動或許也只是借力使力,要一個逐漸長大的孩子拿出意願與感受與父母在同一個平台,
接受同一個理念與訊息其實是不太容易的事,身邊有逐漸長大的孩子應該頗同意這感覺。
唯有借力使力才能在同一個平台裡共同調整與成就某一些觀點,而不總是企圖掌控孩子你要接收我的觀點,如果不聽就是你變壞了。
其實也唯有這樣,孩子才會開始真正感覺自己受到認可,不是被當成一個孩子來看待,
他們也來參與演講與座談他們是可以受到「尊敬」的。當孩子有這般思維,也就能啟動所謂的「社會意識」。
我們需要的是孩子可以學會「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眼睛去聽、用他們的心去感受」
而當他們真正學習到的時候,同理心就會出現。
而這樣的過程孩子是如何轉變的?家長其實要知道。
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是「試圖用著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所以在錯誤的理念下所看、所聽、所感受、很可能也是一份錯解...因為沒有機會調整,
或許應該說沒有機會讓孩子「願意」自我調整...然後就這麼長大了,
父母有時措手不及孩子的長大,與錯誤理念的恣意橫生,然後得到的是可能後悔與懊惱。
因此,父母以為漸長大的孩子,就似乎不用像學齡前這麼花精神用心的陪伴了?
其實,要讓孩子擁有「同樣的心境與人生」去感受這個世界與回應這個世界的話,那絕對不是只有學齡前的事,
似乎幼兒園畢業就是一個終結父母學習的大段落,假如是這樣就真的可惜了。
談尊敬,我佩服著鼓勵孩子來參與的父母,更佩服一起坐後面,一起看見,與聽見孩子的所感受的一切的爸爸媽媽。
孩子未來回應的這個世界,可是包含了我們自己呀~
孩子的未來需要同理心,去試著理解他人;他們愈大愈不能失去心裡的那份柔軟?
我們是大人,我們在失去,失去曾經有的東西,
我們失去勇氣,所以總是給恐懼能量不斷的壯大恐懼,這是大人最擅長的?
我們可能也失去曾經擁有的純真良善?
更失去同理的溫暖?
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挑戰與艱難?不是放棄,就是擺爛....
但,我們希望的事孩子可以比我們更能應付這些東西
其實孩子與我們都可以更好的,
更多一點點的勇氣、
更多一點點的體貼、
更多一點點的堅強、
更多一點點的快樂、
而這些的一點點卻是我們回應這個世界與生活,
可以轉化得更好的力量。
「那這會後的胸章章其實是好不容易的,每一年就算聽懂了多少還是會遺忘,但至少留了一些東西在心中。
而我們非常需要那一點一點地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