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真的很危險

    大人真的很危險     文/黃莉莉

    父母用心的呵護和引導,將幫助孩子建構豐富且多元的感情世界,擁有很多的愛與陪伴。\

    但是,當呵護與引導的方向偏移了,那麼這份愛將變成一種潛藏危險的警訊。

    孩子踏進校園就進入一個縮小型的社會,

    這個小型的社會能否協助孩子在面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任何一件事之後,

    留下一個正面的影響力,則取決於〝成人〞。

    這個成人指的是,陪伴孩子的〝老師〞與〝父母〞。

    我在蒲公英部落格前幾篇文章裡曾提到過,情緒是有感染力的,

    尤其是成人在面對自己的情緒掌控與示範與指導時,那個留下來的深刻印記,

    有時會成為孩子核心人格的一部分。成人不得不小心自己的示範、

    引導以及指令帶給孩子的是〝甚麼東西〞。

    談正確教養,談開放教育,堅持對的理念做對的事,

    一直到改變觀念,取得信任,我必須帶著老師,引領家長走向對的那一頭。

    這當中,有尊重、也必須柔軟;有專業、卻不迎合;觀念對了,方式對了,

    結果的偏移就會讓未來的危險度降低。       

    那什麼是對的呢?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中心思想,有他過去的教育經驗,

    有他的成長及歷練來的背景經驗,若是各自堅持,該如何是好?

    對我來說,就跟訓練老師一樣,每一個人進到蒲公英,

    不管讀哪個學校,學校給的教育有多少,能力有多少,確定了人格特質,

    確定了進入學習型的組織裡,你就得歸零重新開始,當然我有判斷的標準、

    訓練的策略以及計畫,並且可以確認在適應一段時間之後的起飛。

    家長呢?也來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及過去的經驗,從選擇進入蒲公英開始,

    也就選擇了〝一種〞觀念,接近與否也都在每天的微調中重新調整與學習,

    當然這之中會產生衝突。但是,至少是處於一個圓之中共同的學習與成長。

    而我呢,我扮演著統整個這個微型社會中建立觀念的人,

    那麼,我的觀念來自於哪裡?我為何知道哪種觀念是對的?或不對的?.......這就簡單了,

    當然是來自過去的文獻、背景經歷、教育經驗、與後設學習的歷程。

    整合來說:「我選擇了一種教育觀念,老師選擇了一個他們想實現教育理想的學習環境,

    去成就幼教理想,而家長則選擇了他們想給孩子的一個教育環境與觀念,

    來陪伴孩子成長」。其實,都是一種選擇。

    面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觀念與教養,除了責任之外,

    每天都會有不同的問題等待著解決,如果是學習問題,

    在教養觀念市場區隔形成之後,開放教育之於蒲公英的堅持,已是既定的事實,通常不難解決。

    如果是孩子的品格教養,就不斷的思考策略後去執行它,然後就等著修正。

    如果是老師的能力問題,那麼就給予完整的師資訓練,不斷的去訓練與教育他。

    家長呢?可以聊聊、可以談談、可以溝通,然後注入彼此可理解與共同再度學習的因子,

    繼續共同陪伴孩子。這整個來看,結果就會是正向的,

    重要的是願不願意接納〝觀念〞彼此調整與修正,

    只要願意,最大贏家是就是孩子,一切都是機會點。

    今天,我要來談孩子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不是分享,而是教育。

    很長,請您務必認真看下去,而且要轉化並運用。

    首先講到友伴關係的發展。先問爸爸媽媽們幾個問題?

    你的寶貝有下列這些表現嗎?這是一份評量表,您可作勾選。

    ○能讚美別人嗎?○尊重別人的意見嗎?○關懷別人嗎?○樂於助人嗎?

    ○較會出主意嗎?○願意順從大多數人的決議嗎?

    ○花心思在遊戲、活動或工作上嗎?

    ○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嗎?○臉上常掛著微笑嗎?○有幽默感、風趣嗎?

    ○個性開朗大方。○不會斤斤計較嗎?○有禮貌嗎?...勾完了嗎?

    這些都是受歡迎的孩子的特質,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迷人的地方?

    和友伴相處,是孩子必要的經驗,接納他人與被他人接納,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學習課題。

    孩子在三歲以後,慢慢地從自己一個人的遊戲轉變為喜歡和同伴一起玩,進一步形成團體。

    社會學家高夫曼研究發現,二至四歲的孩子,會使用一種或多種的方法,

    例如微笑、圍繞在旁、直接要求、甚至製造干擾,試著加入有趣的遊戲當中。

    友伴關係影響甚遠   

    孩子和大人一樣,都需要朋友。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友伴關係扮演重要的角色,

    朋友不僅是重要的玩伴,也是重要的他人。但是除了和善的友伴關係之外,

    孩子之間也會有衝突發生,父母如何因應孩子之間的衝突,

    用對的方式來引導孩子而讓孩子學習到對的方式與友伴相處,則是父母應該學習的課題。

    以下例子取自信誼學前教育。

    四歲的阿丁皺著眉頭說:「小朋友不和我玩。」爸爸說:「小朋友不和你玩,你一定很傷心吧!」,

    阿丁點點頭,流下眼淚。爸爸說:「讓我們回到家裡告訴小黃狗〈布偶〉,發生什麼事。」

    回到家裡,阿丁告訴小黃狗在幼兒園跟佳佳吵架的事,小黃狗聽了,爸爸媽媽也聽著。

    說完以後,爸爸媽媽給阿丁一個大擁抱,說:「我們知道了,謝謝你告訴我們。

    我們給你加加油。」隔天,阿丁到了幼兒園,一下子又和佳佳玩在一起,

    昨天的事就「過去」了。五歲的小明和庭庭玩著就吵起來了,小明生氣著,

    嘟著嘴不小心用手揮到庭庭,庭庭哭了起來。

    回到家,庭庭告訴媽媽小明打他,再也不和小明玩了。

    媽媽回到家聽著庭庭的訴說,一邊抱著庭庭,

    摸著頭安撫著庭庭問她說:「你很痛吧?很大力嗎?」

    庭庭聽到媽媽的安撫,眼淚不見了,還告訴媽媽:

    「其實沒有很痛啦,我只是很想哭,他只有輕輕的揮一下而已,我現在好了。」

    媽媽再問庭庭:「那你不跟小明做好朋友了嗎?」庭庭想了想,搖搖頭,

    說:「其實小基平常對我很好啦!他只是比較粗魯而已!」

    媽媽說:「那你願意原諒他了嗎?」庭庭點頭。

    之後媽媽誇講了庭庭,摸著頭告訴他:

    「你真的好棒,願意原諒他,那下次我們一起來告訴小明要小心一點喔!」

    給父母的四個觀念

    1.幼兒與友伴間的甜蜜和爭執較明顯幼兒與友伴相處過程很自然地「有起有伏」,

    情緒表達直接而明確,他們衝突和敵對,是社會化過程的自然狀況。

    從一次次的衝突中,孩子學習了解他人,與他人溝通協調的策略。

    建議:

    ‧當幼兒友伴關係有衝突時,父母扮演的最佳角色是「傾聽、了解與表達關懷」,

        讓幼兒盡情地傾訴及發洩情緒之後,再引導幼兒由衝突經驗中找出更有效的友伴相處因應方式。

    ‧父母太多、太急,主觀的教導,將讓幼兒失去「由經驗中學習」的機會,

        也讓幼兒與生俱有的「自我調適」能力無從發揮。

    ‧父母應避免過度將事實強化,而模糊孩子衝突的正向焦點,

        失去培養正向看待事情的角度。

    2.幼兒友伴關係尚未穩定幼兒對友伴相處的概念及模式是變化的,尚未成形的。

    建議:

    ‧父母不宜太快地斷定孩子的友伴關係形式,以避免因太過焦急而干涉或操控,

        反而讓幼兒對自己的交友能力失去信心。

    3.信任孩子,讓他有機會發揮交友本能。正常幼兒與生俱有群性相處的本能,

        只要在安全、信任、溫暖的環境中,他就會很自然的發展。

    建議:

    ‧在幼兒友伴關係發展中,父母最好的協助是提供一個讓孩子覺得安全、溫暖、

       感覺自己被信任、被肯定的堡壘,讓他可以放心地往外探索,

       以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受挫時回到安全保壘來「得到安慰」然後再出發。

    4.父母不過度保護孩子過度的保護反倒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變得膽小、畏縮〉,

       也使得他的交友能力無法發揮和琢磨。其實,孩子比成人更能調適自己,

       友伴相處的挫折對他而言,是經驗的累積,經由挫折的磨練,他發現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

    這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也不再畏縮害怕交朋友

    建議:

    ‧父母千萬不要教導孩子以暴制暴,讓孩子誤以為這是問題解決之道,

        而阻饒了孩子正向核心性格的養成。

    ‧不要以為孩子不反擊就是軟弱,反而負面教導,

        這對孩子來說只是加深孩子在正向性格養成的過程中的矛盾,讓孩子無所適從而懷疑自己。

    我必須很確切的說,這篇雖然是父母的教養文章,但我也很確切的這樣教育老師們。

    沒有一個孩子是不可教的,也沒有一個老師有權力可以使用錯誤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以暴制暴,

    只是為了迎合家長,而使自己安全。

    這樣的老師不適合留在蒲公英,明天或下個月就必須走人。

    當然我也必須教育老師,孩子的衝突你得如何去看待,

    孩子的衝突再簡單不過,

    兩方都一定都得受到保護和給予對的教育。

    我說的是「教育」,不是「處罰」。當方法對了,教育的成效就會出現,

    除非老師過度看待,成人讓問題變得四不像,

    過度的想像使問題趨於複雜。      

    學齡前的衝突就是機會,當孩子在學齡前的教育被調整對了,

    可以有正確的問題解決方式,安全感是夠的,

    可以勇敢處裡裡自己的衝突,

    可以明確的知道成人(老師,父母)告訴我的方法是對的,

    慢慢的被培養起來的性格奠定了,那麼孩子不會這麼輕易就被欺負,

    而且未來一定有最好的方式去保護自己,除非成人給與錯誤的教導。

    老師在面對孩子的衝突時找到對的方式,處理完之後還得後續觀察,

    持續修正方式,直到孩子被教育成功,這就是老師的工作。

    但老師處裡孩子的問題簡單,父母呢?可就不一定。

    我在演講中曾提及,人生就是一個一連串的道德選擇題,

    選擇怎樣的觀念?選擇怎樣的學校?全由你自己,選擇之後就決定結果,沒人能左右。

    再回到文章一開始所提到的,我何處去尋找對的觀念來讓老師學習,

    家長認同,而我又為什麼能篤定處裡孩子的衝突必需是這樣。

    當然是我的背景經驗、專家文獻。教育沒有對錯,只有你要什麼?

    選擇進入到蒲公英的老師們,就必須跟著蒲公英的教育理念行走,

    該堅持什麼?該怎麼教育小孩?該怎麼修正自己?

    該如何持對的觀念與家長溝通?這對我來說不困難。

    對家長來說仍能選擇如何教育孩子,或選擇專業來領導自己!

    對我來說,我選擇專業,透過合理判斷,找出相關文獻,

    與專家討論之後,去實驗,然後面對孩子...選擇相信。

    有時老師在灰頭土臉之際,和著眼淚問我:「我們一定要留住這個家長嗎?」

    我說:「先反省與探究自己該修正的,聽自己的心裡的聲音,

    如果是對的,眼淚擦一擦,家長會有自己的選擇,妳不用煩惱」,

    還有「一直以來,我留住的是好觀念與孩子與蒲公英之間的好緣份」,

    再來一句「相信對的,永遠不用強求,何懼之有」。

    與家長和老師共勉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