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你好嗎/衷心感謝/珍重再見/期待再相逢」
──《我們這一家》中文片頭曲〈期待再相逢〉
花媽輕晃著微胖身形的背影,哼唱著〈期待再相逢〉,在廚房間裡忙碌地料理──即使對《我們這一家》的回憶已停滯在十年前,但通過這短短幾句的文字,如今我仍能瞬間憶起這一幕畫面,感受到那股從心底湧起的強烈熟悉感。
因為母親節的專題,當被問及自己是否曾在哪一部作品裡有過將角色的身影與媽媽重疊的經驗時,苦惱許久,也在過往如海般的觀影作品裡翻找、列出許多,無論是電視劇還是電影,都各列了幾部。但一眼望去,清單上的它們總少了幾分足夠引起驚呼的既視感,直到將視線望向從童年到青春都經常在吃飯時當作配菜看的《我們這一家》,我才憶起當時在螢幕上看見花媽時,內心壓不住的驚呼:「啊!這完全是我媽啊!」
人生第一次在某一部作品裡看見媽媽的模樣,便是在《我們這一家》中,花媽經典的哼歌場景。即使過了這麼多年,觀影經驗隨著光陰增長,遇見過形形色色講述母親姿態、母親與子女關係的作品,可仔細回想,仍然覺得《我們這一家》裡那樣的親切與貼近,似乎不只是人生的首次,更是再難遇見的了。
動畫舊版經常以花媽輕哼著〈期待再相逢〉作為開頭,開啟每一日的生活,一集的篇幅裡放進兩到三則短短的故事,偶爾是媽媽為「要煮什麼」而煩惱,有時是孩子為期待已久的便當菜色而開心,又或者,故事是由各自的生活、學校、工作上所遭遇的事件與煩惱展開,大都是生活角落的瑣碎小事,沒有多麼曲折的劇情,更沒有深刻震撼的涵義,只是一個普通小家庭的日常片刻──正是以這樣看似鬆散、實則精準的步調,花媽一家的生活慢悠且親切地走進我們的眼簾,逐漸與自己的家庭景象重疊在一起。
特別是整個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花媽,身為一位母親,她身上那可愛裡藏著點可厭(以孩子的角度而言)的形象,如故事的敘事風格一般,如大部分母親常有的特質一般,嘮嘮叨叨地傳進我們的耳朵裡,在心中引起巨響的共鳴。
竟然有一位角色,無論是教育孩子的方式、生活的細節還是某些獨有的超能力,都能和媽媽如出一轍,在一部作品裡被勾勒得惟妙惟肖。
猶記我轉頭,對著在身旁一起吃飯的媽媽說花媽好像她時,她先是一愣,隨後不以為意地聳聳肩,搖頭嘟囔著「齁,哪有(ná-ū)啊」,略為傲嬌且不屑的語氣雖然表達出她的不認同,但這樣的反應和神情卻無疑像是在我眼前重演一遍現實版的花媽,令人更加確信媽媽和花媽的相似程度高得不可思議。
若要細數花媽到底有哪些部分像媽媽,那可真是不勝枚舉,雖說並不完全相同,但總有一些相近的特質。媽媽的興趣是拼圖,經常會為了拼拼圖而廢寢忘食,新版第六話裡的其中一篇就叫做
〈媽媽與拼圖〉,裡頭花媽為此著迷的程度完全就是我媽,總是說著「只要五分鐘,五分鐘就好,只要這裡拼好了就去睡覺」,但說完話後整個人就進到精神時光屋,忘卻時間和睡意般一直「拼」下去,過了一會,又會猛然驚醒般抬頭看向時鐘喊著怎麼這麼晚了,雖然當下懊悔不已,但隔天又總會陷入同樣的輪迴,甚至為了能夠有更多時間可以拼,連料理都和花媽一樣選擇準備一些簡便易吃的包子、泡麵等,拋開一切家務。
不過相比花媽在結尾時毅然脫離了拼圖帶來的誘惑,媽媽則是會在每次把作品完成後,意志堅決地表示下次絕對不會再這麼投入拼圖了,然而可想而知,隔陣子又會像是打開魔盒般掀開拼圖盒,讓規律的生活再度落進混沌。
大多時候,媽媽總擁有異常敏銳的第六感,就如某幾篇劇情所描述的那樣──那幾乎像是神奇的超能力。比如中午在外頭吃了咖喱飯,回家便看見媽媽在廚房煮咖哩的場景;平時不會買的東西,卻在我們最想要的時候買了回來;又或者因為家裡熱水器運作的關係,不能同時兩個人洗澡,本來想著錯開時間,但不管是想早點避開,還是晚點禮讓,媽媽總是和我在同一個時間點走進二、三樓的浴室,導致兩人最後都只能用少少的水洗澡,夏天倒沒差,可冬天兩人就只能沖著涓涓小溪般的熱水在浴室裡瑟瑟發抖,心想著下次絕對不能再重蹈覆轍了。種種事件,讓人實在很難不認為媽媽擁有某種近似預知的超能力直覺。
而媽媽在異常、選擇性靈敏的聽力這一回事上也跟花媽一模一樣。異常敏銳地早十幾秒就聽見快遞到來的聲音,精準無誤地分辨出家裡摩托車和別人引擎聲的些微差異,有時更敏感過了頭,突然在聊天途中轉頭左右看了一會兒,像個辦案的偵探般嚴肅謹慎地說「什麼聲音!」,才發現只是貓走在我們家的遮雨棚上或是隔壁鄰居在挪動桌椅等,格外會捉住日常規律外的異質聲響。
但這堪比機器般敏銳的耳朵偶爾會在絕妙時機點上失靈,又或許是因為將技能都點在細節處上了,普通談話總是漏掉沒聽見,不然就是只聽了前半疏忽了後半,然而奇妙的是,在看似迷糊的外表下,卻從來不會把和自己有關的重要話語遺漏,留在耳朵外的只有對自己不利的事情,選擇性的靈敏之巧妙或許應該讀作靈敏的選擇性才對。
新版第 16 話的
〈媽媽,直覺很敏銳〉和舊版第 25 話的
〈媽媽的耳朵很敏感〉這兩集,從日常瑣事裡精準捕捉到與家母毫無二致的超能力,令人感到如魔法般的神奇。或許這也側面證明花媽這個角色是以千萬媽媽的縮影為基礎而塑造的,無賴的、愛佔便宜的、節儉的、勤奮的、愛說閒話的,各種熟悉且真實的形象靈活生動地展現在花媽身上,因此無論是誰都能在其中看到無比確切、精準的某部分自己的母親。不過也因此,有時總對花媽那份可愛生起幾分作為孩子的反感,因為縮影的另一個副作用,是「母親」們的缺點也匯集在一起了。
雖說《我們這一家》為了稀釋這個副作用,選擇放大加強它們,以搞笑荒謬的角度詮釋,營造出家庭喜劇的氛圍,但長大後再看《我們這一家》,很難不感受到那些被隱藏在浮誇背後的可厭,可也正因為我們長大了,所以在察覺出可厭之後,更能懂媽媽們的可愛與可厭都是可理解的,即使有時仍無法接受。
這大概是這次重看《我們這一家》最大的感觸了吧。隨著歲月走過,失去孩童時純粹的吵鬧歡騰,多了伴隨年紀增長而來、摻雜著現實的銳利目光,然而最令我觸動的是──因為自己長大了,媽媽變老了,所以跟小時候看的感受不一樣了。花媽與媽媽重疊的身影不再那麼吻合,花媽是大部分母親的真實寫照,所謂「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確實是一樣的,但這面鏡子卻也意外地在光陰的濾鏡下,映照出人的性格是會改變的,媽媽作為一位「母親」,同時也是一個人,有屬於人的複雜與獨立性。
就比如料理這件事。花媽的料理時好時壞,根據心情、當天忙碌的程度等各種因素而變化,一下簡陋到只有一道海帶湯,一下是豪華豐盛的多層便當。在我小時候,媽媽因為職業婦女身分的關係,偶爾也會煮得比較簡單(不過沒有花媽那麼極端),但總是會盡力為家庭學習各式菜色料理,縱使那一點都不是她擅長的事,加上她忙碌的工作讓她一點鑽研的時間都沒有。年紀尚小時從來沒有想過,媽媽對料理到底是付出、責任還是興趣,只知道她經常買食譜書回來,家裡一直都有一個書櫃,擺放著一本又一本的食譜,連一起逛書店時,飲食專區也是必看的區域類別。
如今,媽媽對料理的態度有了變化,如果說以前的我看不出她的想法,那現在的我能夠明白她以前對料理的用心認真,是她認為為人母該有的義務和責任,那是上一世代社會期待下,媽媽心中價值觀與壓力的展現,因為她時常將「唉呀,你媽沒有像你外婆那樣有煮菜的天份」「菜煮的沒有很好吃啦,你們就加減捧場吃吧,你媽媽功力就這樣」等話掛在嘴邊。對比現在,媽媽會說「嗯!你媽媽這幾年煮菜的功力大漲,隨便煮隨便好吃」「你媽媽其實也滿有煮菜的天份嘛」,閒時上網找看有興趣的異國料理食譜,待假日挑戰嘗試,時不時和我們分享現下時興將什麼蔬菜入菜、可以作為近日菜單的靈感等,對於料理,媽媽多了幾分享受和喜愛。
或許是經驗增長帶來的游刃有餘,又或許是孩子們長大後肩上重擔減輕,讓她有能夠喘口氣的空間和時間,對我來說,媽媽這樣轉變最大的原因在於:老了與長大了的我們之間,生活圈越來越疏遠,興趣嗜好、思維邏輯、身處的環境氛圍都隨著世代變化,有著不可避免的鴻溝,而料理是我們和媽媽現在少數擁有的共同話題,同時也是從過去延續到現在,串結我們的生活的、唯一不曾消失亦不曾改變的存在。
媽媽所做的,每一道普通卻好吃的料理,就是編織起我們這一家日常的繩結。
有時平凡單調到難以置信,有時繽紛豐盛到不可思議,媽媽的料理宛如生活本身,共同點都是那氤氳上升的熱騰蒸氣,永遠溫暖而樸實地反映出母親的愛。時好時壞(或者該說是平淡簡單)的菜色或許是她不懂得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雖然曾想辨清對她來說料理到底是義務或是興趣,但在長大後的如今,一起討論今晚要煮什麼,一起烹煮苦惱許久後想到的料理,一起聊天享用並研究菜色,在這樣一日又一日、一餐又一餐的點滴裡,也許已不需要說明白,也說不明白了,猶如小時候常聽旁人對孩子們說的:長大後,你終會明白的。
「哈囉你好嗎 衷心感謝 珍重再見 期待再相逢
找不到一句 適合的話對你訴說
接受我 接受我 接受我 從今以後
哈囉你好嗎 衷心感謝 珍重再見 期待再相逢
真想要找一句 會讓你心動的話語
讓你接受我 接受我 接受我 請你答應我」
──《我們這一家》中文片頭曲〈期待再相逢〉
而今再次聽〈期待再相逢〉,才發現花媽總是沒唱到的後續,那適合對你訴說、會讓你心動的話語,原來就是那一句「我愛你」。從記事以來,我們這一家無論經歷怎樣的日子,吵架的、快樂的、冷漠的、平凡無奇的,永不缺席的都是桌上那頓熱騰騰的飯菜;從「哈囉你好嗎/衷心感謝/珍重再見/期待再相逢」到之後接著的歌詞,一直是個不起眼卻重要的提示:十幾年來,母親們無聲地向孩子們唱的是──母親愛我們,以她的方式,以屬於我們這一家的方式。
與花媽數十年、數百集裡哼唱著這些歌詞時,常出現的身影一樣,單純平凡到不行,卻也溫暖真實到不行。這次在熟悉、習以為常的旋律下,我想我聽懂了,也找到了早該對媽媽回應的弦外之音。
「哈囉你好嗎」,我們這一家的日常都是由你開啟。
「珍重再見」,相信明天依舊會如有你的今天一般,是個好日子。
「衷心感謝」,你用愛築起「我們這一家」。
全文劇照提供:MyVideo、我們這一家/台視官網、新我們這一家/台視官網、台視動畫專區/粉絲專頁、官方 Twitter
責任編輯:黃于真
核稿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