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影片之前,本以為就是電影版的急診室的春天,就會看到一個又一個的高難度手術,醫生總能完成不可能完成,卻都驚險完成的手術,但沒想到這一個多小時中,只有三個手術橋段,總時間不超過20分鐘。
故事從一個單親的非裔媽媽,獨自養大二個孩子談起,她還曾自覺情緒有異樣,短暫住在精神病院就醫一段時間,但完全無損她成為二個孩子的人生導師。
片中著墨有色人種受到的許多欺凌與歧視,白人小孩就算了,竟然還有黑人小男孩,連一些刻薄的老師都不例外,幸運的是也有為他開啟學習之門的白種人良師。
有一種母親可看出孩子的潛能,並在勤教和嚴管之下,發展成多倍數的能力,班的媽媽就是這種媽媽,她給了二個孩子窮人家給得起的堅靭個性和自律能力,善用典範學習與公共資源,讓一個原本在班上墊底的學生,成長蛻變成哈佛醫科生。
班專攻腦神經外科,一個受癲癇發作之苦的小女孩,在他的割除部分大腦的特殊手術下,復原成正常小孩,這個手術讓他一戰成名,但救得了別人的小孩,自己的太太卻在第三個小孩臨盆之際,因出血而流產了。
影片的重頭戲是腦部連體嬰的手術,當所有人都對他抱持信心時,他遲疑了,他苦思不到可以減少失血過多的風險。
他運用讓心跳停止跳動一小時的療法,並在這個黃金一小時,重建相關的血管,手術房內會擠進二組工作人員為分割後的嬰兒,提供各自的醫療團隊,萬一其中一人死亡,還要在最快的時間內,移植好共用的器官,手術規模之大,可說是史無前例。
我很喜歡本片的一個場景和二個亮點,班到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應徵神經外科醫學生時,他與院長的對話。
院長問他:「本院這這麼多應徵者,為什麼我要錄取你?」
班回答:「因為我成績很好,也有很棒的推薦信。」
院長:「每個應徵者也都是這樣。」
班:「約翰霍普金斯是我的首選,也是我唯一的選擇。」
院長:「你很有自信,對所有神經外科醫生來說這是好事,但告訴我,你為什麼決定成為腦科醫生?」
班:「大腦...是個奇蹟,你相信奇蹟嗎?沒有很多醫生相信,醫生其實沒什麼信仰,我們研究報告、解剖屍體都是有憑有據的,但事實是,還有很多事情是我們無法解釋的,我相信我們都有能力展現奇蹟,我相信我們都有驚人的天賦和技巧,看看韓德爾,他怎麼能在三週內寫出『彌賽亞』這樣的作品?這裡(他指著大腦)是令人難以置信成就的管道、源頭和靈感來源。」
從以上對話所衍生的亮點是班是有宗教信仰的人,年輕時祈求上帝去除他的壞脾氣,遇到難度高、成功率不佳的手術,他會要家長和他一起禱告,還有他深愛古典音樂,手術房內播放著巴哈的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第二首G弦上之歌。
我覺得把小孩教成好學生不難,但能讓全F的學生,靠著閲讀先喜歡上學習,最後成為醫科生,而班的哥哥也不遑多讓,變成了工程師,這就不是一般父母做得到的。
我之前也聽過一個很勵志的故事,有個孩子數學成績很差,他的媽媽利用燒火煮飯前,用稻草教他並練習加減法,結果兒子開竅後,一路過關斬將,最後考上公費出國留學,現在是公立大學的系主任。
在公立高職任教多年,那些原本班上的前幾名,未來的生涯發展很容易預知,反而是那些後段學生,因著某些機緣飛黃騰達,想必背後定有著一個伯樂,孜孜不倦地供輸著信念與支持。
班傑明媽媽語錄:
你不需要書本,書本就在你心裡。
你能做任何人能做到的事,但你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