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看似成熟,內心卻還是孩子-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大意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這是朋友推薦的心理類書籍,書中的角色取自英國知名故事"柳林中的風聲",從蛤蟆陷入低潮,朋友建議他去心理諮商開始,揭開心理治療中,諮商師如何引導患者找到自我、走出低潮,最後重新出發的故事。故事中,以角色對談的方式深入淺出的講解各種心理狀態,即使不具備相關知識背景也能很好理解,讀起來很輕鬆,角色也很有帶入感,彷彿讀者就是蛤蟆,一起進行整個療程。
以下心得為閱讀後的啟發,並非100%是書中所述,書中有不少描述都讓我想到"快思慢想"中【系統一】跟【系統二】的理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把兩本書都找來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體悟。

作者簡介

加拿大出生的精神科醫生,他創立了溝通分析學派來解釋人類行為。伯恩的溝通分析理論基於佛洛伊德和榮格的思想,但截然不同。弗洛伊德式的心理治療師將注意力集中在談話療法上,以此來了解患者的個性。伯恩(Berne)認為,通過分析患者的社交行為,可以更好地發現患者的個性。(引用自維基百科)

閱讀心智圖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跳脫劇本的框架-三種自我狀態

改圖,原始圖片來源: Dariusz Sankowski
當你處於另外兩種狀態,像父母或兒童那樣。你的行為幾乎不需要思考,因為我們知道該怎麼做、怎麼說,很像參與戲劇演出。
書中蒼鷺對蛤蟆講解了三種自我狀態,分別是【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三者沒有優劣之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都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時,我們才能發展出新的觀念、新的想法並實際做出改變,另外兩種狀態,都是重複已知的角色扮演。

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是我們針對幼年時期的我們所設定的捷徑,當我們處於兒童基本情緒時,就會觸發此捷徑,兒童自我狀態又可分兩種型態,【自然型兒童】跟【適應型兒童】。
  • 自然型兒童
兒童的自我情緒構成所謂的自然型兒童,這些情緒一共有,熱情和快樂、憤怒、悲傷和恐懼。
  • 適應型兒童 VS 挑剔型父母
挑剔型父母是對我們有嚴厲的要求,要我們好還要更好,當這些要求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時,他們會不滿的對我們諸多批判,但同時他又給予我們一切,童年的我們會對其有矛盾的情感,我們愛著他們的同時又恐懼著他們。
在兒童引發出的基本情緒後,他所面對的是挑剔型父母時,他無法直接發洩情緒,而是轉為另一種型態釋放。處理這些基本情緒的狀態,稱之為適應型兒童。最開始的順序是順從->道歉->倚賴。

父母自我狀態

是我們模仿父母的角色扮演對他人表現出憤怒、不滿、挑剔、想掌控一切,而且不僅僅是他人,我們也會對自己的本身展開批判。我們對自己是更苛刻的父母,我們對自己的批判嚴厲到會傷害到我們自己,損害自身的人格,這種傷害甚至會伴隨我們的一生。

成人自我狀態

只有在這個當下我們才能對自身保持著理性,不被情緒所影響,可以運用自身所學,合理的評估當下事物和自我的狀況,選擇自己想要怎麼做並承擔結果,也只有在此刻才能增加對自己的了解,這種狀態只能由自己去引發,由自己去刻意思考情境當下的應對,旁人可以鼓勵但無從介入。

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形成了整個世界-四種心理地位

圖片來源:freestocks
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了何種態度,就會一輩子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根本基礎。之後,我們建構的世界都是在印證與支持這些信念與預期。換句話說,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
心理地位是我們幼年時期依據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看法所形成的觀念,一旦這個觀念成型,我們的所作所為,都在往這個方向前進,即使這個方向帶來的是苦難,在我們的潛意識內,這個方向也不會偏離,如同撲火的飛蛾,趨之若鶩。

我不好,你好

認為自己永遠低人一等,並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為了不讓自己崩潰會玩起心理遊戲,把自身糟糕的責任推給他人,為自己開脫。
1. 可憐的我:在處於困難時,如果直視困難意味著自身將要做出改變,但自身不想改變時,為了避免這樣的改變,我們會採取順從的行為,進到適應型兒童的模式任由困難傷害我們,但同時內心的憤怒並不會消失,此時這股憤怒就會轉為我好可憐發洩出來,這些事會發生都是我好可憐的關係。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一種情意捷徑,書中稱這種捷徑為【共謀】,讓我們遇到困難就直接導入這項捷徑,畢竟比起未知的改變,已知的難受讓我們更有安全感。
2. 無論怎樣都要愛我:這種人自身的安全感不足,為了解決自身的問題,會尋求他人的愛來得到安全感,有時不只是尋求,而是會做出出格的事情來測試他人的愛,同時為了預防自己的行為得不到愛,會先說出"自己很糟糕,對方一定不會愛他"之類情緒勒索的話語當作防線,但一旦真的失去他人的愛,就會陷入絕望之中。
3. 我是倒楣鬼:處於這種狀態的人,極度自卑,他們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不幸都在他們身上,即使他們的生命中有過閃耀的時刻,他們也會選擇忽略,只記住糟糕的時候。他們認為自己不夠好,也不相信自己能變好,同時也因為自己不能變好而變得絕望,最糟的結果是因此自殺。

我好,你不好

自認高人一等,可以是老師對學生、老闆對下屬、父母對孩子,概括來說就是社會地位高對社會地位低的,這樣的自我認知會反映到行為上,對他人發怒、指責、控制慾強,且會不斷強調這一點以保持地位。在職場上比較常見的「你知道你錯在哪裡嗎?」之類的話語都有可能是屬於這類,另一種說法是職場PUA
1. 我逮到你了,你個壞蛋:在這種狀態下的人,永遠在批判他人,這可以使其產生自己在較高地位的自我優越感,他人是需要自己的領導、自己可以合理的指正和懲罰他人,更加虛偽的是,將這種傷害的行動包裝成"我是為你好"來開脫,自己是處在求好心切的立場才會有如此行為,就算有冒犯的行為,他人也該接受。
2. 你怎麼總是令我失望:藉由貶低他人以印證自己較高的心理優越感,所以不管他人表現得多優秀,他總是“失望”。

我好,你也好

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在不論處於何種境地都相信自己和他人都可以變好的勇氣,來於自己對自己承諾的自我原則。這其實並不容易,當處於有好的工作、好的陪伴、好的房子等等生活如意的時候,這當然很容易,但是,人生不會一帆風順,被開除、破產、親人好友過世,在悲傷、絕望的時候,會有各種糟糕的念頭說服自己放棄,自溺於黑暗之中,但即使身處黑暗之中,也不能忘記光的存在,"我好,你也好"就是這道光,引領我們走出黑暗的光。

我不好,你不好

書中並未提及,是種討厭自己也討厭他人的心態,生活中沒有友誼、沒有愛情,包括自己在那,不信賴任何一人。

進入世界的鑰匙,也是自我的枷鎖-情緒

圖片來源:夢想動畫-Moonshot AI
一直以來,情緒總是走在理智前面,我們對事物第一的反應,總是來自於情緒,兒童時的我們透過些熱情、快樂、憤怒、悲傷和恐懼來建構我們的世界,是我們進入世界的第一步,但同時我們也受其制約,不敢偏離已有的情緒軌跡。

情緒上的制約

在我們長大後,我們童年時對應情境所產生的情緒反應殘留下來,我們的大腦會對應當下的情境,結合過往的經驗,判斷出我們該用哪種情緒去回應該情境,處理過程非常快速,也無法被阻止,在大部分的時候這是件好事,大腦不必花費過多能量去處理瑣碎的事物,但是在特定情境下,這對我們有害。

負面情緒

在遭遇挫折、困難時,不可避免的我們會產生負面情緒,但負面情緒並不是一件壞事,這種情緒也是我們的一部份,不是可以拆除的零件,否定這些情緒等於否定我們自己,要做的是理解這些情緒,我為什麼會悲傷?為什麼害怕?是怎麼引發的?這種態度和否定情緒的閹割自我相反,是在接受自己、了解自己,縱使是處於負面情緒的當下,仔細分析這些負面情感,"自己"本身反而會更加完整,知道該如何開啟下一步。

管理情緒

情緒是一種指標,但不是必須遵守的規則,而是一種選擇,要做到順從還是反抗情緒之前,要先理解它是為何而來,並進一步的思考「如果我順從它,那後果是什麼?」比如說冬天早起,沒有人喜歡冬天早起,因為被子是如此溫暖,但是不早起,上班就會遲到,那這時候要順從情緒嗎?或是減肥,在減肥時,友人送了一盒高熱量的即期美食,這時要自律減肥的規則,還是不管規則直接吃掉呢?其實不管順從還是反抗,重點在是否有想過【我是可以選擇的】,而不是直接任其擺佈。
我可以選擇反抗情緒早起、自律飲食,我可以選擇賴床、大快朵頤,認知到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並對此負責即可,並且,不只是選擇當下要釋放還是控制,同時也選擇釋放方式和控制方式。即使是遇到令人生氣的事情,在決定順從生氣情緒地當下,還是可以選擇冷靜的生氣,而不是任其暴走,這是順從了情緒,但同時也控制它,不波及無辜的對象。回到怎麼管理自身情緒的問題上,要控管情緒,就是要記住自己有選擇的權利,分析情緒怎麼產生、要怎麼釋放和會有什麼後果,只要這是在思考過後的行為並接受行為的後果,都是在管理自身情緒。

請讓我們攜手合作-心理諮商

圖片來源:taylor hernandez

開始

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也就是說,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有時候人去參與心理諮商,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出於旁人的要求,但是諮商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必須參與者"自願"去進行這個過程才能達到效果,認知到自己是自願的是重要的,這是對自身的承諾,"我是自願的,我會負責一切後果",唯有如此參與者才會真正卸下心理防備,諮商才會有效。

過程

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
諮商師會使我們對自己的情況做出分析並引導我們做出選擇,這些改變是我們一直以來想要,但不想承擔改變過程的痛苦或是不想面對未知的恐懼而潛意識下避免的,我們會下意識地去依賴諮商師,但令我們失望的是諮商師不會直接給予答案,甚至不會要求我們做出改變,做出這些決定的必定是我們自身,由我們負起改變的一切責任,而不是將其推給諮商師。這等於自己對自己卸下偽裝,把自身赤裸曝露在未知的恐懼中,誠實的面對自身的脆弱、自身的醜陋,這需要勇氣和毅力,是條艱苦的路,但唯有走完這條路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結束

是的,你總是責怪別人害你不快樂,你面對的選擇是:你還要繼續這樣多久?
當我們誠實的面對自己、直視自己的脆弱、找到自己驕傲的地方並接納自己的一切,下一步就是獨立自主的時刻。當陷入低潮時,難免會進入兒童自我狀態或父母自我狀態,這不是一種錯誤,這有助宣洩我們的情緒,但是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這裡,最終我們還是要以成人自我狀態去面對這股低潮,我們遇上的事情,是中性的,給它下判斷的是我們的內心,我們可以選擇要用何種態度去處理它,為這件事帶給我們的影響負起責任,要相信自己,可以從逆境中重生,對!我現在很悲傷、對!我現在很絕望,但這是暫時的,給我點時間,我會站起來,我不會被打倒!我可以繼續往前。
書的結尾,蛤蟆道別了蒼鷺,牠已經有了新的計畫,回憶起過去的錯誤、老獾的言詞,一樣會引發恐懼、一樣會給予壓力、一樣被情緒制約,但是不同的是,牠不再被嚇到手足無措、無法自理,雖然只是一點點,卻能直視恐懼、不擔心批判,好好說出自己的想法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兔子咪鋪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整個展場的作品十分豐富,但是陳列方式有點令人摸不著頭緒,作品的年代跳來跳去的,關於藝術家作品的風格演變還是有一定的脈絡存在,所以在觀展時要特別注意作品的年份,才不會覺得風格又回到早期的感覺。
上禮拜趁著月底,決定出門度度假,放鬆一下,看網路上波波拉村的評價不錯,雖然有點小貴,還是淌血的訂了帳篷,出發前天有點小陰,幸好整體天氣算不錯。  一開始先去check in因為下午15:00才開放入住,我們去的時間有點早,辦好手續後就先玩一下園區的尋寶遊戲,遊戲整體很簡單,大致上是繞園區一圈,大概2
詩意的畫面感、磅礡又纖細的配樂和印象深刻的角色,雖然敘事稍慢,但還是會讓人進電影院支持一次。 趁著疫情趨緩,去看了最近討論度很高的沙丘,其實在宣傳片釋出時就很有興趣了,原本想要找機會補完小說再去看的,但一直沒什麼時間,以一個麻瓜的角度,雖然不至於到完全看不懂,但還是會對某些情節感到疑惑。
前陣子因為疫情的關係公司實施WFH,就多了很多時間可以運用,趁這個機會嘗試製作了兩組貼圖,過程還蠻有趣的,因為是自己喜歡做,所以沒太多的作業感,分享一下製作過程。
今天請了個特休,下午去台南新建立的圖書館看看。 一進到大廳就看到漫天飛舞的書頁裝置藝術,有很多人都在這裡拍照,除此之外有各式主題布置的小書攤,當然也少不了了報架跟雜誌區。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整個展場的作品十分豐富,但是陳列方式有點令人摸不著頭緒,作品的年代跳來跳去的,關於藝術家作品的風格演變還是有一定的脈絡存在,所以在觀展時要特別注意作品的年份,才不會覺得風格又回到早期的感覺。
上禮拜趁著月底,決定出門度度假,放鬆一下,看網路上波波拉村的評價不錯,雖然有點小貴,還是淌血的訂了帳篷,出發前天有點小陰,幸好整體天氣算不錯。  一開始先去check in因為下午15:00才開放入住,我們去的時間有點早,辦好手續後就先玩一下園區的尋寶遊戲,遊戲整體很簡單,大致上是繞園區一圈,大概2
詩意的畫面感、磅礡又纖細的配樂和印象深刻的角色,雖然敘事稍慢,但還是會讓人進電影院支持一次。 趁著疫情趨緩,去看了最近討論度很高的沙丘,其實在宣傳片釋出時就很有興趣了,原本想要找機會補完小說再去看的,但一直沒什麼時間,以一個麻瓜的角度,雖然不至於到完全看不懂,但還是會對某些情節感到疑惑。
前陣子因為疫情的關係公司實施WFH,就多了很多時間可以運用,趁這個機會嘗試製作了兩組貼圖,過程還蠻有趣的,因為是自己喜歡做,所以沒太多的作業感,分享一下製作過程。
今天請了個特休,下午去台南新建立的圖書館看看。 一進到大廳就看到漫天飛舞的書頁裝置藝術,有很多人都在這裡拍照,除此之外有各式主題布置的小書攤,當然也少不了了報架跟雜誌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一本書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相信我們很多人都聽過青蛙王子的故事,但是心理治療方法「溝通分析」的創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卻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揭示自我情緒管理的三大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父母自我與成人自我。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的對話,瞭解如何從自身情緒中解脫,學會選擇對自己情緒負責,培養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文章旨在鼓勵讀者獲得更深的自我認識與情緒掌控能力,進一步感受心靈療癒的力量。
Thumbnail
蛤蟆心理諮商的故事,透過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兒童、父母、成人三種心理狀態,讓真實的自己擺脫過去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期許我們都活在當下,擺脫過去負面束縛跟框架,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探索與檢視自己,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愛自己多一點,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裡師》是一本深刻且啟發人心的心理成長書籍,透過故事和情節,讀者能夠提升對自我認知、情感處理及人際關係的瞭解。書中通過描述主角蛤蟆先生的成長旅程,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心理成長的要素。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在書中陪伴蛤蟆先生去心理諮商,自己也好像經歷了一次心理諮商,過程中會試著思考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很多事情忽然變得清晰,從而得到力量去改變自己,希望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以童話的方式——蛤蟆得了憂鬱症,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很擔心,要蛤蟆去見心理諮商師蒼鷺。除了第一次見面,蛤蟆和蒼鷺進行了十次心理諮商,向讀者好好地演示了心理諮商怎樣幫助一個抑鬱的人(或一隻抑鬱的蛤蟆),還簡潔易明地向讀者介紹了多個心理學概念。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聊的這一本書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相信我們很多人都聽過青蛙王子的故事,但是心理治療方法「溝通分析」的創始人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卻說:「每個人生下來都是王子,卻被父母變成青蛙。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讓青蛙再變回王子。」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揭示自我情緒管理的三大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父母自我與成人自我。透過蛤蟆先生與心理師的對話,瞭解如何從自身情緒中解脫,學會選擇對自己情緒負責,培養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文章旨在鼓勵讀者獲得更深的自我認識與情緒掌控能力,進一步感受心靈療癒的力量。
Thumbnail
蛤蟆心理諮商的故事,透過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兒童、父母、成人三種心理狀態,讓真實的自己擺脫過去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講述了蛤蟆先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尋求心理諮商師蒼鷺的幫助,最終在經歷了10次諮商後走出憂鬱、獲得成長的故事。這本書以生動的故事形式,向讀者介紹了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心理諮商的過程,探討了人性的複雜性和心理健康的奧秘。 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應重視的議題 書中首先強調了心
期許我們都活在當下,擺脫過去負面束縛跟框架,學習面對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的情緒,接納自己的情緒,探索與檢視自己,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愛自己多一點,成就更好的自己。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裡師》是一本深刻且啟發人心的心理成長書籍,透過故事和情節,讀者能夠提升對自我認知、情感處理及人際關係的瞭解。書中通過描述主角蛤蟆先生的成長旅程,帶領我們深入探索心理成長的要素。
上星期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看完了才知道故事原型是《柳林中的風聲》。 作者很巧妙的,把原型故事中的蛤蟆先生抓出來,讓他去看心理師,透過這樣的諮商過程,讓大家以淺顯易懂的故事情節,了解什麼是諮商,諮商過程會怎麼進行,以及心理學中的: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及成人自我狀態。
Thumbnail
在書中陪伴蛤蟆先生去心理諮商,自己也好像經歷了一次心理諮商,過程中會試著思考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很多事情忽然變得清晰,從而得到力量去改變自己,希望改寫自己的「人生劇本」。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就這樣橫空出世,以童話的方式——蛤蟆得了憂鬱症,朋友河鼠、鼴鼠和老獾很擔心,要蛤蟆去見心理諮商師蒼鷺。除了第一次見面,蛤蟆和蒼鷺進行了十次心理諮商,向讀者好好地演示了心理諮商怎樣幫助一個抑鬱的人(或一隻抑鬱的蛤蟆),還簡潔易明地向讀者介紹了多個心理學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