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修念佛法門 (六) ‧ 圓瑛法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念佛莫求福報 :
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
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
— 圓瑛法師
raw-image

勸修念佛法門
~ 福建鼓山湧泉禪寺 沙門圓瑛宏悟 述
1) 念佛發起因緣 ~ 2) 念佛即是修行 ~ 3) 念佛最為穩當
4) 念佛有勝方便 ~ 5) 念佛能消業障 ~ 6) 念佛莫求福報
7) 念佛能斷煩惱 ~ 8) 念佛速了生死 ~ 9) 念佛具足三學
10) 念佛普攝群機 ~ 11) 念佛可度眾生 ~ 12) 念佛得成佛道

***

念佛莫求福報 第六

世間有人。發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問之曰。汝精進念佛。所求何事。則答之曰。為修來世。如是之人。就是願頭打錯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門。乃是為著娑婆世界眾生。備受眾苦。逼迫心身。無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離娑婆之苦。得極樂之樂

今念佛不願往生西方。乃願再生人世。享受人間福樂。實為可惜。殊不知人間。萬般皆是苦、空、無常。何有真樂。縱得富貴榮華。得受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之樂。此等快樂。都非真樂。古德云 :「只這色身。誰信身為苦本。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

又經云 :「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五欲不除。塵不可出。」若求來世福報。轉生富貴之家。享受福樂。那知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只恐福中不肯修福。報終必墮苦趣。其受樂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長也。獅子峰云、箇箇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捷徑。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眼前圖快活一時。死後受苦辛萬劫。

念佛、本來可以離苦得樂。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極樂。則身在娑婆苦海。苦終不離。娑婆是極苦世界。其苦無量。說不能盡。

今按人中略說八苦。舉世之人。皆不能免。

一、生苦

世人都是隨業受報。依前生之業緣。與父緣母緣。三緣和合。中陰身方得投胎。初見父母交媾。忽動欲念。由是流愛為種。納想成胎。處在母身。生臟之下。熟臟之上。中為胞胎。母吃熱時。熱深難忍。幾如鑊湯地獄。母吃冷時。冷觸壓迫。無異寒冰地獄。幽囚十月。臭穢雜處。是名胎獄。又當出胎之時。胎衣脫下。便受風刀割身之苦。故孩兒出世時。便就哇哇叫苦。凡為人者。莫不皆然。

二、老苦

歲月遷流。形容變易。眼花耳聾。髮白面皺。身枯齒落。力弱氣銷。凡事不得自由。一切仰賴於人。楞嚴會上。佛問波斯匿王 :「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如此。我念孩孺之時。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此可見雖是國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老苦亦所不免。古人云 :「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日能消兩鬢霜。」

三、病苦

人身四大不調。百種病生。世間少有一生無病之人。古德云 :「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時都為別人忙。」姑勿論沉痀酷疾。即使齒痛頭暈。則不自在。行坐不安。寢食頓減。以此例知。一切諸病。無非是苦。三國張飛。性情剛勇。對諸葛武侯曰。我誰人都不怕。於是武侯掌中書一病字。與他一看。問曰、這個汝怕不怕。張飛大聲疾呼曰。噯呀可怕。足見病苦臨身。即英雄力士。亦復無可奈何。吾人能於病中。一心念佛。不為病苦所惱。如是則臨欲命終。百苦交煎之時。自然亦有把握。

四、死苦

經云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人身有生。則必有死。生時假借四大以為身。死時則四大分離。喻如生牛剝皮。痛苦萬狀。皮肉筋骨。為地大。津液精血。為水大。周身煖觸。為火大。鼻息出入。手足運轉。為風大。死時風大先離。故鼻息斷絕。手足不動。次火大離時。身發冷觸。三水大離時。尸水流溢。只剩皮包骨頭之地大。

諺云 :「白骨山頭化土泥」是也。死之一事。為世人所必經之事。無一人可以倖免。吾人未至死時。當善觀察。世間最大為生死。白玉黃金盡枉然。縱使妻兒相惜。無計留君。假饒骨肉滿前。有誰替汝。我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也要輪到我。古人云 :「紅紅白白莫相瞞。無位真人赤肉團。死去不如豬狗相。即今便作死屍看。」豬狗死時。其肉尚有人要買。人若死時。誰人肯要。

五、愛別離苦

愛即恩愛。世間恩愛。莫過於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最難捨離。總望常相聚會。舉家歡樂。倘若別離。則心如刀割。即所謂千種情懷千種恨。一分恩愛一分憂。殊不知人生聚散。本屬無常。有合則必有離。何須痛苦。古云 :「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生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

六、冤憎會苦

冤即冤家。憎乃憎嫌。此皆宿業所感。重者結冤搆仇。輕者厭憎嫉視。冤憎之人。若能遠離。其苦自無。那知業力使然。欲離偏合。或為父子。或為兄弟。或為夫婦。或為朋友。冤則索命討債。憎則刺激精神。因緣聚會。無法脫離。亦如啞子吃黃連(蓮)。有苦說不出。羅狀元詩云。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七、求不得苦

世間那有十足之人。若有不足。則必有求。所求順遂。自必稱心。喜形於色、若求不得。竟生懊惱。日坐愁城。此等都是癡迷不覺。當知得失有定。貧富在天。豈不聞、「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八、五陰熾盛苦

五陰、乃色、受、想、行、識。五種煩惱之火。焚燒眾生之心。煩惱若重。如火熾盛之貌。或依內根外塵。所起煩惱。屬色陰。或依五識。領納五塵。所起煩惱。屬受陰。或依意識。想念法塵。所起煩惱。屬想陰。或依七識。恆審思量。所起煩惱。屬行陰。或依八識。微細流注。所起煩惱。屬識陰。前七種苦是別。別指一種而言。此一種苦是總。總括諸苦而說。真是世事萬般皆是苦。何如及早念彌陀。

以上八苦。但就人道略說。無論智愚賢不肖。皆不能免。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若發願修來世。再來做人。還是吃苦。豈不是打錯了願頭。

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彌陀淨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超過諸佛國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願來生。再來人間享福。並不可願身後。生天受樂。以天福亦有終盡。「八萬劫總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

永嘉禪師云 :「布施持戒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當知求生淨土。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

省庵大師云 :「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畊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故勸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間福報。如以明珠。而貿一食一衣之飽煖。豈不可惜。應當願生淨土。如彌陀經。佛勸發願云 :「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 續下一頁 : 念佛能斷煩惱第七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raw-image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二河白道 —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圓瑛法師

.西方發願文蓮池大師
.西方發願文注省庵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9會員
439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4/06/15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2024/06/15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2024/06/14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2024/06/14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2024/06/13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2024/06/13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念佛得成佛道: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圓瑛法師. 又唯心淨土。並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佛土。乃是指真心體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極樂淨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淨土。慎勿錯解唯心之義。念佛必定成佛。散心之人一稱佛名。尚能成佛。何況終身。專心持念。精進不懈。豈有不成佛之理耶。
Thumbnail
「念佛得成佛道: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圓瑛法師. 又唯心淨土。並不是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之佛土。乃是指真心體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極樂淨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淨土。慎勿錯解唯心之義。念佛必定成佛。散心之人一稱佛名。尚能成佛。何況終身。專心持念。精進不懈。豈有不成佛之理耶。
Thumbnail
「念佛可度眾生 : 廣度十方 一切眾生。則真報眾生恩。」—圓瑛法師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惟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廣度有情。同生極樂。
Thumbnail
「念佛可度眾生 : 廣度十方 一切眾生。則真報眾生恩。」—圓瑛法師 若不念佛求生淨土。雖發心廣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眾生。惟有念佛修行。專心勵志。畢命為期。內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彌陀之願力。會二力於一時。收成功於一念。往生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已。然後乘大願輪。回入娑婆世界。廣度有情。同生極樂。
Thumbnail
「念佛速了生死 : 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 圓瑛法師 凡我等念佛求生淨土之人。當知一生辛勤。收功就在末後一著。當臨欲命終。正是聖凡立判之時節。此時應當萬緣放下。寸絲不掛。一心專念彌陀聖號。求見我佛接引。求生上品蓮臺。正念昭彰。往生可必。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Thumbnail
「念佛速了生死 : 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 圓瑛法師 凡我等念佛求生淨土之人。當知一生辛勤。收功就在末後一著。當臨欲命終。正是聖凡立判之時節。此時應當萬緣放下。寸絲不掛。一心專念彌陀聖號。求見我佛接引。求生上品蓮臺。正念昭彰。往生可必。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Thumbnail
「念佛能斷煩惱 : 以一念。而除眾念。念佛能斷妄念既除。煩惱自斷。」 — 圓瑛法師 煩惱是苦因。生死為苦果。苦因不斷。苦果決不能離。一切眾生。皆依煩惱惑。而造種種業。由此惑業為因。定招生死果報。所以發心修行。就是要斷煩惱。而了生死。煩惱是眾生內心之病。祇有我佛醫王。所說念佛法藥。能治煩惱心病也。
Thumbnail
「念佛能斷煩惱 : 以一念。而除眾念。念佛能斷妄念既除。煩惱自斷。」 — 圓瑛法師 煩惱是苦因。生死為苦果。苦因不斷。苦果決不能離。一切眾生。皆依煩惱惑。而造種種業。由此惑業為因。定招生死果報。所以發心修行。就是要斷煩惱。而了生死。煩惱是眾生內心之病。祇有我佛醫王。所說念佛法藥。能治煩惱心病也。
Thumbnail
「念佛莫求福報 : 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 — 圓瑛法師 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彌陀淨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超過諸佛國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願來生。再來人間享福。並不可願身後。生天受樂。以天福亦有終盡。「八萬劫總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
Thumbnail
「念佛莫求福報 : 盡貪世樂。不知樂是苦因。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 — 圓瑛法師 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淨土。方能離苦得樂。彌陀淨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超過諸佛國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願來生。再來人間享福。並不可願身後。生天受樂。以天福亦有終盡。「八萬劫總是空亡。三千界悉從淪沒。」
Thumbnail
「念佛有勝方便 : 夢中常常能夠念佛。死時自能念佛往生。」— 圓瑛法師 勸修念佛法門 古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墮因緣。不勝枚舉。 縱有一生精進用功到底。世緣已盡。功業未成。一經轉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繼續。一墮紅塵。貪欲便生。仍舊沉淪苦海。不能超拔。
Thumbnail
「念佛有勝方便 : 夢中常常能夠念佛。死時自能念佛往生。」— 圓瑛法師 勸修念佛法門 古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墮因緣。不勝枚舉。 縱有一生精進用功到底。世緣已盡。功業未成。一經轉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繼續。一墮紅塵。貪欲便生。仍舊沉淪苦海。不能超拔。
Thumbnail
「念佛最為穩當 : 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淨土。一心求生淨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 圓瑛法師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卸輪迴。而得解脫。極樂國中。蓮華化生。是為最後之生。壽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
Thumbnail
「念佛最為穩當 : 但肯老實念佛。無不往生淨土。一心求生淨土。自不至錯入歧路。亦不會中途成魔。」— 圓瑛法師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願行三資糧具足。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永卸輪迴。而得解脫。極樂國中。蓮華化生。是為最後之生。壽命無量。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任運進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