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8|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不想被別人控制,其實你也在控制別人

其實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但我們常常還是沒辦法做到尊重對方的想法,或是能不被對方的想法動搖。當我們在跟對方討論一件事情時,我們往往會迫不及待地跟對方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者告訴對方最快達成目標的方式。喜歡分享是一件好事沒錯,但我們經常不止於分享,而是想要對方可以接受我們的提議及想法。
舉例而言,前幾天我買了一個投資課程,而我爸看到我電腦上老師正在講解的畫面,就過來告訴我:其實你不用學那麼複雜的東西,你只要練好一招,然後把它套用在相對應的股票就可以了。之後我爸向我介紹了一系列他之前看到覺得講解得很好的影片,叫我看他傳的東西就可以了。
其實當下心裡有點不太開心,有一種我才剛開始就被打斷了的感覺,我很氣憤我老爸為甚麼不先了解一下這個課程,再建議我,而是先跟我說課程不用看,看他給的資料就好。而我老爸也覺得很納悶,他不知道為甚麼我要去買課程來上,而不是先詢問他,就算他告訴我一些方法,為甚麼我不照著做就好?
其實不只家庭關係,同學間的關係、親密關係、老闆與員工的關係......等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常對其他人的想法產生情緒,會讓我們覺得,為甚麼那個誰不要怎樣做,為甚麼家人都不認同自己在做的事,以至於我們想透過改變別人,來讓一件事可以符合自己的想法。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希望我爸能先了解一下我在做甚麼,在提供我建議,我也因為他當下並沒有這麼做而感到很生氣,甚至想去找他理論。我爸雖然嘴上不說,但他覺得為甚麼他提供了我這麼好的方法,而我卻不採用。其實我們只要賦予這件事彈性,就不會把整件事給套牢,認為他只能按照我們所想的走。
如果我們想成:我爸提供給我意見,但其實我也不一定要接受,那如果站在我爸的立場,我們可以想成:我們只是想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對方,但對方會遭遇到的事情可能跟我們不一樣,如果有需要他自然會再來詢問。
換個想法去思考,我們就不會預期事情應該朝哪個方向去走才對,也不會在事情的發展與我們預期的不相同時,產生憤怒或氣憤等的情緒上的波動或內耗。
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或者是對方的一些言行舉止,覺得對方根本就是想要我們能夠按照他的想法去做的時候,其實我們自己也是在想辦法控制別人,讓自己可以不用受到對方的掌控。
如果我們能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透過思考自己可以改變哪些地方,如何才能達到自己理想中的樣子,並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做規劃,我們不但能避免那些不必要的紛爭來讓我們心煩,也能從事件中更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