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與帶孩子做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你的孩子進入青春期了嗎?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

小學高年級、國中的年紀時,

就是大部分的父母進入中年危機的時候了。


▪️

三明治世代的你,

除了為工作與生活的柴米油鹽奔波,

還多了面對暴衝青春期孩子的教養與升學擔心,

親愛的父母可能也邁入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叛逆期」…..


當夜深人靜,

終於可以停下來關照自己時,

竟然發現體力早已大不如前……。(嘆)


▪️

每回孩子出現狀況跟家長聯繫時,

常可以感覺電話那頭家長此時的無奈。


「好!我知道了!謝謝老師,我再提醒他。」


「他回到家其實都不太理人,一到家就躲進房間了。聯絡簿札記也不願意給我看,用手遮著要我簽名。….」


「他比較怕爸爸,比較會聽他的,我再跟爸爸說。…」


「爸爸最近工作遇到一些狀況,婆婆的身體最近也不太好。爸爸這陣子每天還要來回山上,開車帶老人家去看醫生,每天回到家其實都很晚了。…比較沒時間管他就狀況一堆…..」


「媽媽,您和爸爸都辛苦了。孩子知道你們現在的狀況嗎?我是說工作和阿嬤的身體狀況….」我說


「他應該不知道,每天都躲在房間說要讀書,但應該都是在上網啦!…..」


「當讓孩子參與生活,分擔辛勞,不能只有讀書。」我說


▪️

當讓孩子參與生活,

一起分擔家務的辛勞,

嚐嚐真實生活的味道。


特別是在這個時候,

你分身乏術的時候….。


孩子體會父母的辛勞,

自然比較能理解父母,

彼此之間也會比較有話題的~


▪️

孩子不能只有讀書!


不然,

三明治的你我,

是要怎麼喘口息呀?


所以,

今年暑假。

我家小米兄弟有新目標:

學會煎蛋、煮麵,

還有燒一桌家常菜。(我是貪心的媽 哈 😃)


#讓孩子參與家務就是在減少中年危機風險

#讓孩子參與家務才可避免養出只會讀書的白眼狼

#小米兄弟說要燒好料給爸爸吃慶祝爸爸校長布達交接順利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12會員
119內容數
當一個大人(教師)懂得使用正確的對話方式,孩子(學生)會喜歡跟你在一起,你也會更喜歡孩子。正確的對話讓人生命經驗一致性的連結,教育只要往這個方向走,問題將不會是問題了。茶米老師的校園日誌,分享校園對話的實際案例,也紀錄茶米老師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茶米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孩子:「媽媽,我們班很誇張,惡搞排擠、打架鬧事、罵老師三字經、故意擾亂課堂的同學好幾個。我看老師好辛苦,根本管不來….我都不想去上學了!」 媽媽驚訝回:「班級太亂,所以讓你不想去上學啦?這個意思?」 孩子:「嗯!我不喜歡這個班。」 「原本覺得還可以忍受,但是常常
發生了你再說叫懲罰;發生前你有說才叫規範。 帶著情緒說話那是說教;溫柔而堅定才是溝通。
吉米用堆滿笑容的小臉蛋兒湊到我眼前說: 「媽媽~你只要看著我好棒棒就好。」 看來, 修煉還是不夠的。 不知不覺, 我又把生活過得太嚴肅, 連小朋友的道行都比我高多!(笑) ◾️ 利用暑假輔導前的空擋, 趕緊送身體去進廠檢修一番。 醫生:「你的血紅素連正常人的一半都不到!......都這麼久了,你還不
我知道這話沒人愛聽的, 你充滿著無奈和悲苦, 搞不好也沒人敢告訴你…… 但, 我還是決定要說: 你失職了! ▪️ 「老師,這是目前我跟他最好的狀態,而且現在的孩子也罵不得呀!……就這樣吧!老師。」 「我根本不敢說他,光光問他事情就三字經飆過來!…更不用講要管教他了。」 「他假裝的啦
「媽媽你笑了耶!」 「媽媽你心情不好喔?」 「媽媽,抱抱充電。」 吉米最會觀察媽媽了, 感覺媽媽累了、不開心了, 就會靠過來說要給媽媽抱抱給媽媽充電。 可能忙碌生活中, 我忘了給自己停一下, 忘了給孩子們smile~ 但, 孩子們其實都好在意呀! 注意著我們的每個情緒和一舉一動。 #孩子對父母深深的
學生說從私校轉學過來, 學習壓力更大了。 學生: 我爸媽說我已經適應不了私校, 那轉去公校總該可以了吧? 他們希望我有更好的成績表現, 要有能看的名次。 不然, 就會被賞巴掌! ▪️ 事情是這樣的。 我發下期中考考卷, 想鼓勵沒考好的同學不要氣餒: 「沒考好,代表試卷有篩出自己不會的觀念,這其實不是
孩子:「媽媽,我們班很誇張,惡搞排擠、打架鬧事、罵老師三字經、故意擾亂課堂的同學好幾個。我看老師好辛苦,根本管不來….我都不想去上學了!」 媽媽驚訝回:「班級太亂,所以讓你不想去上學啦?這個意思?」 孩子:「嗯!我不喜歡這個班。」 「原本覺得還可以忍受,但是常常
發生了你再說叫懲罰;發生前你有說才叫規範。 帶著情緒說話那是說教;溫柔而堅定才是溝通。
吉米用堆滿笑容的小臉蛋兒湊到我眼前說: 「媽媽~你只要看著我好棒棒就好。」 看來, 修煉還是不夠的。 不知不覺, 我又把生活過得太嚴肅, 連小朋友的道行都比我高多!(笑) ◾️ 利用暑假輔導前的空擋, 趕緊送身體去進廠檢修一番。 醫生:「你的血紅素連正常人的一半都不到!......都這麼久了,你還不
我知道這話沒人愛聽的, 你充滿著無奈和悲苦, 搞不好也沒人敢告訴你…… 但, 我還是決定要說: 你失職了! ▪️ 「老師,這是目前我跟他最好的狀態,而且現在的孩子也罵不得呀!……就這樣吧!老師。」 「我根本不敢說他,光光問他事情就三字經飆過來!…更不用講要管教他了。」 「他假裝的啦
「媽媽你笑了耶!」 「媽媽你心情不好喔?」 「媽媽,抱抱充電。」 吉米最會觀察媽媽了, 感覺媽媽累了、不開心了, 就會靠過來說要給媽媽抱抱給媽媽充電。 可能忙碌生活中, 我忘了給自己停一下, 忘了給孩子們smile~ 但, 孩子們其實都好在意呀! 注意著我們的每個情緒和一舉一動。 #孩子對父母深深的
學生說從私校轉學過來, 學習壓力更大了。 學生: 我爸媽說我已經適應不了私校, 那轉去公校總該可以了吧? 他們希望我有更好的成績表現, 要有能看的名次。 不然, 就會被賞巴掌! ▪️ 事情是這樣的。 我發下期中考考卷, 想鼓勵沒考好的同學不要氣餒: 「沒考好,代表試卷有篩出自己不會的觀念,這其實不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昨天去早市吃麵時,遇到了以前的學生家長。 他的小孩我印象很清楚,小時候被家長寵壞,變成是一個只知道讀書卻缺乏生活自律、甚至生活能力的學生。 我第一天教他就對家長講我會關注在生活能力部份,意思是訓練他有能力生存在社會上不會處處碰壁,家長很相信我,於是就開始進行改變性格大作戰了。 首先就是請他整理
Thumbnail
現在富裕國家的中年人,可能會變成「三明治世代」,對上,要照顧因為活得夠久最後失智的年邁父母,往下,要擔心小孩錢賺得夠不夠用,要協助他們置產、付房貸、給生活津貼。 我們常認為歐美國家就是讓成年子女獨立自主,但物價上漲、房貸利率高昇,加上許多年輕人賺錢能力遠不如父母,有資產的父母,現在歐美年輕人依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40歲可算是步入中年的開始,工作也發展到一個階段了,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有了另一半與小孩,父母也邁入退休的年紀了,可能很快的就要變成所謂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很大。 我一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就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興趣,不管是關於子女、自己的健康、職場發展、人際關係與退休金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有一天朋友跟我聊爸媽年紀到且開始老化 有天他回家吃飯發現媽媽煮菜時變得脾氣不好就跟媽媽說不要煮了去外面吃 但是媽媽說食材都買好了只是早上沒睡好,漸漸他觀察爸媽的頭髮已經都半白 也最近聽到媽媽說腰酸背痛才去醫院做檢查回來 他說回想這半年爸媽都是膝蓋及肌力的問題 她跟媽媽說以後晚餐請人送餐來,
Thumbnail
1965-1980年出生的人,有三分之一還要負擔21歲以上小孩的生活?要照顧父母、也要呵護成年小孩的「三明治」壓力,打亂這些中年人的退休計畫。這是美國研究,但也很可能是台灣未來的趨勢。 這個國外稱為X世代的年齡層,如果放在台灣,也是享受到經濟起飛(小時候就有雞腿吃?),然後出社會時已經進入網路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昨天去早市吃麵時,遇到了以前的學生家長。 他的小孩我印象很清楚,小時候被家長寵壞,變成是一個只知道讀書卻缺乏生活自律、甚至生活能力的學生。 我第一天教他就對家長講我會關注在生活能力部份,意思是訓練他有能力生存在社會上不會處處碰壁,家長很相信我,於是就開始進行改變性格大作戰了。 首先就是請他整理
Thumbnail
現在富裕國家的中年人,可能會變成「三明治世代」,對上,要照顧因為活得夠久最後失智的年邁父母,往下,要擔心小孩錢賺得夠不夠用,要協助他們置產、付房貸、給生活津貼。 我們常認為歐美國家就是讓成年子女獨立自主,但物價上漲、房貸利率高昇,加上許多年輕人賺錢能力遠不如父母,有資產的父母,現在歐美年輕人依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40歲可算是步入中年的開始,工作也發展到一個階段了,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有了另一半與小孩,父母也邁入退休的年紀了,可能很快的就要變成所謂的三明治族,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很大。 我一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就對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興趣,不管是關於子女、自己的健康、職場發展、人際關係與退休金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思考如何應對兒子們進入青春期後,回想起自己在青春期的壓力和經歷。作者提到了對學業的壓力和對父母期望的反思,以及對兒子們的期望和希望。文章主要關注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培養良好的環境,以幫助孩子們健康成長。
Thumbnail
有一天朋友跟我聊爸媽年紀到且開始老化 有天他回家吃飯發現媽媽煮菜時變得脾氣不好就跟媽媽說不要煮了去外面吃 但是媽媽說食材都買好了只是早上沒睡好,漸漸他觀察爸媽的頭髮已經都半白 也最近聽到媽媽說腰酸背痛才去醫院做檢查回來 他說回想這半年爸媽都是膝蓋及肌力的問題 她跟媽媽說以後晚餐請人送餐來,
Thumbnail
1965-1980年出生的人,有三分之一還要負擔21歲以上小孩的生活?要照顧父母、也要呵護成年小孩的「三明治」壓力,打亂這些中年人的退休計畫。這是美國研究,但也很可能是台灣未來的趨勢。 這個國外稱為X世代的年齡層,如果放在台灣,也是享受到經濟起飛(小時候就有雞腿吃?),然後出社會時已經進入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