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民眾美術運動與圖畫書—以李億培作品為例(上)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張靜宜

民眾美術運動時期,藝術家不斷反思幾個問題:「藝術家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藝術的表達自由是什麼?」以及「藝術如何參與社會革新?」

「民眾美術」為20世紀80年代於韓國產生的美術思潮。1980年代,韓國社會以及大學校園爆發了激烈的民主抗爭。與此同時登場的民眾美術運動,主張參與社會變革,提倡本土美學尋根。前述民主抗爭抵抗國家暴力,爭取自由與正義。而民眾美術運動則是反對強勢的外來文化,主張追求民族形象與認識傳統文化。

民眾美術運動時期,藝術家不斷反思幾個問題:「藝術家在社會中扮演什麼角色?」「藝術的表達自由是什麼?」以及「藝術如何參與社會革新?」這是一場民主化改革與民族美學思辨交互影響下產生的美學運動,可視為現實主義美術,藝術工作者通過版畫和掛畫為主的創作參與社會實踐運動。民衆美術以時間軸來看,經歷了1980年代前半期的形成期、1980年代後半期的擴散期,以及1990年代以後的成果期。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民眾美術的崛起,對上世紀1980年代末出發的韓國原創圖畫書造成深刻影響。

在韓國的現代史進程中,從1980年代至2000年初,所謂的弘揚「傳統」與貼近「民眾」,這兩個關鍵詞一直是社會運動的核心,1990年代,受民眾美術運動影響而登壇的繪本創作者,將「韓國傳統的繼承」視為圖畫書創作重要的出發點,李億培即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李億培(이억배,Lee UK-bae,1960-)畢業於弘益大學美術系。大學期間躬逢其盛,受到民眾美術運動的洗禮,間接促成原本主修雕塑的他日後以水墨為媒介,韓國文化為題材,創作出饒富傳統韻味的《小莉的中秋節》、《大手奶奶做水餃》、韓國民間故事《半邊兒》、《故事錦囊》等作品,以及有關社會理想與變化的圖畫書,例如《蚊子和黃牛》(玄東炎 文)、《非武裝地帶的春天》等。與李億培一樣於1990年代開始圖畫書創作之路的作家群,在當時同樣以充滿韓國情感的媒材與主題創作出許多別具民族色彩的圖畫書,為韓國圖畫書的蓬勃起飛打下基礎。韓國圖畫書發展迄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1990年代登壇的作家群明顯已不再執著於濃重的韓國特色,唯獨李億培的作品,仍堅持以「韓國傳統」為根底。回顧李億培的創作之路,明顯看到韓國圖畫書開拓時期的痕跡。「民眾美術」的起源和形式為何?「民眾美術」風格的圖畫書其背後的理念如何實踐?李億培的圖畫書創作汲取哪些傳統元素?

一、民眾美術運動背景

-反對舊有美術制度與西方文化衝擊

「民眾美術」如今,已成為韓國現代美術史的關鍵詞。民眾美術的形成可約略分成兩個層次來看,一個是內部美展審查制度的問題與反抽象藝術的抵抗,一個是外部的高壓統治與社會反動。

以內部原因來看,藝術界對於官方因循日帝殖民時期的美展審查標準表示質疑,以及對於西方抽象主義的流行有所非議。殖民時期日本當局的美展審查鼓吹鄉土美術,受日本大東洋意識影響的東方繪畫與普羅藝術的審美迥然有別。二戰後,韓國官方終止了日本殖民時期開辦的「鮮展」(朝鮮美術展覽會),但是繼起的「國展」,猶如換了名稱的鮮展,了無新意,更成了酬庸性的審查、形成封閉性的利益團體組織,為對抗此現象,開始有倡導民眾美術的小團體提出批評。

而關於西方抽象主義與強大的文化移植,同樣掀起論辯與挑戰。二戰後,西方藝術的抽象藝術開始在韓國蓬勃發展,然而,從1960年代開始,面對時代的潮流,藝術家們開始有意識地對社會現實產生關注與反思,該如何創作響應時代精神的作品?而非全面接受西方藝術流派的輸入。

-高壓統治與反動

20世紀70-80年代韓國處於軍政府時期。不管是朴正熙時代(1961-1979)或全斗煥時代(1980-1987)都屬於高壓極權的統治,高壓統治與人民的反動被視為一大外部原因。20世紀70年代是韓國急速工業化的年代,隨著工業化的進展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府以國家的資源大力的扶植私人企業,以國家意志全力推動經濟發展,工業化和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農村的勞動力開始往都市移動,造成農村人口流失、農村瓦解。

70年代政府的高壓統治也與當時的民族處境脫離不了關係,政府為了迴避處理南北分裂這個民族現實,以獨裁統治掩蓋問題,在與北方敵對的狀態下禁止南北交流,受害最深的是因逃避戰亂而離散的家族。

政治上的極權、社會上勞資問題嚴重(國家為了脫離貧困罔顧資產集團對勞工的剝削)產生許多的矛盾與對立,促使民眾走上街頭,面對群眾的反抗,執政者慣以更嚴厲的打壓與控制,民眾反抗體制的批評也愈發頻繁。

民眾主體性的提升與公民意識的覺醒是「民眾運動」的基礎,隨著民眾批判意識的抬頭,逐漸形成公民運動並拓展到不同領域,例如經濟、社會、教育、文藝(文學、音樂、美術、戲劇)等範疇,勞工、知識份子、藝術工作者亟欲突破現狀。「民眾美術」是其中一股要求改革的龐大的勢力,整體說來「民眾美術」可說是與西方現代藝術和官方美展站在對立面,人們稱它為「民眾美術」而不是「新型藝術」。民眾美術的特點之一是它與民主化運動互相聯繫,擔負了推進社會變革的作用。 [1]」

二、民眾美術對圖畫書的影響

-創作反應社會

文藝表現的自由也是獨裁時期的禁忌,民眾美術是民眾文化的一部分,追求創作自由的同時也尋找反映時代的藝術。朴正熙時代以迷信為由禁止跳大神的民間信仰,凡是神壇活動一律以違反公共秩序拘提,全斗煥時期一改這種打壓民俗信仰的作法,主動舉辦弘揚傳統的「國風」運動,允許各種民俗活動上街、鼓吹大眾娛樂。民眾美術活動的展示現場擺脫了畫廊、美術館等室內空間,而是出現在工廠、農村、大學街、集會廣場和街頭,與民眾站在同一陣線。

事實上在藝術家關懷民眾文化的70-80年代,已有藝術家團體熱衷以韓國傳統的假面舞演出話劇或以假面舞裝扮、跳大神等院子戲劇(戶外廣場劇)進行街頭運動。這種風氣讓傳統文化與人民情感得到抒發,日後民眾美術更以此作為溝通的媒介。而另一方面,藝術家所描繪的作品廣泛以都會文化為背景,不再是昔日田園牧歌式的韓國鄉土。街頭的抗議活動也是畫家筆下快速紀錄的風景。消費社會中的廣告、家庭結構的變化、疏離感都是可以表現的內容。

民眾美術運動時期版畫藝術特別活躍,光州民主化運動即是透過版畫作為傳媒,讓封閉的武力鎮壓廣為人知(圖1)。當時參與的藝術青年畫家們也以「市民美術學校」(也稱公民美術教室、或民眾美術教室)來推廣版畫藝術,讓民眾學會這項技藝,以圖像為公共議題發聲。當時另一種獨特的傳播媒介是:掛畫(圖2)「掛畫」(걸개그림)是一種由民間繪畫、掛佛畫等傳統藝術形式發展而來的大型繪畫作品、視覺效果強烈,與大型壁畫相較之下,「掛畫」更具機動性,方便隨時移除或更換地點。20世紀80年代,隨著民主化運動和勞工運動而開始流行。

掛佛畫(괘불화)又稱為幀畫(탱화),為巨幅的佛像繪畫,是佛教美術的一種,掛佛畫的製作是為了讓參加戶外儀式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佛像,民眾美術時期的掛畫,沿襲了佛掛畫的傳統。這種原本作為佛教儀式和傳播用途的掛佛畫,在民眾美術運動時期,被運用於廣場或遊行時展示,繪製的方式多數為群體合作完成,以此來團結民眾的情感。80年代民眾美術掛畫的內容常見的有:對於民族統一的渴望、將現代史的內容以連環畫故事畫的方式繪製出來(參見圖2)讓民眾知曉民族的歷史。

[2]圖1〈血淚〉洪成潭 膠版畫1981

[2]圖1〈血淚〉洪成潭 膠版畫1981

[3]圖2〈阿里郎〉李億培+我們的圖畫(繪畫團體名) 木刻版畫1986

[3]圖2〈阿里郎〉李億培+我們的圖畫(繪畫團體名) 木刻版畫1986

-作品與民眾的情感連結

自民眾美術活動以來,以「掛畫」參與抗議活動已逐漸成為一項傳統,1987年6月10日民主起義發生前後,在每一場抗議活動中,最搶眼的背景就是這些群體創作的掛畫。

眾所周知,韓國的現代史受日本殖民與南北分裂的影響甚巨,糾葛的現代史在不同領域浮現出待解決的問題,以美術界為例,因為受日本殖民的關係,國人對於美術史的認識,以東洋畫和西洋畫為主。對韓國人而言,朝鮮時代(1392-1910)的美術在二戰脫離殖民後,是一片陌生的領域,民眾美術運動讓民眾與藝術家發現祖先豐富的資產。重新認識韓半島的藝術根源,成了藝術創作者最熱切的追尋。

此一影響掀起了80年代的水墨畫熱潮與鄉土熱。以韓國式的媒材繪製韓國人熟悉的事物,以韓國的色彩訴說本土文化的風采,「認識我們的美術傳統」,在美術青年的心中埋下種籽,日後在圖畫書創作中開花結果。


[1]林娥利《中國新興木刻運動對韓國“民眾美術運動”的影響。頁7
[2]圖片1引自https://www.hani.co.kr/arti/PRINT/845134.html
[3]圖片2引自http://maygwangju.kr/project/이억배/


raw-image


童里是間外語繪本專門書店,2016年始於網路書店,2018年成立實體書店。聚焦於繪本藝術與插畫創作交流,選書核心以藝術性、哲思性、文學性高和有觀點的繪本為主。繪本的每一頁都是畫作,而一本繪本就像是一場畫展,其中也蘊含許多觀點,美麗又近人,從書架上便能隨手捻來,日常中享受美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 / 江年依(藝術心理治療師) 在我的工作裡,時常聽見媽媽談到自己的教養與先生有多不同,有時候這個不同可以共存,有時候帶來的是競爭:「誰的教養才是對的?」。。。
「要看看你的周圍,注意每一件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快樂心,並用手抓住未來。」 這是一首屬於我們每個人的希望的贊歌,同時也是一首我們必須學會尊重的時代的贊歌:帶著好奇心去觀察和面對生活,我們需要適度的耐心,放慢腳步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是獻給恐懼者的擁抱,同時也是伸出的手,讓我們以更清醒的認識面對世界。
文/蘇維 SUWEI(平面設計、繪本及藝術書創作者) 「當我做一本書時,我會以『書是藝術品』的心態看待所有製作過程。這個時代,書籍往往是從產品的角度,而不是作品的角度來製作的,但我希望讓讀者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能親身感受到一本書的重量、厚度、印刷方式、紙質。」
《每當》是一本關於父愛和母愛的書,不僅僅是一個觀點的顛覆,還是向讀者發出一個不同立場的邀請。此書將我們帶入一個幻想的世界,它將每一種可能性置於現實和日常之外,並為想像力開闢道路,進入一個夢想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每一種形式都變得生動,每一個碎片都被組成一個完整而多彩的馬賽克,蘊含著力量。
Daniela Tieni,1982 年出生於羅馬,畢業於羅馬美術學院的舞台設計專業。她還擁有羅馬特雷大學的藝術治療碩士學位。目前,她是義大利和外國雜誌和出版商的自由插畫家。Daniela Tieni一直夢想著在劇院或電影院裡擔任服裝設計師。在學習之後,她對插畫和繪本產生了興趣,閱讀的書籍越多,她越
文 │ 粘忘凡 瑪琳在2018年成為母親,由於親身體會親子之間的情感和連結,這也成為了她創作更多和寶寶、家庭有關的繪本作品的靈感和動力,對幼幼書的創作有了新的靈感。瑪琳說兒子出生之後,有一天她在喝咖啡的時候,兒子伸手想抓她的咖啡杯,她想都沒想便脫口說出「小熊不能喝咖啡」,這個意外的情節,讓瑪琳彷彿再
文 / 江年依(藝術心理治療師) 在我的工作裡,時常聽見媽媽談到自己的教養與先生有多不同,有時候這個不同可以共存,有時候帶來的是競爭:「誰的教養才是對的?」。。。
「要看看你的周圍,注意每一件事物、保持好奇心和快樂心,並用手抓住未來。」 這是一首屬於我們每個人的希望的贊歌,同時也是一首我們必須學會尊重的時代的贊歌:帶著好奇心去觀察和面對生活,我們需要適度的耐心,放慢腳步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是獻給恐懼者的擁抱,同時也是伸出的手,讓我們以更清醒的認識面對世界。
文/蘇維 SUWEI(平面設計、繪本及藝術書創作者) 「當我做一本書時,我會以『書是藝術品』的心態看待所有製作過程。這個時代,書籍往往是從產品的角度,而不是作品的角度來製作的,但我希望讓讀者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就能親身感受到一本書的重量、厚度、印刷方式、紙質。」
《每當》是一本關於父愛和母愛的書,不僅僅是一個觀點的顛覆,還是向讀者發出一個不同立場的邀請。此書將我們帶入一個幻想的世界,它將每一種可能性置於現實和日常之外,並為想像力開闢道路,進入一個夢想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每一種形式都變得生動,每一個碎片都被組成一個完整而多彩的馬賽克,蘊含著力量。
Daniela Tieni,1982 年出生於羅馬,畢業於羅馬美術學院的舞台設計專業。她還擁有羅馬特雷大學的藝術治療碩士學位。目前,她是義大利和外國雜誌和出版商的自由插畫家。Daniela Tieni一直夢想著在劇院或電影院裡擔任服裝設計師。在學習之後,她對插畫和繪本產生了興趣,閱讀的書籍越多,她越
文 │ 粘忘凡 瑪琳在2018年成為母親,由於親身體會親子之間的情感和連結,這也成為了她創作更多和寶寶、家庭有關的繪本作品的靈感和動力,對幼幼書的創作有了新的靈感。瑪琳說兒子出生之後,有一天她在喝咖啡的時候,兒子伸手想抓她的咖啡杯,她想都沒想便脫口說出「小熊不能喝咖啡」,這個意外的情節,讓瑪琳彷彿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Thumbnail
為什麼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從「學運」開始? 為什麼總是學生先站出來?是因為年輕人特別容易被煽動嗎?
Thumbnail
由於人會離世、記憶會被遺忘,文字紀錄、圖畫等實體物件,就成了傳遞歷史的最佳載體,而黃琪惠這本由論文改編而成的《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則提供了讀者以圖畫為窗口,觀看這段歷史的新視角。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表現主義的涵義 表現主義是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則很少見。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 表現主義的簡史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李梅樹在二戰之前已得獎無數,二戰後擔任全省美展評審,評議委員。不只在繪畫創作上非常活躍,在美術活動的參與也展現了極高的熱誠。他的作品有數千件之多,涵蓋素描、油畫、水彩、水墨、草圖及各種美術文獻,美術出版界已出版好幾部他的畫冊以及研究著作,在藝術領域的聲望相當之高。
出於知識青年的普遍心理需要,每個人年輕時期都會想做一次左派,即便它只是一個神話的幻影,他們也會為此熱血沸騰戮力而為。進一步說,在尚未抓住這個神話之前,一種以文會友相互激盪思想的需求就會更強烈而迫切。接下來,就得尋找文藝沙龍空間,創辦同仁雜誌以發表作品來磨練自己的技藝了。   1908(明治41)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Thumbnail
不論你是傳統藍綠支持者,是柯粉或柯黑,應該都可以感受到,台灣的民主政治確實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未來這幾年,白色會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該怎麼瞭解白色力量的崛起?為何年輕人拒絕藍綠?厭惡建制不是台灣特產,或許是民主國家的普遍現象!我們可以從水島治郎的《民粹時代》一書的考察裡,進行深入的思考。
Thumbnail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的研究,紀錄了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台灣等地創作案例。作者目擊東亞當代藝術正朝向兩條背反的路線:商業主義與社會主義。
Thumbnail
為什麼歷史上很多事件都是從「學運」開始? 為什麼總是學生先站出來?是因為年輕人特別容易被煽動嗎?
Thumbnail
由於人會離世、記憶會被遺忘,文字紀錄、圖畫等實體物件,就成了傳遞歷史的最佳載體,而黃琪惠這本由論文改編而成的《戰爭中的美術:二戰下臺灣的時局畫》,則提供了讀者以圖畫為窗口,觀看這段歷史的新視角。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表現主義的涵義 表現主義是是指藝術中強調表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泄內心的苦悶,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則很少見。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 表現主義的簡史 表現主義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
Thumbnail
  《野性的思維》發表於1962年,為結構主義代表性著作,距今已61年,是時候回頭省思結構主義的影響、作用及可能性。本文欲藉由分析李維史陀的《野性的思維》及1967年德勒茲的〈如何辨識結構主義?〉,釐清李維史陀結構主義之意義與方法,最後與筆者從事的文化資產修復為例,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方法,如何
Thumbnail
李梅樹在二戰之前已得獎無數,二戰後擔任全省美展評審,評議委員。不只在繪畫創作上非常活躍,在美術活動的參與也展現了極高的熱誠。他的作品有數千件之多,涵蓋素描、油畫、水彩、水墨、草圖及各種美術文獻,美術出版界已出版好幾部他的畫冊以及研究著作,在藝術領域的聲望相當之高。
出於知識青年的普遍心理需要,每個人年輕時期都會想做一次左派,即便它只是一個神話的幻影,他們也會為此熱血沸騰戮力而為。進一步說,在尚未抓住這個神話之前,一種以文會友相互激盪思想的需求就會更強烈而迫切。接下來,就得尋找文藝沙龍空間,創辦同仁雜誌以發表作品來磨練自己的技藝了。   1908(明治41)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Thumbnail
不論你是傳統藍綠支持者,是柯粉或柯黑,應該都可以感受到,台灣的民主政治確實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未來這幾年,白色會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該怎麼瞭解白色力量的崛起?為何年輕人拒絕藍綠?厭惡建制不是台灣特產,或許是民主國家的普遍現象!我們可以從水島治郎的《民粹時代》一書的考察裡,進行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