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為什麼打敗大盤比想像中困難?

大家好,我是小畢,每年台股都會看到今年平均每位投資人獲利多少錢的新聞,例如台股2021年12月台股市值約56.3兆元,較2020年12月台股市值44.9兆元,增加了11.4兆元,這代表在2020年底買進台股所有股票,並持有到2021年底的話,報酬率就是11.4兆元除以44.9兆元等於25.4%,既然是所有股票的平均報酬率,這就代表一整年下來有些股票的報酬率大於25.4%,有些股票的報酬率小於25.4%,也就是說如果持有個股一整年,有人的績效贏過大盤,而有人的績效是落後大盤的。

要打敗大盤的投資人必須做到以下這幾點,首先你選擇的股票必須高於大盤的報酬率,另外還需要有買低賣高的能力,接著就是這個能力必須是長期的,畢竟投資是條長遠的道路,接下來會討論要打敗大盤並不容易。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投資可以分為主動投資和被動投資,主動投資就是主動選擇投資標的,另外必須選擇進出場時機,也就是買低賣高以達到超越大盤績效的目標,至於被動投資的目標則是期望達到和大盤相同績效,因此其標的是透過追蹤大盤的組成成分,做到盡量貼近大盤走勢,所以只要一開始決定標的組成內容後,基本上就不需要再調整投資標的,也不需要擇時進出場操作。

主動投資的代表就是市面上眾多的共同基金,由專業的基金經理人負責管理眾多投資者的資金,藉由基金經理人主動選擇投資標的,決定進出場時機來達到超越大盤的績效,聽起來把資金交給專業基金經理人是個可靠的決定,但是事實卻是事與願違,以美國為例,根據1970年到2016年共46年的紀錄,資料顯示在一開始355家股票基金中,有281家已經倒閉了,也就是說有80%的基金在這46年間已經消失,你可能想說還有20%的基金,但事實是剩下來的基金當中每年超過美股大盤指數,也就是S&P500的績效大於1%的只剩10家,而這10家其中8家每年報酬只勝過S&P500不到2%。

這時大部分的人可能會想,那我從這10家基金中選擇就萬無一失了吧,也就是從過去的績效選擇表現優良的基金,這就像班上名列前茅的同學在下次考試會有好表現一樣,但投資市場卻不是這麼一回事,在”約翰柏格投資常識”一書中,作者針對所有主動管理美國股票基金,比較了2006~2011年和2011~2016年,這兩個5年區間的報酬績效表現,資料顯示前5年績效前20%的基金,後5年績效還在前20%的比例只剩下13%,而前5年績效後20%的基金,後5年績效變成前20%的卻有17%,再來如果觀察更早期的2001~2016年和2006~2011年間,前5年績效前20%的基金,後5年績效還在前20%的比例只剩下15%,而前5年績效後20%的基金,後5年績效變成前20%的則有18%,這表示依照過去績效來挑選基金似乎不是一個明智之舉,也說明了共同基金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的績效。

最後壓垮共同基金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成本,購買基金時通常有經理費和保管費,也就是所謂的內扣費用,而內扣費用通常會從基金的淨值直接扣除,多數投資人認為將資金交由專業基金經理人管理,而被收取1~2%的經理費和管理費合情合理,但除了專業基金經理人無法創造長期打敗大盤的報酬之外,這1~2%的內扣費用還會對你的資金帶來巨大的影響,假設今天兩支基金報酬皆為7%,其中一支基金內扣費用為0,另一支基金內扣費用為2%,經過10年後,內扣費用為0的基金累積的資產是另一支基金的1.2倍,40年後更是另一支基金的2倍。

除此之外,金融研究公司曾經針對11個共同基金的晨星評等,費用,週轉率,資產規模等指標進行未來績效預測,最後發現費用才是預測未來績效的唯一可靠指標,其他研究機構也顯示相同的結論,因此成本是選擇投資標的的首要考量,之後我會分享我持有哪些低成本的投資標的,歡迎大家訂閱和分享我的專題。

(本部落格文章,未經作者同意,禁止轉載)

本篇內容同步發表在我的youtube頻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