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在位20年間國家不斷遭遇颱風、地震、瘟疫等自然災害,帝國邊境不安寧,發生部落侵襲與反抗,內部也有總督叛亂,儘管如此,其以靜制動,堅如磐石,表現出斯多葛哲學家的冷靜與鎮定精神,克服磨難,英國史學家吉本稱為「人類過著最為幸福繁榮的生活」的時期。
從前覺得《沉思錄》艱澀難懂,不敢接觸,逛圖書館才發現原來它並不厚。我是如果純看原文,就會無聊到想睡覺的類型,所以借閱北大名教授何懷宏品讀的版本,整本書鋪排清晰,他運用較能理解的文字,在原文後加入自己的解讀。
《沉思錄》是一本思考之書,從社會、個人、精神面向討論,不過有些地方因奧里略作為皇帝,以特定的時空背景書寫,或者可能思想境界未到吧,較無打到內心。在此紀錄自己喜歡的句子。
1.對於那些以言詞冒犯我,或者對我做了錯事的人,一旦他們表現出何解的意圖,就樂意與他們和解。(品讀:這樣不僅表現出因意識到自己也可能冒犯何錯待別人而產生出對對方的理解和寬恕,也可以節省自己的精力以用於重要或更具建設性的事情上)
2.若非必要,我不應時常在言談或信件中對人表示說我沒有閒暇,我們並不是總能以緊迫的藉口來推卸對與自己一起生活的那些人的義務。
3.不要去注意別人心裡在想甚麼,一個人就很少會被看成是不幸福的,而那些不注意他們自己內心的活動的人卻必然是不幸的。(品讀:幸福依己而不依人)(幸福與否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究竟如何理解幸福,如果把有德的生活本身就理解為幸福,那麼人人都可以達到幸福)
4.你碰到的外部事物使你分心嗎?給出時間來學習新的和好的東西而停止兜圈子吧。
5.靈魂摧殘:(1) 為發生的事情煩惱以致脫離本性 (2)被人排斥或懷著惡意攻擊 (3)被快樂或痛苦壓倒 (4)扮演角色,言行不真誠 (5)行動漫無目標
6.品讀:心靈之道,一是要不受物役,不抱怨社會分配給你的東西不公平,一是要不為名累,不僅身體,名聲也是過眼雲煙第三是不為別人的惡所左右,不用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如果還不能安靜下來就不妨想想個人是多麼的渺小,萬事萬物都是瞬息即逝,而讓我們煩惱不安的觀念其實都是依些可以改變的意見。(總是想到自己的渺小,想到你不過是滄海一粟、永恆一瞬,就不會自我膨脹了,就不會老是以自我為中心了)
7.丟開你的意見,那麼你就丟開這種抱怨:「我受到了傷害。」而丟開「我受到了傷害」的抱怨,這傷害也就消失了。(品讀:身體產生苦樂的感覺是自然的,所以不是要抵制這些感覺,而只是不讓靈魂給他加上好壞的標籤)
8.把一切發生的事情都看做是正當地發生的事情,如果仔細觀察,你將發現它就是這樣。
9.不要對事物抱一種那錯待你的人所抱有的意見,或者抱一種他希望你有的意見,而是要按其本來面目看待事物。(品讀:不要為錯誤的意見左右,也不要為事物的外表所左右,而始終堅持實事求是)
10.在各方面都美的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美的,其美是歸於自身的,而不把讚揚作為他的一部份。因此被讚揚就不使一個事物變好或變壞。
11.哲學家說,如果你願意寧靜,那就請從事很少的事情。但這樣說更好:做必要的事情,以及本性合群的動物的理性所要求的一切事情,並且像所要求那樣做。(品讀:思必循理,行必思義)
12.試著如何使善良的人的生活適應於你,即這樣的人的生活:他滿足於他從整體中得到的一份,滿足於他自己的公正行為和仁愛品質。
13.品讀:「永垂不朽」只是一種希望和祝願而不是一個事實。標新立異者吸引人的注意往往仍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在奧理略看來,我們需要真正努力的一件事:正直的思想,友善的行動,並始終坦然地接受一切。
14.不斷地觀察所在變化中被取代的事物,使你習慣於考慮到,宇宙的本性喜歡改變那存在的事物並創造新的類似事物。
15.早晨當你不情願地起床時,讓這一思想出現──我正起來去做一個人的工作。如果我是要去做我因此而存在,因此而被帶入這一世界的工作,那麼我有甚麼不滿意呢?
16.這是多麼容易啊:抵制和清除一切令人苦惱或不是當的印象,迅速進入完全的寧靜。(品讀:人靜就是一種淨化心靈:抵制尚未進來的、清除已經進來的一切不恰當的印象)
17.展示那些完全在你力量範圍內的品質吧:真誠,嚴肅,忍受勞作,厭惡快樂,滿足於你的份額和很少的事物,仁慈,坦白,不愛多餘之物,免除輕率的慷慨。
18.一個人在他做了一件好事之後,不應要求別人來看,而是繼續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個季節繼續結果一樣。(品讀:這個人自然而然地做出有益於他人的德行,他不在德行中尋求任何其他的目的,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不知道他所做的,從而也就決不會去炫耀,他不會要求別人感謝或報答,只是繼續做好事)
19.如果你根據正確的原則沒有做成一切事時,不要厭惡,不要沮喪,也不要不滿,而是在你失敗時又再回去從頭做起,只要你所做的叫大部分事情符合於人的本性,就滿足了。
20.品讀:斯多葛學派認為美德是世界的內在特點,他和人的牢固關係,正如自然規律和人的關係一樣。所以,人的目標就是要按照自然去生活,以期與世界的設計相一致。斯多葛學派鼓勵人們餐與人類事業,相信一切哲學探究的目的都在於給人提供一種以心靈的平靜和堅信道德價值為特點的行為方式。
21.如果你能走正確的道路,正確地思考和行動,你就能在一種幸福的平靜流動中度過一生,這兩件事對於神的靈魂和人的靈魂,對於理性存在的靈魂都是共同的,不要受別的事情打擾。好好地堅持正義的氣質並時行正義,這樣你就能消除你的慾望。
22.品讀:如何認識本性?需要不受事物現象的遮掩,而要努力達到事物本身的底蘊:既不受個人主觀印象的束縛,也不受多數意見的干擾,而是努力洞察事物的本質,用自身的理性去認識宇宙的理性,從而做到與社會保持和諧,與神靈保持一致。
23.親自報復的最好方式就是不要變成一個像作惡者一樣的人。(品讀:作惡者不僅傷害你的利益,也可能傷害你的品格,把你變成和他一樣的人。聚精才能會神,入神方可心寧。與其改變世界,不如改變自己)
24.這是一個羞愧:當你的身體還沒有衰退時,你的靈魂就先在生活中衰退。
25.品讀:如果把人世間看成一個體育的競技場,你就不會把冒犯你的人看做一個敵人。你雖然還要防止受傷,甚至還要按照遊戲規則盡量爭取贏,乃至合理犯規,但卻不會仇恨他,不會像在戰場上一樣試圖消滅他。
26.對一件事不發表任何意見,使我們的靈魂不受擾亂,這是在我們力量範圍之內的事情,因為事物本身並沒有自然的力量形成我們的判斷。
27.品讀:討好別人常常是為了從別人那裏得到好處。但掌握好處的人,其實很快就要消失,你也要消失,而你如果討好別人,你就還失掉你的人格。
28.當一個人對你做甚麼錯事時,馬上考慮他是抱一種甚麼善惡觀做這些錯事。因為當你明白他的善惡觀,你將憐憫他,即不奇怪也不生氣。因為或者你自己會想與他做的相同的事是善的,或者認為另一件同樣性質的事是善的,那麼寬恕他就是你的義務。但如果你不認為這樣的事情是善的或惡的,你將更願意好好地對待那在錯誤中的人。
29.不要讓將來的事困擾你,因為如果那是必然要發生的話,你將帶著你現在對待當前事物的同樣理性走像他們。
30.不要老想著你沒有的和以有的東西,而要想著你認為最好的東西,然後思考如果你還為擁有他們,要多麼熱切地追求他們。
31.驅散幻想。不要受他們的牽引。把自己限制在當前。好好地理解對你或是對別人發生的事情。
32.因事物而使我們自己煩惱事不對的,因為他們與你漠不相關。
33.在任何場合時,這些都是在你的力量範圍之內的:虔誠地默認你現在的條件,公正地對待你周圍的人,努力地完善你現在的思想技藝,未經好好考察不讓人和東西潛入思想之中。
34.道德品格的完善在於,把每一天都作為最後一天度過,既不對刺激做出猛烈的反應,也不麻木不仁或者表現虛偽。
35.品讀:需要制怒的一個原因還在於,發怒將無濟於事,甚至使事情更糟糕,你對必然如此的事情發怒能起甚麼作用呢?
36.品讀:球有升有落、氣泡有生有滅,這都是自然的。人有浮有沉、有開頭有結尾,這些也是自然的。
37.品讀:斯多葛學派哲人一個鮮明的性格特點是專注,無比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干預他人的事情。
38.今天我擺脫了所有苦惱,或寧可說我逐開所有苦惱,因為這不是發生在外部,而是發生在內部,在我的意見中。
39.當甚麼人的可恥行為觸犯你時,直接問自己,這世界上沒有無恥的人存在是可能的嗎?這是不可能的。那麼,別要求不可能的事吧。
40.「理智」:對一切個別的事物的一種明辨和擺脫無知,「鎮定」:自願接受共同本性分派給你的事物,「豁達」:有理智的部分超越肉體的使人愉悅或痛苦的感覺,超越所有那些被稱之為名聲、死亡之類的可憐事物。(品讀:豁達之士不關心中就要消失的身體,甚至也不關心立德以求不朽的名聲,而只注意在他現在做的事情中保持行為中立)
41.全然不要再談論一個高尚的人應當具有的品質,而是要成為這樣的人。
42.考慮人們在吃飯、睡覺、生產、娛樂等的時候是甚麼樣的人,然後考慮他們在不敬或傲慢、或者據其高位發怒和斥責時是甚麼樣的人。而在不久之前他們是多少人的奴隸,是為甚麼事情受人奴役,考慮過一會兒他們又將進入甚麼狀態。(品讀:人們有時候是動物性的人,有時甚至比後者還低。他們常常不僅做人的奴隸,也做物的奴隸,最後卻都無非一死)
43.人們互相蔑視,又互相奉承,人們各自希望自己高於別人,又各自匍匐在別人面前。
44.品讀:理性的四種偏離:(1)不必要的思想 (2)反社會傾向 (3)不真誠、虛偽 (4)屈服於物欲的快樂
45.品讀:如何看待和應對別人冒犯的原則
(1)前提原則:人共存社會,相互合作,在精神等級上,低等的對方為高等是物存在
(2)冒犯來源:對方是甚麼樣的人?可能注重食色、遭遇壓力、盲目驕傲
(3)他們冒犯我並不以為自己是在做不正當的事,他們只是出於無知和不自覺才這樣做,而他們這樣做可能因遭致別人惡評而痛苦
(4)反省自己:我之前可能也做過錯事,以後也可能做錯
(5)跳脫雙方觀點:我不一定是對的,對方也不一定是錯的。正誤判斷須整體或長遠觀點才能做出。
(6)人生短暫:雙方很快就要死去,為甚麼要看種這種對立,何不不一笑泯恩仇
(7)冒犯行為本身其實不打擾我,碰觸不到我,至少不會給我帶來任何恥辱,因為這是他的惡行,不是我的惡行。
(8)冒犯者可能傷及我的身體,但傷不到我的心靈,真正折磨人的往往是我們自己心裡的意見
(9)以惡抗惡,不可能使對方真正改邪歸正,只有以善抗惡,才可能使對方改惡從善
(10)人性中有惡有善,參差不齊,任何社會都避免不了惡人存在,期望一個所有人都成為天使的社會是不可能的。
46.品讀:人應當為向死而生準備好的三條原則
(1)絕不行不義,而接受對自己發生的任何事情
(2)考慮每一存在的存續時間與分解構成
(3)提升自己而俯視人類
這本書點出「良善」品德和「理性」思維,才能讓我們「直立」成長。良善讓我們不走歪路,不惡意揣度他人,理性讓我們客觀看待事物本質,反求諸己,追求平靜自在,達到精神愉悅。
《轉念的力量》說,事情本身是中立的,是念頭、看法、意見影響我們看待它的角度。在《沉思錄》同樣也說,丟開意見,就能丟開抱怨。如果我們盡量拋開自己成見,就能活得更清淨。
此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分享給家人或朋友自己喜歡的事物,對方卻反應平淡,只回「喔喔~」、「還不錯啊」,了了幾句,意興闌珊,頓時覺得自己很愚蠢,尷尬,甚至懷疑自己的眼光──是否這東西並不是真的這麼好?
直到我看到:「在各方面都美的一切事物本身就是美的,其美是歸於自身的,而不把讚揚作為他的一部份。因此被讚揚就不使一個事物變好或變壞。」打破我的迷思,我想,我喜歡的東西,就是我喜歡的,不應他人的評價而有所更改,每個人有自己的喜好。
編劇書上告訴你,就算是壞人,也有溫柔人性的一面,就算是好人,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這被稱為「立體人物」。然而,現實中你發現了一個人的多重面向,就會產生「喜歡不起來,又討厭不起來」這種七上八下的感覺。
最近打工被店長責罵,他平常表現出好好先生的模樣,會請你吃東西,聊天,但是忙碌時,就亂發脾氣。被罵後,我很難過,傳訊息給同事說:「我不懂,為甚麼有人可以這樣(想發脾氣就發脾氣)」
但看完這本書,我了解,這世上有善有惡,人有脾氣好與心情差,就像春夏秋冬一樣自然。重要的是「對方的惡不能影響我」,我們應保持自己良善本質,以自己想要的姿態,活在這個世上。
閱讀時長:5天/3h40m
寫作時長:2天/2h5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