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退:現生或往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不退轉:現生或往生(象山慶’23.8.14)

    眾所皆知,念佛是為了「往生極樂」,這件事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承諾,也是釋尊與諸佛所開示、證實的,「稱名必生」就如世間的因果定律,又有出世的真實利益,單純直接,「念」就是了,何須多談 !

           然而,「事」簡易而「心」複雜,念佛成了一種「法門」,乃致立了「宗派」,就須施設種種專業的理論,以安撫「信眾」的信仰,並回應「外界」的質疑,尤其某些不同於流俗又不共於他宗的「判教」特點,如「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二語,是「本願」念佛「他力」往生之關要,是真實或方便?易於接受或難於取信?

    「必生、不退」的業報,是平生(現生)或命終(往生)才成就?經論中有許多段落常被引用,而各家論師的理解有不同,如:

   1.往生不退:

    《無量壽經》「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阿彌陀經》「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如來會》「彼國眾生,若當生者,皆悉究竟無上菩提。」    《往生論註》「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緣佛願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輪轉之事。」「緣佛願力故,住正定聚;住正定聚故,必至滅度。」《觀經疏》「一心信樂,求願往生,上盡一形,下收十念,乘佛願力,莫不皆往。」《法事讚》「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2.現生不退:

《無量壽經》「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觀無量壽經》「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阿彌陀經》「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易行品》「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觀經疏》「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捨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彌陀要解》「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印光大師文鈔》「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

3.身不退:

《易行品》「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

4.心不退:

《往生禮讚》「真形光明遍法界,蒙光觸者心不退。」

    從文字表面分四類,看似有異;就法義內涵之融通,其實一貫;因此可說,從「但稱佛名,至心迴向」那一刻,還活在人間的殘軀,就有了往生報土的身份,且「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永不退墮!這是「因中說果」「以果說因」。因為下輩子必生極樂,豈不等同於現生不退。也就是說,於此土已植不退之因(業),生彼即證不退之果(報)。故「彼土」不退,乃以「此土」正定(聚)為前提。如龍樹菩薩《易行品》:「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乃此土、凡夫、因位之不退;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繫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為彼土、聖者、證果之不退;因必致果,果必由因,二者不違。又可說以「平生業成」為因,「現生不退」為果,信受稱名之當下,由「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故,往生之業即已成就而不壞,念念相續,聲聲決定,《往生論》:「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更深入的說,念佛往生之業,若是由我輩凡夫於今生的自覺而發起、而修行,那就不可能於此世「業成、不退」,乃至永無離娑婆、生淨土之期。然而,《無量壽經》為我們證明,十方眾生「往生成佛」之因果,阿彌陀佛在十劫之前,就超前布署、一體成就於其「功德具足、光明遍照」的名號之中;多劫以來,我們雖於此不知亦不求,但阿彌陀佛大悲本願所流出的種種方便,任運自然的薰習我們的心識,調熟我們的根機,終於來到今生,順水乘舟的成就了「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因緣往生極樂之事,平生就已決定;內心於此,不疑不慮,對於「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的接引,也淡然處之了。明.妙葉(13?-14?)寶王三昧念佛直指》:「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得往生,何待色身報滿,然後得生」?清.《徹悟禪師(1741~1810)遺集卷上

 今以此念,念於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淨土。正當念時,西方依正,在 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內;如兩鏡交光,相含互照,此橫遍十方之相也。若約豎窮三際,則念佛時,即見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信、願、稱名」都是阿彌陀佛「他力」所成就,是故,往生業成、得不退轉,也是阿彌陀佛「他力」之加持,於活著念佛的平時/現生就注定了。命終而生彼,只是換一種形式兌現而已,因果的內容與實質,始終一味。

 

raw-image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慈憫之愛、悲濟之情(象山慶’23.8.9)     一般人談「愛」,有兩個層次,世間(人文)的、出世(宗教)的,相對而言,前者較私己(親疏)、摻雜而無常;後者較利人(平等)、純淨而常恆。                然而,當今的宗教之愛,大致可分兩種:佛教的「慈愛」、神教的「博愛」,這其中有廣
自力與他力-1.(象山慶’23.8.5) 自力他力,有「世間」與「世出」二種詮釋: 1.世間(業報)二力:如「出門搭車」靠他力,這是人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成全……,是「互相」、是「共業」,彼此的心思與事相,皆相對的有自、有他,且互為自他。此中的自力與他力,各有「善或惡」、「成全或傷害」,不全然
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象山慶’23.7.20)  《無量壽經》云: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 案,此「十六正士」乃即佛教著名的在家菩薩[1],其修行證量已超越世間一切有為有漏之法,恆常安住於「實際無為
假設or誓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象山慶’23.7.16) 一般人常以「假若(因)⋯⋯那就(果)⋯⋯」的句構,在心理上逃避某種已成的事實(困境),而轉向他所嚮往的「反現實」世界,無拘束的思考各種「可能」性,試著重建不一樣的因果(理想)。這被認為是一種自我安慰與麻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有人以反芻
眾生彌陀,共命相依(象山慶’23.7.4)     有一種鳥,叫「共命」Jivajivaka,產於北印度,鳴聲優美,飛翔輕盈,一個鳥身、兩個人頭,彼此生死相依。以七寶莊飾其身體與翅膀。一念能飛千由旬,又善解、能說人間一切語言。密教將他列為「六舁座」之一(力士、獅子、大象、寶馬、孔雀、共命鳥)[1]
善導大師<勸化偈>演析-2(象山慶23.6.26) 亦如〈歸去來讚〉每有類似的應和之作[1];此〈勸化偈〉除了被單獨引述及解說之外,也有藉其詞而「析、演」之兩篇續作,如明.楚石梵琦(1296-1370)《西齋淨土詩》<析善導和尚念佛偈/八首>(簡稱: <梵琦-析>)、清‧為霖道霈(1615~1702
慈憫之愛、悲濟之情(象山慶’23.8.9)     一般人談「愛」,有兩個層次,世間(人文)的、出世(宗教)的,相對而言,前者較私己(親疏)、摻雜而無常;後者較利人(平等)、純淨而常恆。                然而,當今的宗教之愛,大致可分兩種:佛教的「慈愛」、神教的「博愛」,這其中有廣
自力與他力-1.(象山慶’23.8.5) 自力他力,有「世間」與「世出」二種詮釋: 1.世間(業報)二力:如「出門搭車」靠他力,這是人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成全……,是「互相」、是「共業」,彼此的心思與事相,皆相對的有自、有他,且互為自他。此中的自力與他力,各有「善或惡」、「成全或傷害」,不全然
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象山慶’23.7.20)  《無量壽經》云: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 案,此「十六正士」乃即佛教著名的在家菩薩[1],其修行證量已超越世間一切有為有漏之法,恆常安住於「實際無為
假設or誓願:「若不爾者,不取正覺」(象山慶’23.7.16) 一般人常以「假若(因)⋯⋯那就(果)⋯⋯」的句構,在心理上逃避某種已成的事實(困境),而轉向他所嚮往的「反現實」世界,無拘束的思考各種「可能」性,試著重建不一樣的因果(理想)。這被認為是一種自我安慰與麻痺,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有人以反芻
眾生彌陀,共命相依(象山慶’23.7.4)     有一種鳥,叫「共命」Jivajivaka,產於北印度,鳴聲優美,飛翔輕盈,一個鳥身、兩個人頭,彼此生死相依。以七寶莊飾其身體與翅膀。一念能飛千由旬,又善解、能說人間一切語言。密教將他列為「六舁座」之一(力士、獅子、大象、寶馬、孔雀、共命鳥)[1]
善導大師<勸化偈>演析-2(象山慶23.6.26) 亦如〈歸去來讚〉每有類似的應和之作[1];此〈勸化偈〉除了被單獨引述及解說之外,也有藉其詞而「析、演」之兩篇續作,如明.楚石梵琦(1296-1370)《西齋淨土詩》<析善導和尚念佛偈/八首>(簡稱: <梵琦-析>)、清‧為霖道霈(1615~1702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末法多障眾生,依此淨土法門,即可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徑登不退,這是方便至極的力用。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文章摘要】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常念南無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如來心咒 持誦及憶念 阿彌陀佛之功德利益 觀音山 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轉經輪牆」建設計畫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末法多障眾生,依此淨土法門,即可出離生死,往生極樂世界,徑登不退,這是方便至極的力用。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文章摘要】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常念南無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如來心咒 持誦及憶念 阿彌陀佛之功德利益 觀音山 金剛乘六大本尊心咒──「轉經輪牆」建設計畫 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如來 阿彌陀佛所散發的佛光遍照十方剎土,其光明的亮度絲毫未減,也沒有任何的光能比佛光更明亮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