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象山慶’23.7.20) 

《無量壽經》云: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

案,此「十六正士」乃即佛教著名的在家菩薩[1],其修行證量已超越世間一切有為有漏之法,恆常安住於「實際無為」的出世(解脫)之道, 成就了殊勝的神通,於依正二報之萬事萬物,能隨意變化,自在無礙;以此對一切眾生,起「利他」的化益方便。又「不請」的對象有兩種:「宿無道根,仰感菩薩」、「無現樂欲,不知求聖」[2],對此二種人,就須主動積極的「強為作友」,替他們挑起「消業除苦」的重擔。這是菩薩行者悲心自覺的承擔,以眾生的「離苦得樂」為其「上求下化」的天職。又,為了能真實利他,須先修行利己,「受持如來甚深法藏」,也就是信受如來大乘甚深經典,為人解說, 守護眾生本具的佛性 (佛種性)[3],不令其斷絕。 

(一)不請之友

    也就是說,大菩薩們效法諸佛的憐愍一切眾生,在眾生仍「不知.不求」之前,就主動成為「善友」(善知識);以同體大悲,而挑起眾生的業力重擔。更以慈悲憐愍之心,為眾生演說佛法,令彼於世出世間的真理,有透徹的信解,以此堵塞三惡道之門、開啟人天善趣之路。更進以出離三界,乃至究竟成佛之妙法,普施一切愚迷眾生。

    這樣真實純淨的心行,願將一切善根功德迴施於眾生,度彼到達涅槃岸。如《維摩詰經. 佛國品》云:「眾人不請,友(祐)而安之。」僧肇《注》云:

(鳩摩羅)什曰:「物以利交,故請而後動;聖以慈應,故不祈而往,往必與親,親必為護。」……(僧)肇曰:「真友不待請,譬慈母之赴嬰兒也。」

淨影慧遠《義記》云:

不待物請,強為非友,化令住正……;解有兩義:所化眾生,無機感聖,名為「不請」;菩薩強化,為作因緣,「友安」之。所化眾生,雖有道機,無其樂欲,不知求聖,名為「不請」;菩薩隨機,而為強化,「友安」之。

吉藏《義疏》云:

但「不請」二:一者、未有善法,誘引令生;二者、過去雖有道機,現在無有欲樂,而方便起發,始則安之以善根,終則寧之以佛道。

  羅什大師區分了「物(一般人)」與「聖(佛菩薩)」的人際關係:前者是利害之交,有所請求才(被動)回應,且未必有利於人;後者出於慈悲之心,見人有難(苦),雖不來求,也視若親人而主動前往救護。

  僧肇大師喻如「慈母」之感知嬰兒的一切需要,而隨即全力以赴的滿足之;因為此事隨時在心,不待嬰兒的哭鬧(告知、請求)也。

  慧遠大師則釋為「非請而有力的介入,化導眾生安住於正法」,並分兩層說明,1.彼無(夙世)機緣以感通佛菩薩,我積極為彼創造「強緣」;2.彼雖有夙緣而無嚮往,故不能祈求佛菩薩,我則隨順其根機而激發其欲求。

  吉藏大師又進而補充云: 1.彼雖無善法欲,我善誘、引導彼生起此心; 2.宿世雖有善根機緣,今生卻無嚮往,我巧設方便以發起其心,令彼先於善根得安養(滋長),進而於佛法得安定(不退)。

  以上四位大師的注疏,深細的說明了大菩薩學佛大悲,主動而平等的啟發眾生的善根、創造眾生的機緣,讓我們都能順其自然而安之若命的感應、領受佛菩薩的利濟與度脫[4]。佛菩薩就這樣若無其事的「負眾生重擔」「代眾生諸苦」「與眾生淨樂」「度眾生成佛」,如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杜三趣、開善門」,「惠以真實之利」,具現了《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為了「救度」眾生而示現種種身(朋友.僕人.施主.孝子.自身)的悲心;諸大菩薩亦皆效學阿彌陀佛的願行(亦即「皆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而自致成佛。煩惱凡夫,不知什麼可擁有、希求,但阿彌陀佛主動地做我們的朋友,將成佛的功德,積極、平等、無條件惠賜我們;又如僕人,挑起眾生的業力重擔;進而視眾生如父母的孝順,乃至視眾生如己。因此可說,阿彌陀佛是「不請之友」,淨土法門是「不請之法」,是他因我果、佛作我受的救度法門。 

(二)代為荷負

「荷負群生,為之重擔」,有兩種讀法:1.荷負「群生所為(造惡業)之」重擔;2.「為群生荷負」其(修行之)重擔。大菩薩們學佛之大悲心,而為眾生荷負了什麼重擔?或云,以「四弘誓」荷負群生之(世間)惡業苦報及(世出)修行證果,如《八大人覺經》云:

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 令諸眾生,畢竟大樂。[5]

《六十華嚴.十迴向品》: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

 一切眾生,造作無量諸不善業;因是業故,受無量苦,不見如來,不聞正法,不識淨僧;此諸眾生,具有無量大惡罪業,應受無量無邊楚毒。我當於彼三惡道中,悉代受苦,令得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

《維摩詰經》<觀眾生品>: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

又〈菩薩行品〉:

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

如是離苦(輪迴)得樂(解脫)的擔子,是眾生無力承當的[6],諸佛菩薩就主動代為肩挑背負,而舉重若輕的成全眾生。《勝鬘經》以「大地之承載萬物」為喻云:

又如大地[7],持四重擔,何等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愍眾生,為世法母。

以大地的平等受持「海,山,草木,眾生」四重擔,喻菩薩的分別荷負「人天,聲聞,緣覺,大乘」四乘正法,能觀察、預知(不同根器之)眾生所需,而主動、善巧的去扶助、教化之,令彼各得其所而受益。較之於世間之「禮聞來學,不聞往教」(《禮記.曲禮》),被動等待眾生來請(求教),以維護「師教」之尊嚴(重道而尊師),雖重點不同,但佛菩薩的「不忍眾生苦,不惜入泥水」,才是真正的大悲心。佛菩薩之「代受」眾生苦,如《華嚴經.十迴向品》

菩薩摩訶薩見諸眾生,造作惡業,受諸重苦;以是障故,不見佛,不聞法,不識僧。便作是念:「我當於彼諸惡道中,代諸眾生,受種種苦,令其解脫。」菩薩如是受苦毒時,轉更精勤,不捨、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何以故?如其所願,決欲荷負一切眾生,令解脫故。…….「我當於彼地獄、畜生、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為質,救贖一切惡道眾生,令得解脫。」……除滅一切諸心毒,思惟修習最上智,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唐.澄觀《疏》云:

五、由菩薩初修正願,為生受苦,至究竟位,願成自在,常在惡趣,救代眾生,如地藏菩薩及現莊嚴王等,乃至饑世,身為大魚,皆其類也;或以光明照觸,或神力冥加,其事非一。六、由菩薩此願契同真如,彼眾生苦,即同如性,以同如之願,還潛至即真之苦。

或先以光明、神力攝受眾生,減輕其業力之苦(障),再為彼說法,令依教奉行而消業增慧。或以大願成就而神通自在,身入地獄以救護之。或因十方諸佛,始自發心終於成佛,無不以般若智而證知「生佛一體」,故眾生之苦即是諸佛之苦,所以發大悲心、修無量行,成就一切平等利他之功德與淨土,迴施於十方眾生,皆令離苦得樂,進修涅槃。菩薩之願與眾生之苦,同契于真如,故融通無礙。

澄觀大師將救護眾生(廣大心)而離眾生相(不顛倒心)的「迴向」分為「隨相、離相」兩種,後者又分「利樂」、「受惱」、「代苦」、「迴拔」四種救護[8]。眾生於「生老病死」諸苦,隨業流轉,不知有「出離」之道。菩薩以此起大悲心、饒益心,願代眾生苦,廣度眾生到涅槃岸,令得解脫。佛教之五乘法,都從佛菩薩的慈悲教化而生,如《勝鬘經》云:

如是攝受正法,出生大乘無量界藏,一切菩薩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安隱快樂,一切世間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於中出。 

(三)生佛一體

    然而,這種「不請之友」最極致的描述,乃是法藏比丘於因地所發四十八願,及長劫所修之六度萬行,如《無量壽經》云「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其弘誓大願所攝之「佛身」與「淨土」,最終是為了攝取十方「眾生」,永離六道輪迴,往生淨土成佛。如此大悲大行,為了眾生而預先設想、超前建設,讓眾生不須任何憂心勞身,但能「信受、願生、稱名」,即可現成的享受一切無上功德;這才真的是「不請」而來、而施,而代荷其擔、代受其苦,乃至「以身為質」,入三惡道以救贖一切苦難,令十方眾生平等無條件的消其罪業,往生極樂,而究竟的解脫成佛。

這種「不請而代」的佛法,學術界稱之為「他力救度」,淨土宗則自稱為「本願念佛」,其名與義皆可相通;就「他力」可有兩喻:

1. 猴抱:神人協作,自他二力;

2. 貓叼:唯聖單行,全憑他力;

前者或可歸為「要門」,後者才是「弘願」[9]。我輩凡夫生在末法之娑婆,既是煩惱深而罪業重,又無力自修自救而將墮於三途,阿彌陀佛為何還要救度我們?

1.從我這邊,是自覺「愚惡」無可救藥;從佛那邊,則明見眾生皆有佛性,皆是可造之材,皆有(平等)成佛之性,但為無明所覆而迷物執我,是可憫者。

2.若能信受彌陀救度而專稱佛名,即可往生極樂,而超劫成佛;隨即迴入十方世界,廣度一切眾生。此乃利多之舉也。《無量壽莊嚴經》: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 滿,亦以大慈悲,利益諸群品。

我們的「佛性」長劫以來被貪瞋癡所覆蓋,而顯現為自私自利、習氣身重。雖然人類史上總有哲學家(智者)或宗教家(神職)從根源上主張人性本善、或本惡,或善惡混、或不善不惡----這都是在第六意識的三性(善惡無記)上計較,而未觸及第七末那與第八阿賴耶。然而,凡夫的本質,既有明顯的異生性,也有潛存的佛性,前者是有漏污染的煩惱,令人起惑造業,輪迴生死,永難出離;而後者是如來藏無漏清淨的功能,令人修行成佛,轉世成智,畢竟解脫;阿彌陀佛所開示的「本願救度」法門,就是要眾生要在三毒五惡、惑業煩惱中,感應彌陀的呼喚,而發起一線宿世善根,信受彌陀救度而迴心稱名念佛,願生彌陀淨土。這才是人性轉凡成聖的終極希望。尤其在眾生無知(聞)而未求之先,即彎腰伸手而哀泯、安慰、攝受之,乃至於不待其首肯,急撮而行也。如善導大師《觀經疏》:「欲得捨此娑婆生死之身,……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為說之。」而所謂「佛光普照,唯攝念佛」之「親.近.增上」三緣,即是對眾生以示現其「不請」自來而「荷負」其重擔的極致:

一明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也。

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

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繫,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

念佛人與阿彌陀佛的緣分最親.最近.最增上,乃至生佛一體、能所不分,佛之功德即是眾生的受用,眾生的業報即是佛之重擔,既然如此,又何有「請」與「不請」,「代(荷負)」或「不代」的說詞?



[1] 維基百科--菩薩之異稱。又《甄解》云:「此等大士,外現凡形,內深達正道故,居家名為正士。」又《會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師利嚴淨經》言:『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則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薩。……此等大士,雖葆光和塵,久出於邪道,深達於正法,故云正士也。」

[2]淨影慧遠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3] 《華嚴經十住品》:「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界、虛空等,一切菩薩從三世諸佛種性中生」。菩薩是「如來真實佛子」 

[4] 《大法炬陀羅尼經》云:「譬如長者家內豐饒,多諸珍寶。……以愛念故,財富樂具悉給與(唯有一子)之,無有疲倦。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樂具盡皆與之,乃至令入無餘涅槃。」

[5]清.續法大師《疏》:「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以身為質,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務令得樂。」太虛大師《講記》:「眾生柔弱,不能受此身心大苦,自願代其受苦,令諸眾生反得其樂。」

[6]這個擔子有多重?《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

[7] 《華嚴經.入法界品39-18》:汝承事一切善知識,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任,無疲倦故。

[8] 釋天悅<《華嚴經》迴向行法之研究>

[9]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28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4
弘願稱名-頓教菩薩藏(象山慶25.4.18)     善導師《般舟讚》: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通為漸教;淨土弘願稱名一行,別為頓教。 釋迦如來真報土,清淨莊嚴無勝是,為度娑婆分化入,八相成佛度眾生。或說人天二乘法,或說菩薩涅槃因;或漸或頓明空有,人法二障遣雙除;根性利者皆蒙益,鈍根無智難開悟;瓔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20
平日發願,臨終如意(象山慶25.4.12)  《往生禮讚》於「禮懺已,歸敬三寶」之後,說「日沒無常偈」[1]已,心口發願云: 願弟子等,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錯亂,心不失念;身心無諸苦痛,身心快樂,如入禪定;聖眾現前,乘佛本願,上品往生阿彌陀佛國。到彼國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攝苦眾生。虛空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2025/04/14
念佛乃是菩薩行(象山慶25.4.12)         有人說,「菩薩」的含義是傾其心智、意志於「追求」覺悟的修行者。其核心在「發心」、「立志」,是「求覺」的動態歷程,而非「已證」的靜態結果(覺悟的眾生)。bodhi-sattva 與bodhi-citta(菩提心)本質上一脈相承,指向大乘佛教的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第二地的菩薩,常念八法: 一、戒清淨;二、知恩報恩;三、住忍辱;四、受歡喜;五、不捨一切眾生;六、入大悲心;七:信師恭敬諮受;八、勤求諸波羅蜜。 以下分別解釋。 一、戒清淨:不能有成為聲聞、辟支佛的心,並且不破戒。 我們在這世間,最基本的是持好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
Thumbnail
第二地的菩薩,常念八法: 一、戒清淨;二、知恩報恩;三、住忍辱;四、受歡喜;五、不捨一切眾生;六、入大悲心;七:信師恭敬諮受;八、勤求諸波羅蜜。 以下分別解釋。 一、戒清淨:不能有成為聲聞、辟支佛的心,並且不破戒。 我們在這世間,最基本的是持好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
Thumbnail
  明天欣逢中秋節,亦是本堂三週年堂慶,月圓人團圓,今天就來圓滿《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導讀。整篇導讀是筆者試以《金剛經六祖口訣》試見《金剛經》,為了閱讀方便,筆者將《金剛經六祖口訣》置於文末。 ◇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人、
Thumbnail
  明天欣逢中秋節,亦是本堂三週年堂慶,月圓人團圓,今天就來圓滿《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導讀。整篇導讀是筆者試以《金剛經六祖口訣》試見《金剛經》,為了閱讀方便,筆者將《金剛經六祖口訣》置於文末。 ◇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人、
Thumbnail
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象山慶’23.7.20)  《無量壽經》云: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 案,此「十六正士」乃即佛教著名的在家菩薩[1],其修行證量已超越世間一切有為有漏之法,恆常安住於「實際無為
Thumbnail
不請之友,荷負群生 (象山慶’23.7.20)  《無量壽經》云: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之若己。 案,此「十六正士」乃即佛教著名的在家菩薩[1],其修行證量已超越世間一切有為有漏之法,恆常安住於「實際無為
Thumbnail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 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 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Thumbnail
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 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 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
Thumbnail
[鳩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Thumbnail
[鳩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七面,中間的部分,我們接著來講: 癸二、「頌恒順眾生」。 相信我們大家都一樣,可能過去也是邪知邪見,或者罪業很重,然而菩薩不捨棄我們任何一個眾生,然後生生世世陪著我們,陪著我們、引導我們漸漸能夠出離生死。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Thumbnail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七面,中間的部分,我們接著來講: 癸二、「頌恒順眾生」。 相信我們大家都一樣,可能過去也是邪知邪見,或者罪業很重,然而菩薩不捨棄我們任何一個眾生,然後生生世世陪著我們,陪著我們、引導我們漸漸能夠出離生死。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前面討論的少欲、知足、精進、智慧,都是為了培養智慧資糧;而第六覺則是說明如何培植福德資糧。 這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覺。
Thumbnail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前面討論的少欲、知足、精進、智慧,都是為了培養智慧資糧;而第六覺則是說明如何培植福德資糧。 這就是第六:布施平等覺。
Thumbnail
晚晴集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Thumbnail
晚晴集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Thumbnail
家庭教育・敦倫積德 (二)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組共成 ◎欲皈依佛法,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儻ㄊㄤˇ〔倘若〕不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根本欠缺,與佛不相應,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 〈續編上冊 復金益平居士書二〉 〈續編上冊 復費範九居士書〉
Thumbnail
家庭教育・敦倫積德 (二) 大修和尚 慈沁工作小組共成 ◎欲皈依佛法,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必須要克盡倫常之道。儻ㄊㄤˇ〔倘若〕不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根本欠缺,與佛不相應,何由蒙佛垂慈接引,令其帶業往生也。 〈續編上冊 復金益平居士書二〉 〈續編上冊 復費範九居士書〉
Thumbnail
在修行當中,對眾生要以「法」來佈施,而不是以世間物質來佈施;因為世間物質是幻化的,這就不是「不覺有施」。「不覺有施」,是以無所著的心在做事,覺得做什麼都是應該做的,此是世間最高的道德,要瞭解這就是修行不停的,源動力,度眾生也就不停息,謙德在內,處處修行,慈悲喜捨。
Thumbnail
在修行當中,對眾生要以「法」來佈施,而不是以世間物質來佈施;因為世間物質是幻化的,這就不是「不覺有施」。「不覺有施」,是以無所著的心在做事,覺得做什麼都是應該做的,此是世間最高的道德,要瞭解這就是修行不停的,源動力,度眾生也就不停息,謙德在內,處處修行,慈悲喜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