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1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12. 即心即佛

先前分享的文章裡面,多次提到「即心即佛」,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什麼是「即心即佛」。「即心即佛」一詞出自於梁武帝時期傅大士所著的《心王銘》。傅大士是當時著名的佛教居士,與菩提達摩祖師、寶誌禪師合稱梁代三大士,是禪宗的先驅人物。

  《心王銘》的內容主要是闡述「心即是佛」,知佛在內,不向外尋,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以明「心外無佛」之真義。文中「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之要旨是出自於《華嚴經》所說的:「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自性是真心的本體,真心是自性的妙用。人人都有覺悟的自性,也就是佛性,一念之心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凡聖不二,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諸佛與眾生之性無有差別,只在迷悟與否;十方諸佛了悟十界十如是之法而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悟本心之所具,悟眾生之所迷,迷悟因果雖殊,而其體無有差別,自性覺即是佛;九界眾生各具十界十如是之法,諸佛之所悟與本心之所具,其體無有差別,自性迷即是眾生。《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在淨土宗裡,《佛說觀無量壽經》則云:「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意思是說,諸佛如來的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的心想中。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之下,當我們的心憶想著諸佛並與之相應時,此心即是具足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的如來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三昧,即心即佛。

  禪宗和淨士宗修行的宗旨不同,即心即佛之旨趣亦有不同,而這裡我們探討的是禪宗法門。《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關於「即心即佛」是這麼說的:

================================================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讚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

  關於「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意趣微妙,筆者整理三種解釋,供各位參考,若有錯誤,請來訊告知,筆者再行更正。整段文章導讀解析如下: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解一:丁福保居士所著之《六祖壇經箋註》的解釋是:「前念已過去,不可沾戀而再使之生,以全此心之清淨圓明,即離一切相也。」這就是「前念不生即心」;「心體湛然,應用自在,故後念不可滅也。後念若滅,已如槁木死灰之無情,不可作佛。」這就是「後念不滅即佛」。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解二:以「互文」作解。互文是古代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法,參互成文,合而見意。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其中「秦時明月漢時關」說的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又好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說的是「不以物喜悲,不以己喜悲。」有了這個概念之後,我們可以將「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參互成文,合而見意:「前念後念,不生不滅,即心即佛。」

  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染著外境,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前念後念,隨境起滅,念念相續,生之又滅,滅之又生,念念生生滅滅,盡是妄心妄念,妄念覆真,不見菩提不見佛。《金剛經註》李文會曰:「凡夫即被妄心所覆,隨六塵轉,即有生滅。故塵起則心起,塵滅即心滅,不知所起滅心,皆是妄念也。若見六塵起滅不生,即是菩提。」

  起生滅的是緣起性空的萬法諸相,隨之生滅的是凡夫的妄心妄念,而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心自性,也就是成相的那面鏡子,始終是不動不搖,如如常在,絲毫未損,不生不滅的。六根緣六塵,真如起念,念歸真如,於念離念,念不成妄,即是無念。云何為無?無者無二相,一實平等,離一切相,無者無諸塵勞之心。

  塵起心不起,無諸塵勞之心,即是前念不生,前念既不生,不生就不會有滅,這就是後念不滅。前念後念,是為念念,念念無念,念念念真如,念念都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心上,就是即心;念念無二相,念念離一切相,就是即佛。《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這就是「前念後念,不生不滅,即心即佛。」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解三:《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惠能大師對陳惠明將軍開示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其中「不思善,不思惡」的念心就是前念,真如起念,不思善、不思惡,不取分別執著、不落入二元化對立,於念離念,念不成妄,無念之前念即是「前念不生」;「正與麼時」就是前念不生當下的心,此心非妄心,而是真心,是「本來面目」,這就是「前念不生即心」。

  「後念不滅」指的是保任「前念不生」的念心,念念無念,念念覺知無有間斷。佛者,覺也,這就是「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性是心的本體,心是性的妙用,六塵緣影於心中現相,吾人方有見聞覺知,故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一切唯心造」,這就是「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若能見諸相非相,於相而離相,不於相上生心,亦即不隨相之生滅而起妄心之生滅,不見相之生滅有無,無有生相,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只此真心不生不滅,自心歸依自性,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花開見佛,證悟無生法忍。《金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這就是「離一切相即佛」。

【即心名慧】:即心就是於念離念,自覺本心。於念離念名無念,無念行即是般若行,般若智慧覺照,自除迷妄,內外明澈,知見一切法,能善分別諸法相,故言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即佛就是如如不動,於第一義而不動。真心之用徧一切處,能善分別諸法相,卻又不著一切處,對境寂然,於相離相,心不起滅,不見相之生滅有無,是如來清淨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即是禪定。《法華經》安樂行品云:「深入禪定見十方佛」,故言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即心即佛是為定慧等持。

【意中清淨】:定是三昧,慧是般若,定慧等持即是般若三昧。《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云:「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雜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這就是意中清淨。又,定慧等持起般若智慧覺照,即是《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所說的:「自除迷妄,內外明澈,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這就是意中清淨。簡言以要之,定慧等持,即心即佛,明心見性,法身現前,法身者,清淨法身佛也,故言意中清淨。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解一:習性,習欲為性。要悟定慧法門就要由自己的習性上來悟入。習性如彼天雲,覆蓋菩提自性,迷而不覺。因不覺故,心卻成妄,迷於生滅無常的六塵緣影,隨之生生滅滅,而流轉生死輪迴。修習佛道之人,自心歸依自性,心不成妄,安住不生不滅,前念不生,後念不滅,即心即佛,定慧等持,自淨其意,自除習性,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直至了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無身心幻垢,本無習性可除,所謂習性,亦成念念覺知,心心入空,慧風吹散彼天雲,還我清淨法身現前來。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解二:習性,修習自性。要悟定慧法門在於你修習自性。《六祖壇經》頓漸品云:「須知一切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又云:「自心無非自性戒,自性無癡自性慧,自性無亂自性定。」戒定慧自性本具,努力自見,不假外求,故作此言。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用是作用,無生是指無生法忍,無生無滅,本來就沒有生,又哪來滅呢?雙修是指定慧等持。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定者,法性寂然,慧者,寂而常照。寂是寂滅,無生無滅的意思,無生無滅的本體起作用,此作用亦是無生無滅,故能寂而常照,這就是「用本無生」;定慧等持,即心即佛,心是真心,心量之用,用而不執,心仍此心,真心不易,本無生心,這就是「用本無生」。定慧等持是佛之正行,離迷去邪,故言「雙修是正」。

【即心元是佛】:佛者覺也,心覺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不悟而自屈】:不悟故不知,不知故不認,不認自心是佛而心外求佛,自貶為眾生,屈辱自佛。

【我知定慧因】:我今始知定慧之正因,或可言我今始知定慧是成佛菩提因。

【雙修離諸物】:定慧等持,於相離相,於念離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諸物指的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合稱十八界,亦即一切相。定慧等持,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一十八界,即是定慧因。通用無滯,念念圓明,自見本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是圓滿報身佛;自除迷妄,內外明澈,是清淨法身佛;回一念善,智慧即生,念念善用,是千百億化身佛。自性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定慧等持,雙修離諸物,自見自性三身佛,即心即佛。

關於「即心即佛」的介紹就到這裡。下一篇我們來探討什麼是「非心非佛」。

※「無念」定義引用出處:

《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無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六祖慈悲

母娘慈悲

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

#願世人早求名師參透心性

#即心即佛

#前念不生即心

#後念不滅即佛

#成一切相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即心名慧

#即佛乃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