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師,請離電燈開關最近的學生,離開教室上科任課前幫忙關燈,對方看老師一眼,當作沒聽到。
老師批改完全班作文,對著班上說:「班上一位同學,作文寫得很棒,老師想朗讀一下這篇優秀的作品。」視線帶到那位學生,那位學生緊張的大喊:「不要念,我不想。」
口罩剛解禁時,還是一直有師生確診,班上有一兩位學生戴口罩反覆提醒未果,老師嚴正要求,學生雖然戴上,但眼神好像在說:「你有必要口氣那麼嚴肅嗎?」
告訴大家,遇到以上三種情境,這位老師就是我。
你一定很好奇:『現在的小孩都那麼難教嗎?』我必須要說,當然大部分的小學生,本性都還是很單純可愛的。
我們過去一定聽過『恩威並施』『棍棒與胡蘿蔔』但,我離開導師工作十年,去年回歸教育現場,漸漸感受到過去的做法,不一定完全有效,甚至還可能有副效果。
例如:威壓可能會讓學生溝通渠道封閉、陽奉陰違,而獎勵甚至可能會使學生失去創造性、內在動機(詳見:《驅動力:單純的力量》一書)
所以當我看見這本的書名——《不斥責、不讚美、不命令 ——工作竟然變順利》,其實是很驚訝的。
領導者和下屬是『對等』的關係。
不可斥責下屬。
不可稱讚下屬。
不可命令下屬。
這...也太反直覺了,但這也成功引起心中的懸念,竟然很快就下單購買了。
我想,可能決定買的當下,或許心中浮現的是過往在班級中的某些情境,過往『獎勵懲罰』作法,雖然看似有效,但心裡總有些自我懷疑,是否有其他的解決方案?
作者岸見一郎,暢銷大作《被討厭的勇氣》作者。
「我想現代組織對於領導者的要求如下:
・整頓一個幸福的環境,讓部下(或成員)能發揮創造力,並覺得工作有其價值。」
光是這一點,斥責,就是背道而馳的。
「領導者與部下,只是任務角色不同,實際上是關係對等的人。」
讚美、命令,就有上對下的意味,同樣也難做到「對等」。
至於,要怎麼做呢?岸見提出「民主式領導」,簡單來說就是領導人不用「力量」帶領部下,而是以「言詞」建立合作關係為目標。
如果是我,回到文章最前面的情境「要請學生關燈」,或許就可以用書中提到
疑問句+感謝「某某,請問你能幫老師關電燈嗎?謝謝你。」
假設句+肯定貢獻「某某,如果出教室前,能幫我留意一下電燈,沒關上幫關上,是幫了老師一個大忙」
也許我們不一定會很直接的命令他人,但是當我們有權利位階關係時,有時候請求聽起來就有命令意味。
先把上對下,心中對位階的「理所當然」拿掉,用言詞來『回歸溝通』,緩解過往習慣的命令語氣。
我們繼續文章最前面,「作文」以及「戴口罩」的例子來思考,做練習。
也許下課和那位文章寫不錯的同學談話:「剛剛老師說要念你的作文,其實是想要獎勵你,給你的感受是什麼呢?」「下次老師如果覺得你文章很好,想要回饋你,或是分享文章技巧讓同學學習,你希望我怎麼做比較好呢?」
「被迫」戴口罩的同學的眼神有異,也許下課和他聊:「剛剛老師上課要求是否有覺得不舒服的地方?」「你如果同意避免彼此傳染疾病,你會希望我怎麼表達」以這樣的方式,邊溝通邊感受,根據對方的反應去確認。
也許你可能會覺得,這樣也太花時間、精力了。
但彼此溝通如果只剩下單向的,那麼對方肯定是會去做,但多是出於對位階的順服,而非發自內心,
當有一天,心中有情緒,或是有想法,對方不說出口,只能去猜測。
這會是最糟糕的狀況。
而把位階拿掉,以言詞回歸溝通,是需要勇氣的,但我相信,或許很值得領導時,投入時間精力來反覆練習。
書中還有提到許多聚焦貢獻、工作=幸福、存在承認... 等觀念,都有超出我生活工作過往的思考,也破除了更多盲點,帶來更多可能性與解方。
回憶自己從小也是調皮搗蛋的學生,念師範體系從沒有想過如何當『領導』,有一天,就突然要接班級,成為班導師與領導者了。我們或許都輕易的複製過往的師長、長輩,但,我們不需要成為和過去「一樣」的領導人,而是可以嘗試,摸索著成為「更好」的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