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3/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避免衝突的秘訣(II):運用「同理心」溝通

上週分享了避免衝突的秘訣(I):理解「認知差異」,本週要來分享第二個避免衝突的秘訣:運用「同理心」溝通。

人際互動時,有時候會感到困惑,不明白對方的想法或行為為何如此、甚至會試圖想去改變對方—很多衝突往往也來自於此。例如就一般人所知,抽菸有害身體,所以希望對方戒菸、停止這種有害的習慣,強烈要求之下可能就會引發衝突。然而,這類衝突的產生,往往源於我們無法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也就是缺乏同理心。

同理心具體來說是什麼呢?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釋義:

同理心是指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能感同身受。對其所感受的任何經驗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敏感,但不做判斷,是一種與其同調的態度。

也就是說,當我們不理解對方的想法或行為、甚至要求對方進行改變的同時,容易產生衝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對該行為先進行了「判斷」(認為這樣的行為或想法有負面的影響),但卻忽略了要先「感同身受」,去了解對方會這樣想或這樣做的原因。如果我們能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以抽菸者為例,我們可能會發現對他們而言,這種行為是一種紓壓的方式或者是帶來快樂感的途徑。如果能夠了解行為或想法背後的正向意圖、不僅僅看到行為或想法的表面,相信會讓彼此獲得更多理解與同理。

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對當事人來說正向的意圖

那麼,如果想要以同理心出發,有效地溝通並且避免衝突,該如何做呢?以下步驟提供給大家參考:

  1. 克制判斷性的思維:當我們不理解對方為什麼這樣想或這樣子的時候,先不要急著去判斷事情的對錯、將自身的看法暫時放在一旁(不做判斷)。人往往都有自己的經驗與價值,要克制判斷性思維是需要練習的,而成功的秘訣就是「退一步,不帶情緒、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這件事情」。因為我們明白,如果第一個反應就是覺得對方是錯的、批評、要求改變,對方是無法卸下對方防備做進一步溝通的,想要進一步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達到「感同身受」、「保持敏感」的效果,就得先克制自己的判斷性、願意接納不同的觀點。
  2. 了解背後的正向意圖:想要了解一個人的行為背後的意圖,需要帶著點「好奇心」並加以觀察思考,如果無法自己找到答案,可以用詢問的方式向對方進行探詢。舉例來說,抽菸的人可能是希望藉此紓壓、熬夜的人可能想要獲得屬於自己的時間。請注意,無論理由你自己聽起來多荒謬,請記得這都是對其本人來說「正向的意圖」,這種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接近對方的感受、建立共鳴,達到「與其同調」的目的。
  3. 協助尋找替代方式:當我們理解對方的行為背後的正向意圖後,如果希望對方改變原本的想法或行為,可以與對方一同尋找更健康、更正確的替代方式。例如協助抽菸者找到其他紓壓方法,或者幫助熬夜的人調整作息以獲得更多屬於自己的休息時間。

在人際互動中如果希望能夠保持和諧、避免衝突,同理心是一種很棒的工具。通過克制判斷性思維、了解背後的正向意圖和協助尋找替代方式,可以讓我們成為更有同理心的人、創建更美好的人際互動環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