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我們有很多時間在聊智慧工廠相關主題,這次要來講一個大家相對比較陌生的概念叫做「測試左移」。在生產製造過程中有個重要環節叫做測試,像是功能性測試、壓力測試等,每條生產線會有獨立的測試站點進行把關。工廠管理者對測試可謂又愛又恨,愛的是有效的測試確實能為產品把關,因為一旦發生品質事件且客戶跟你認真計較起來的話,就不是要靠寫 8D 報告就能了事的了。恨的是測試所帶來的營運成本隨著產品的測試時間跟產能增加的狀況下,導致測試站需求數量直線上升,例如,3 秒線生產一個產品只需要 3 秒,結果產品要在測試站停留 30 秒,假如你一台設備就只能測試一個產品的話,為了平衡產能就要額外架設 9 個測試站跟增加 9 個作業人員才能滿足。對於每年都背負著 cost down 的營運指標的管理者們,自然會把腦筋動到測試站身上,逐漸演變成對於測試消極應對,潛規則就是能少測就少測,能不測當然就不測。
在 DFM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的觀念裡有提到好的設計就能減少不良,確實製造不良的原因也會包含設計不良,只是設計不良隱含在產品的研發階段,所以很難被發現。大家都知道越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成本就越小。那要在設計階段針對設計不良進行把關呢?這就涉及到產品開發週期,這部分有機會我們後續再聊。現在你只要先知道要開發一個產品會經歷幾個主要階段,包含需求討論、規格定義、設計開發、小批量產與大量生產這幾個主要階段就好。
有了開發階段的概念,在時間軸上就形成了一個有左到右的產品開發週期序列。負責大量製造的工廠在最右邊,當我們有往左邊看並且嘗試為每一個開發階段設置一個檢查站來把關的想法時,就有了思考方向。原則上所有設計階段的驗證都要通過才能進入量產,因此只要中間有卡關,就不能放行進入下一個階段。在每個設計階段把關的觀念,就是「測試左移」。跟工廠負責測試的 QC 或 TE 不一樣,負責實現測試左移的團隊就叫做 QA (Quality Assurance),品質保證。
QA 相較於工廠裡 QC 或 TE,需要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水準支持,而且越往測試的左邊走,就涉及到的更多知識領域與需要的技術能力。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QA 在測試左移過程中所需要的 8 大能力,預計會分兩篇來談。
首先上場的是學習研究能力。學習研究的能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具體表現是通過觀察學習、領域知識統合,經過大腦分析與內化進而產生決策或行動的一種能力。大致上粗分為兩種類型,一、以個人好奇心為出發點的學習研究類型,此類型的研究主題圍繞在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上;二、為了滿足任務需求,為了解決來自工作或生活上面臨疑難雜症而進行的研究工作,例如:為了學位而進行的學術研究,為了新專案研究要導入的程式技術或軟體工具,也包含找到一間令人滿意的餐廳都算是這個範疇。而 QA 作為一種工作類型,所要發揮的就是第二種類型的研究能力。
QA 們在測試左移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不同的領域專家,像是 RD 或者 PM 等,為了做好把關工作,QA 就必須學習該領域專業知識。例如,QA 碰到 PM 的領域時,就需要熟悉規格定義、專案管理與客戶的應用場景等知識理論;在開發設計領域,QA 也要跟著 RD 參與設計討論,學習掌握分析產品規格的技術、了解原型機的設計與工作原理,以及了解 RD 是如何手動進行功能驗證;在測試左移的過程中,QA 們必須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研究能力,學習每個階段的知識來跟專家對話,如此才能成為每個階段的合格關主。
接下來是反應回饋的能力,是 QA 學習學習研究產品、規格與專案等知識後,要夠做出對議題反應並且提出正面回饋或建議的能力。設計產品過程經常遇到問題,像是規格不清,功能不確定,設計是否合理等,有了前面的學習研究就能釐清問題,而釐清問題就是為了做出正確反應與回饋。QA 為著時間成長,經驗累積多了也成了專家。我記得以前曾經在網路看過一部影片,在一個田徑比賽場上,出現了一位跑的跟選手一樣快的攝影師,讓人驚呼不已。再回到產品設計角度,此時影片裡的田徑選手就像是 RD 他的任務是全力衝刺完成比賽,攝影師就是 QA 負責提供這次比賽的回饋,比賽回饋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用攝影機記錄下來作為賽後的回顧與檢視。跟產品開發道理相同,QA 不但要跑得快,還要要跑比 RD 還快才行。
運用了前面兩個能力後,接下來就是 QA 發揮自己本職學能的時機,結合研究制定設計驗證的作戰計畫。計劃裡要包含 Roadmap、checkpoints ,清楚定義每個階段預期輸入與輸出(Acceptance Criteria);還要提出硬體配置與環境模擬(topology)、選購需要的設備、測試工具佈建等計畫;並且將研究過後的產品規格拆解設計對應測試項目,安排測試項目開發的優先層級與排程;如果有自動化考量也要進行 ROI 效益評估以及決定最後的產出結果數據該如何呈現等等。要如何完成這麼多的項目規劃呢?關鍵就在於工作流程標準化。
善用清單管理是個標準化的一個好方法,把每一個規劃的環節都列為清單上的一個項目,然後逐步完成他們。道理就像我們擬定出國旅行計畫一樣,先把食衣住行規劃清單準備好了然後一路打勾確認是一樣。QA 除了仰賴自己的知識經驗外,也要善用團隊的智慧,把你的計畫提出來跟你的主管、你的前輩一起討論,進一步完善作戰計畫。有時候他們的一句話就能讓你減少很多踩雷的機會,主管了解狀況後也會幫你尋找更多資源。總之,做事沈著別急著出手,一定要先給自己保留一段完整的時間去進行構思計畫,要相信有計劃絕對比沒計畫好,而一個好的計畫會對你日後專案執行提供更多的品質保障。
前面三個能力的目的是把該學習的知識弄懂、問題釐清,等到作戰計畫也擬定好後,策略部分算是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就是建立可追溯性。所謂的可追溯性就用系統化的管理產品規格與測試項目的分類、編碼、關聯等的能力。主要是人的腦袋並不是為了儲存大量資料數據而設計,根本記不住如此龐大的關係鍊;另一方面也是要提供協作性,讓你有個平台可以跟合作對象溝通合作。所以把記憶大量資料的苦差事交給電腦,而你只需要專注在解決問題並確實記錄過程就可以了。
使用系統化來建立可追溯性還能起到量化的好處,用來進一步產生分析報表用來觀察覆蓋率、了解前因後果,看出產品在哪個環節防守的比較弱進行補強。雖然建立可追溯性的過程會感到枯燥乏味,但是把這些管理工作也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的話,做好它就等於在幫助日後的自己建立成功的好習慣,當之後又有新產品的時候,就有利用現成的模板跟 SOP 快速起步,而不是每次要從零開始。
測試左移的 8 個能力我們已經分享了 4 個,或許你也發現了,學習研究、獲得反饋、行動規劃、追溯管理都是我們平常用來解決問題的核心能力,正所謂萬法歸宗道理運作皆相同,你也可以試著回想看看平常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是否也都有應用到這些能力呢?接下來還有四個能力要跟大家分享,敬請期待我們下一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