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文章,第二個理由應該是減少自己對於美食的追求程度,就算是正常吃喝,也會有財力和時間的限制,很難去吃遍全球的美食,一般就是以自己生活範圍內的餐廳,或是自己能夠料理的食物為主。這些食物免不了要重複輪流出現,只是間隔時間不一,以避免吃膩。既然知道大抵上吃的範圍就那樣,那又有什麼好追求的?很容易就到當下的天花板了。與其如此,倒不如把心力放在追求其他事物上面。
第三個理由,就是身體其實不需要過多的熱量。為何會生病呢?就是因為自己吃下了過多食物,是身體所無法負荷的。所以常聽到的是,吃飯只吃八分飽,雖然有些抽象,難以測度標準如何,但大意就是不要吃太飽。吃太飽不僅想要行動的意願會下降,而且甚至會引發睡眠情況不良,因為可能會因為一直在消化而引發胃食道逆流。
第四個理由,是追求更有精神的自己。大家都知道減重能夠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比較不容易疲累。因為身上的負擔減少了,少揹幾公斤的肉在身上,能夠讓身子也輕盈不少。更重要的是,頭腦不再容易昏沈,而讓思考效率變差。這並不是說,肥胖的人思考就一定不行,如果是發福的天才,思考效率當然還可以狠狠打臉一般人,因為本來就有所差距。讓頭腦思緒清醒一些,就可能可以寫出更好的文章。這樣的可能性值得讓自己去嘗試。換言之,美食的追求是有極限的,但讓頭腦清晰後產生的正面效益卻是無可估量的。
或許人類之前的飲食策略,都是為了體力勞動而設計的,因此碳水有其必要性。但隨著現代人的壽命逐漸延長,之前的飲食方式是否還可以照常使用,就會是一個問號。如果自己不具備什麼長壽基因或是不易發胖等優勢基因,當然就是要想辦法延長自己的壽命,而且是要在身體健康頭腦清醒的前提之下,因此要付出比較多的準備工作,這也是必要的代價。先規劃好自己要吃什麼,要如何吃,然後就照這大方向去執行看看。
因此,因為想要讓自己的壽命和健康狀態維持的更久,而且不是僅靠未知的機率而已,想要盡可能的增加這樣的機會,因此決定少吃主食和其他的甜食之類的食物。這樣的決定並非絕對的,或許以後的研究發現攝取蛋白質的標準也設得太高,其實不需要那麼多蛋白質,這也是有可能的。
所以,就算感到飢餓感成為常態,那也是十分正常的。不過,因為常感到這樣的存在會對於情緒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產生怎樣的影響,就是需要後續持續的來觀察。雖然已知僅是少吃而非不吃,不至於會餓到發暈或是身體不舒服。更想要達到的程度是,激發身體求生存的本能,願意表現的更好以求得穩定的食物供給。而非是獲取過多的食物造成精神的鬆懈與倦怠:反正就是都能吃飽飽,何必要這麼認真呢?月光覺得,減少碳水乍看似乎違反之前的認知,而感到有些危險,有些不安。但可以藉由釐清自己要這樣做的理由,並觀察身體的變化,來嘗試看看,是不是有達到自己想要的成果。都一樣是要吃,但卻可以因為不同的理由而吃,這樣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