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帶走一片雲彩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漢唐以「周孔」並稱,尊孔不忘推尊孔子心儀的偶像周公。宋代以後孟子的地位大大提昇,擠掉更早的周公,習於「孔孟」並列。

孔子、孟子雖同為儒家巨擘,兩人的氣質其實大不同。

孟子動輒滔滔不絕,愛辯論,也愛罵人。一旦怒從心起,往往口不擇言,連「禽獸」這麼重的字眼都丟得出來。

孔子博厚寬容,罕有聲色俱厲的時候。這位修養極為到位的老先生有一回卻大發雷霆,不但放話要把冉有逐出師門,乃至要求其他學生一起來教訓這個不受教的弟子。

敢問何故?

作了魯國權臣季氏家宰的冉求「盡忠職守」,極力搜刮民脂民膏,為主子大肆聚斂的結果,季氏的家產居然遠高於魯國國君!

對於季氏而言,冉求絕對稱得上是「忠臣」──忠於主子的命令,忠於主子的私欲,忠於主子的府庫。至於老百姓怎麼過日子,怎麼活下去,他老兄未必不管,可忠於主上還是列為第一優先,難怪孔老夫子要大動肝火。

出仕的初衷本是為了施行仁政,目標在愛民。如果君道有虧,仁政不但無望,甚且已成苛政,作為人臣,但求好官我自為之,無視民不聊生,只管俸祿入袋,直是無恥之至。《論語》的記錄,孔子說是「邦無道,穀,恥也。」

什麼是忠?老夫子親口告訴子路:「勿欺也,而犯之。」欺君瞞上當然是大忌,政策有錯,儘管犯顏直諫。可即便置身家性命不顧,放膽進諫之後,在上位者只覺忠言逆耳,毫無採納的可能呢?

奉上大好頭顱?

不。孔子說:「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認清諫諍必然無效,倒也不必悲慘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黯然離去可也。

孔子曾在魯國擔任大司寇,執政一年後國家大治,百姓路不拾遺的盛名遠播於諸侯。緊鄰的齊國看得驚恐萬分,深恐魯國的強大會危及齊國,隨即用計送來美女歌伎。魯國國君偷偷收受,大飽聲色之福,連著三天沒法上早朝。孔子知道大勢已去,立即掛冠求去,從此周遊列國,另求仁政施行的機會。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當所有的努力皆成泡影,可卻見不到轉寰的餘地,於是毅然決然放下,轉身瀟灑離去,不帶走一片雲彩。

忠於民的理想不成,至少還能忠於自己的品格,這才是「忠」的精神所在吧。

 

#孔子 #忠 #知其不可而為 #君臣 #學而優則仕

avatar-img
35會員
168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1 什麼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不但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話語權,因此一聲令下,臣下就得乖乖束手就擒,把一顆大好頭顱獻上。 這是誰說的? 孔子? 不。以為如是表述出自孔子,那真是天大的誤會。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9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廿字真經》開篇即明白標舉廿字與儒家的聯繫。在進一步細論儒家德目之前,請容我為儒家的掌門人孔子說幾句公道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8 一九八○年,天帝教在台灣復興。第二年,涵靜老人與一炁宗主透過天人會談,決定兩教分工:天帝教既是奉上帝特准,以化延核子毀滅浩劫重來人間,故以誦念皇誥、《寶誥》兩誥搶救天下蒼生,主司「陽薦」。天德教則以誦念《解冤經》、《往生經》超拔孤魂野鬼,職司「陰超」。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7 他甫一進門,在朦朧的光影裡隱約覷見一位先生拿著水煙斗。待涵靜老人趨前走近,還沒來得及開口,這位先生劈頭便道:「玉階,你來了!」 「玉階」正是涵靜老人的表字。涵靜老人聞言,當下嘆服,他此行未曾透露與任何人知曉,不想高人卻直接喊出他的名字。這句聽起來柔和,力道卻奇強的一句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6 不論來根多深,一旦來到紅塵,仍須有人點化。彷彿從天上帶著一個帶鎖的寶匣下凡,意圖開啟寶盒,仍得一把鑰匙。這既是涵靜老人的體悟,也可以視作「佛渡有緣,乃結道根」的白話演繹版。 「佛渡有緣,乃結道根」是雙向描述,既是被動語式的受渡,也是主動語式的渡人。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1 什麼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不但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話語權,因此一聲令下,臣下就得乖乖束手就擒,把一顆大好頭顱獻上。 這是誰說的? 孔子? 不。以為如是表述出自孔子,那真是天大的誤會。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9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廿字真經》開篇即明白標舉廿字與儒家的聯繫。在進一步細論儒家德目之前,請容我為儒家的掌門人孔子說幾句公道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8 一九八○年,天帝教在台灣復興。第二年,涵靜老人與一炁宗主透過天人會談,決定兩教分工:天帝教既是奉上帝特准,以化延核子毀滅浩劫重來人間,故以誦念皇誥、《寶誥》兩誥搶救天下蒼生,主司「陽薦」。天德教則以誦念《解冤經》、《往生經》超拔孤魂野鬼,職司「陰超」。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7 他甫一進門,在朦朧的光影裡隱約覷見一位先生拿著水煙斗。待涵靜老人趨前走近,還沒來得及開口,這位先生劈頭便道:「玉階,你來了!」 「玉階」正是涵靜老人的表字。涵靜老人聞言,當下嘆服,他此行未曾透露與任何人知曉,不想高人卻直接喊出他的名字。這句聽起來柔和,力道卻奇強的一句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6 不論來根多深,一旦來到紅塵,仍須有人點化。彷彿從天上帶著一個帶鎖的寶匣下凡,意圖開啟寶盒,仍得一把鑰匙。這既是涵靜老人的體悟,也可以視作「佛渡有緣,乃結道根」的白話演繹版。 「佛渡有緣,乃結道根」是雙向描述,既是被動語式的受渡,也是主動語式的渡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中國歷代如此矢志不渝的聖賢英雄。哪位功成名就、壽終正寢?他們只是千古流芳!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中國歷代如此矢志不渝的聖賢英雄。哪位功成名就、壽終正寢?他們只是千古流芳!
Thumbnail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長第五)。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