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鏡頭望向家鄉,紀錄與世界的對話|專訪北成國小顏廷伍老師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字/李家媛 攝影/楊芷瑜

「拍紀錄片有一方面是讓孩子看這個世界,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參與這些抗爭、活動,從旁觀者成為議題的參與者。」

位於宜蘭縣羅東鎮的北成國小,多年來由老師帶領學生一同拍攝在地議題相關的紀錄片,他們的足跡遍布宜蘭各鄉鎮,這些看似矇矇懂懂的小孩們透過攝影機去認識家鄉,開啟與世界的對話。

今天採訪的是北成國小的顏廷伍老師,出身台南的他,大學時期在台東就讀美勞教育系(現更名為「美術產業學系」)。人生沒有計畫要當老師,卻因緣際會成了教育科系的公費生。畢業後的他分發至北成國小,於民國90年來到宜蘭,沒想到一待就待了22年的時間。

raw-image

從好奇到持續投入

在來到北成國小之前,顏廷伍並沒有接觸過影像紀錄相關的事物,也並不是一進到學校就開始協助影像教育的推廣。是在北成國小任職近十年後,他因為接了行政職開始帶「小記者」社團,也因此開啟他在教育上的另一條道路。

「一切都是從好奇心開始。」

當時看著同樣在北成國小任職的李易倫老師,時常將孩子們帶到戶外進行紀錄片拍攝、攝影和服務活動,這種有別於一般正規體制內的教學方式令顏廷伍感到十分有趣。因此他也試著將「小記者」社團帶出去,原本定位只是轉播升旗典禮的社團,在顏廷伍的帶領下走遍各地,在課餘時間和假日帶著攝影機到海邊、田間、山林等地拍攝,讓孩子們用鏡頭記錄下屬於他們自己的觀點。

(顏廷伍老師提供)

(顏廷伍老師提供)

為了讓學生對拍攝的議題有更扎實的了解,顏廷伍也曾經與農夫合作,請他們到校演講,並帶著學生實際下田體驗農耕,希望能讓孩子們親身了解農業議題。透過這種參與議題和製作紀錄片,為孩子們帶來多元素養、能力的綜合學習。

為孩子造浪,撐起環境他們才能行動

投入影像教育的10多年來,顏廷伍觀察到某些時期的孩子特別會在某些議題上產生靈感。他認為,有公民意識的人是一個波段逐漸形成的,而在教育上需要創造這樣的人。「像最近大家都在看的『人選之人:造浪者』,其實我們也是在造浪。」很多做法其實是在慢慢撐起環境,讓孩子們有空間和想像來行動。

因此顏廷伍從不讓學生的學習被課綱所限制,而是直接帶著學生觀察宜蘭,花很長時間與他們討論議題,參與修法和公聽會,帶他們一步步走過歷史。他也希望讓學生在參與議題的同時,也能利用媒體取得話語權,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顏廷伍老師提供)

(顏廷伍老師提供)

儘管過程中也會受到周遭人的懷疑,認為「有需要讓孩子接觸這麼大的議題嗎?」但顏廷伍始終相信「如果孩子們沒有親眼見證這個世界,不會去懂得媒體識讀;沒有真正理解拍片、剪接的運作,是不會知道媒體是如何去扭曲事實的。」

很多東西都來自經驗,很多對議題的意識也是在國小升國中的階段慢慢萌芽。 就向關於「土地價值」這個大議題,即使孩子們無法全部了解農地和開發背後的運作關係,但在拍攝影像、找尋農地價值的過程中,他們似乎也慢慢知道怎麼關心家鄉和土地的重要性。

(顏廷伍老師提供)

(顏廷伍老師提供)

真正的教育是透過經歷產生

已經指導超過兩百組學生完成紀錄片,顏廷伍深信,學生藉由拍攝紀錄片,參與到這個世界或社會中,並以此作為未來判斷的依據。

他舉例分享到,每一年他會帶著孩子們走訪花東八到十個部落,在每個部落停留4天的時間,加上一些部落公益服務,一整年他們在花東各個部落度過了約五十天的時間。

「這段過程不僅僅是讓孩子們加深對原住民文化的認識,更成為他們往後看待世界的方法。」他們會記得在童年時期曾經與某個原住民建立連結,或是曾接觸過一個願意為了保護某種價值而付出一切的人,這些記憶將深深地影響他們對事物的觀察和價值觀。時至今日,仍有一些曾參與過的學生們自主前往部落服務與拍攝影片。

raw-image

談起從藝術教育到媒體教育的過程,顏廷伍說他認為兩者的核心精神是相同的,差別僅在於面貌與運作型態的不同。藝術教育最根本的東西就是先動手做,如果不讓小孩去畫畫或操作,就希望他能學會欣賞的話是沒有意義的。 

「只有先接觸、碰觸、了解、形成參與,才會有後面的東西產生。」

就如同起初的顏廷伍並不完全了解影像的一切,他只是意識到教育應該朝向外部世界探索,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在不知不覺間拍攝了數百部影片,走過了十多年的光陰。紀錄片在他眼中只是一種媒介和工具,用來表達和分享自身的觀察和經驗,顏廷伍希望帶給孩子們屬於他們家鄉和世界的記憶。

通過這樣的訓練,他相信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自我意識,擴展他們的視野和觀點。他希望讓孩子們明白「人生並不是只有既定的選擇,他們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可以創造出自己的世界。」這樣的經驗將在他們的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啟發他們並引領他們去探索未知,去追求他們所渴望的未來。

北成國小團隊紀錄片《給噶瑪蘭的祝福》於2019年榮獲金牌。(顏廷伍老師提供)

北成國小團隊紀錄片《給噶瑪蘭的祝福》於2019年榮獲金牌。(顏廷伍老師提供)





avatar-img
70會員
99內容數
"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 用宜蘭的故事串編成旅行美好的風景與回憶,2014年成立的旅人書店致力於地方文化的發掘與分享,至今已執行策劃超過30條、數百場深度體驗路線,讓旅人們帶來更有深度與溫度的宜蘭體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旅人書店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洲車站位於宜蘭三星鄉,曾是太平山森林鐵路的站點。過去由於林業和貨物貿易需求,森林鐵路在當地扮演著重要樞紐。然而隨著林木產量下降和公路運輸的興起,鐵路逐漸面臨被拆除和廢棄的命運。 一群宜蘭的年輕人組成了「還想試試:特遣部隊」團隊,希望通過行動,重塑居民對車站過去的記憶,喚起更多青年對家鄉的關心。
今天要介紹的是一間來自宜蘭的餐車「東霸沙威瑪」,目前由老闆娘青青和先生老王共同經營。烤得焦香酥脆的長型麵包,加上從烘烤熟的醃雞肉串削下來的雞胸肉,搭配高麗菜絲、大陸妹、洋蔥等新鮮配料,夾進麵包中間食用。一口咬下,不僅領略到酥脆麵包與多汁肉質的完美結合,用料的豐富厚實更是讓人獲得大大滿足。
驅車駛離熙攘的市區,採訪當天我們踏上了宜蘭某處鄉間小路。這條路看似低調樸實,卻帶領我們走向一個驚喜的地方──那就是「青森古肉」的植物溫室。在這裡,我們不僅看到了植物的美,更感受到了庭維和佳吟在經營上所投注的熱情與心血。
「因為想要做一份可以陪伴家人的工作。」過去擔任職業軍人的老江因為工作關係,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和家人相處,考量到餐車經營的自由度與彈性,加上自身對烹飪的興趣,退休後的他決定投入餐車領域,在兼顧家庭生活的同時,也能用平易近人的小吃擄獲大家的味蕾。
一早起床後先至外頭感受今天日照,確認完氣候狀況再前往溫室檢查環境是否適當,植物狀態、盆子含水量,全部巡過一輪後開始查看咖啡訂單,依序挑豆、烘豆,等咖啡的事情告一段落後,下午又會前往溫室進行植物繁殖、雜草管理和整理植株等瑣事。這些看似一般人放假時的休閒興趣,其實是「竹意軒」主理人李竹每天的工作日常。
高中唸得是三類組,大學時卻意外上了英國語文學系,畢業後陸續從事3D、行銷、出版業等工作,現在則在三星從事地方創生。 「三星銀柳鄉」營運經理李俊翰移居宜蘭將近4年時間,過往那些看似截然不同、天差地遠的人生際遇,卻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如今的養分,帶領他看見地方價值,一步步翻轉在宜蘭曾經一度凋零的銀柳產業。
大洲車站位於宜蘭三星鄉,曾是太平山森林鐵路的站點。過去由於林業和貨物貿易需求,森林鐵路在當地扮演著重要樞紐。然而隨著林木產量下降和公路運輸的興起,鐵路逐漸面臨被拆除和廢棄的命運。 一群宜蘭的年輕人組成了「還想試試:特遣部隊」團隊,希望通過行動,重塑居民對車站過去的記憶,喚起更多青年對家鄉的關心。
今天要介紹的是一間來自宜蘭的餐車「東霸沙威瑪」,目前由老闆娘青青和先生老王共同經營。烤得焦香酥脆的長型麵包,加上從烘烤熟的醃雞肉串削下來的雞胸肉,搭配高麗菜絲、大陸妹、洋蔥等新鮮配料,夾進麵包中間食用。一口咬下,不僅領略到酥脆麵包與多汁肉質的完美結合,用料的豐富厚實更是讓人獲得大大滿足。
驅車駛離熙攘的市區,採訪當天我們踏上了宜蘭某處鄉間小路。這條路看似低調樸實,卻帶領我們走向一個驚喜的地方──那就是「青森古肉」的植物溫室。在這裡,我們不僅看到了植物的美,更感受到了庭維和佳吟在經營上所投注的熱情與心血。
「因為想要做一份可以陪伴家人的工作。」過去擔任職業軍人的老江因為工作關係,並沒有太多的時間和家人相處,考量到餐車經營的自由度與彈性,加上自身對烹飪的興趣,退休後的他決定投入餐車領域,在兼顧家庭生活的同時,也能用平易近人的小吃擄獲大家的味蕾。
一早起床後先至外頭感受今天日照,確認完氣候狀況再前往溫室檢查環境是否適當,植物狀態、盆子含水量,全部巡過一輪後開始查看咖啡訂單,依序挑豆、烘豆,等咖啡的事情告一段落後,下午又會前往溫室進行植物繁殖、雜草管理和整理植株等瑣事。這些看似一般人放假時的休閒興趣,其實是「竹意軒」主理人李竹每天的工作日常。
高中唸得是三類組,大學時卻意外上了英國語文學系,畢業後陸續從事3D、行銷、出版業等工作,現在則在三星從事地方創生。 「三星銀柳鄉」營運經理李俊翰移居宜蘭將近4年時間,過往那些看似截然不同、天差地遠的人生際遇,卻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如今的養分,帶領他看見地方價值,一步步翻轉在宜蘭曾經一度凋零的銀柳產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攝影師劉瑜楷對緬甸的見聞和故事,包括緬甸兒童的教育困境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他的攝影作品和工作坊的內容。
接觸背景: 挑選這則事件的原因為,看到標題與中學有關,讓我想到之前就讀高雄中學時,我們學校在歷史上也擁有類似的校園組織,如有名雄中自衛隊,於是挑選同為以校園做出發的事件。 影片內容省思: 在影片下方說明欄看到,基隆中學事件為先前看過的台灣知名電影「返校」之故事背景,令我回憶在電影之中,學生
Thumbnail
讓孩子留白,是一個少數老師會重視的事情,今天我在實人看到了給孩子們大量的留白時間,他們在田間奔跑、玩水、爬樹,這個場景是許多長輩引以為傲的童年記憶,因為當今多數孩子生活在都市裡,哪來的田地讓我們玩耍呢,但如今,這樣的景象,也出現在實人孩子的童年裡了。
Thumbnail
觀察孩子的狀態,並適時給出的給出引導,我想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但孩子的狀態百百種,要怎麼觀察?又要怎麼引導?這是我現在在實人學習目標。今天的食農課與寫作課,讓我看到兩個老師,多種的觀察與出面引導,讓我習得其中幾分功夫,期望自己,在未來的教育路上,能成為一位優良的觀察者與引導者。
Thumbnail
繼上一篇介紹城鄉共學這個活動之後,在1/24(三)出發了! 若還不知道城鄉共學是什麼,請點連結~ 學員約25人,小導演5人,隨隊家長約10人,包下一節車廂,從桃園出發到玉里車站。在桃園車站,身為小導演的我們,工作已經開始。 大約4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玉里。 在火車上,小學員們都很期待部落長什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要準備去六天五夜的花蓮,但我並不是去玩的,而是去「工作」,做什麼呢?這要從4年前我還是四年級的時候說起.... 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國小辦了一個活動,叫做「城鄉共學」,顧名思義就是城市的小朋友跟鄉下的小朋友互相交流,往往都會去有原住民文化的地方,讓我們認識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及傳統。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我覺得我是一個很雜食長大的小孩。」 當楊力州拿起攝影機,他不只關注特定的議題,他的觀景窗裡不會只有單一的畫面,應該是五彩斑斕,充滿各種生命的景色。在他的影像書寫中,他自己的創作核心在談論「偏見」,但創作這麼多主題的作品中他也漸漸察覺,「偏見的高牆」不曾因為他的作品倒下。
Thumbnail
想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但卻不知道該從何做起?又或者想要與地方建立連結,但總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樣的合作對象?相信這是108課綱上路以來,許多在中小學任教的教育工作者們的一大煩惱。如果說地方文化是生活的累積,那麼田野調查往往就是看見生活情境的起點。
Thumbnail
攝影師劉瑜楷對緬甸的見聞和故事,包括緬甸兒童的教育困境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挑戰,以及他的攝影作品和工作坊的內容。
接觸背景: 挑選這則事件的原因為,看到標題與中學有關,讓我想到之前就讀高雄中學時,我們學校在歷史上也擁有類似的校園組織,如有名雄中自衛隊,於是挑選同為以校園做出發的事件。 影片內容省思: 在影片下方說明欄看到,基隆中學事件為先前看過的台灣知名電影「返校」之故事背景,令我回憶在電影之中,學生
Thumbnail
讓孩子留白,是一個少數老師會重視的事情,今天我在實人看到了給孩子們大量的留白時間,他們在田間奔跑、玩水、爬樹,這個場景是許多長輩引以為傲的童年記憶,因為當今多數孩子生活在都市裡,哪來的田地讓我們玩耍呢,但如今,這樣的景象,也出現在實人孩子的童年裡了。
Thumbnail
觀察孩子的狀態,並適時給出的給出引導,我想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項目之一。但孩子的狀態百百種,要怎麼觀察?又要怎麼引導?這是我現在在實人學習目標。今天的食農課與寫作課,讓我看到兩個老師,多種的觀察與出面引導,讓我習得其中幾分功夫,期望自己,在未來的教育路上,能成為一位優良的觀察者與引導者。
Thumbnail
繼上一篇介紹城鄉共學這個活動之後,在1/24(三)出發了! 若還不知道城鄉共學是什麼,請點連結~ 學員約25人,小導演5人,隨隊家長約10人,包下一節車廂,從桃園出發到玉里車站。在桃園車站,身為小導演的我們,工作已經開始。 大約4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玉里。 在火車上,小學員們都很期待部落長什
Thumbnail
帶著孩子,藉著雨中的校外教學,他們直接接觸了臺灣歷史的真實面向。通過這次校外教學,也使帶來的省思與感受,孩子們也逐漸開放了心胸。這樣的教育可以讓孩子以開闊的胸襟和豐富的知識去面對未來的生活。
Thumbnail
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我要準備去六天五夜的花蓮,但我並不是去玩的,而是去「工作」,做什麼呢?這要從4年前我還是四年級的時候說起.... 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國小辦了一個活動,叫做「城鄉共學」,顧名思義就是城市的小朋友跟鄉下的小朋友互相交流,往往都會去有原住民文化的地方,讓我們認識原住民部落的文化及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