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當下的力量》慢讀計畫 ❿ 臣服的意義

Created via Midjourney

Created via Midjourney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和我一樣,在剛開始嘗試靜心的時候,總是覺得心很難真正靜得下來呢?

雖然每個人進行靜心的目的可能不同,但是多半是想要「屏除雜念」,讓自己得到更清明的心智。

但是,在靜心的過程中,我們多半無法阻止一個又一個的念頭在腦海裡自然地升起,這些念頭可能是無謂的小事,也可能會牽動一些喜怒哀樂的情緒。如果我們硬是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最後可能會發現,你不但沒有辦法「不要想」,還會「越想越多」,並且帶著本來沒有的焦躁和煩悶。

怎麼會這樣呢?這就是心智的奇妙之處。

有個很有名的例子:如果有人告訴你「千萬不要想粉紅色的大象」,你腦中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什麼呢?

不用說,一定就是粉紅色的大象。這告訴我們,要靠「蠻力」去控制自己的心智,往往都是徒勞無功的。

靜心的目的並不是壓抑自己的念頭,讓自己「不能想」,而是在念頭升起的時候靜靜地觀察它,或許帶著一點給自己愛與關懷,但並不多做些什麼。在這個觀察念頭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意識到,除了這個「不停在想的我」之外,還有另一個一直看著這個「不停在想的我」的我。前面的這個「我」可能有著各種好惡、各種波濤洶湧,是心智構築的「小我」;後面的這個「我」則是我們真正的「本體」或是「本我」,能夠意識到「本我」,我們就轉向了寧靜和平安。

在日常生活中,雖然我們很難維持如靜心一般這樣「刻意安排、少有外在干擾」的環境,然而應對外在事物的道理卻也是一樣的。當我們看到一個「不好」的景象、聽到一句「不好」的話、嚐到一口「不好」的食物,或是經歷一個「不好」的事件,然後在心中不斷質問「為什麼會這樣」時,其實我們也是在製造一種與現實無關的痛苦,因為,不論我們把一個經歷貼上什麼樣的標籤,或是在心中把這個經歷重複播放多少次,都不會改變已經發生的客觀現實。

如果我們在經歷這種的痛苦的同時,更進一步試圖否認、抗拒自己難過、後悔、憤怒等等的情緒,那麼除了原先的痛苦之外,我們又將迎來第二波關於情緒的痛苦,最終,這些累積下來的痛苦不但將會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甚至可能以身體病痛的形式表現出來。

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其實,就像靜心的時候一樣,不論面對外在的經驗、心中升起的念頭,或是隨之而來的情緒,我們可以試著先不要慣性地評價它的「好」與「壞」,不要抗拒當下的「如其所是」,不要執著於自己「沒有選擇,只能這麼做」的慣性應對,這樣我們就免除了在不經意中製造更多痛苦的可能。

然而,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以一種消極的方式來度過人生。

對於我們想要追求的事物,或是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的人或處境,我們當然應該採取合適的行動去應對。只是,面對當下發生的客觀事實,如果可以抱持一種直觀、接納的心態,我們的思想、表達和行動就會展現出品質和力量,幫助我們更有效的達到自己的目標。就算是在無力改變現實的時候,我們也將更能感受自身的價值,保持內心的平安。

這就是臣服的真正意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