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須一死報君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3

raw-image


 

孔子如何解讀忠,可以從他對管仲的評價理解。

孔子固然力主「事君盡禮」,可無意盡「愚忠」於「君」的主張從來不變。

就私德的角度來看,孔子對管仲頗有訾議,嫌管仲小器。

不是出手不夠大方,而是器量狹小。

管仲從階下囚一躍而為齊國權傾一時的重臣,地位只略輸桓公一籌。齊桓公縱然是一世霸主,見了管仲,畢恭畢敬地喊「仲父」,完全是把管仲當作長輩看待。至於管仲這廂,因為位高權重,年深日久,渾然忘我,視封建禮制如無物,官邸內一切規格全盤比照君王。

在知禮的孔子看來,管仲的僭禮簡直不成體統,除了「小器」之外,還拋出「不知禮」的批評。

可除了私領域,孔子在公領域對管仲卻有截然不同的評價。幾度大力揄揚之後,終於有弟子按捺不住。

先是子路。這位心直口快的魯男子很難得地用委婉的口氣問老師:老師,齊桓公殺了公子糾,隨侍的召忽為此殉主,管仲卻兀自活得好好的……

子路的意思明顯不過:管仲不願為此前服事的公子糾死節,這是不忠哪!

怪的是孔子居然老半天不答腔,子路只好自顧自往下說:「老師,這是不仁吧?」

子路的潛台詞:老師多次讚美管仲的仁德,在我看,管仲明明就是個不忠的人,哪裡配得上仁德?

我們暫且岔開一下。管仲明明是不「忠」,子路說的卻是不「仁」。「仁」與「忠」可以劃上等號嗎?

先說曾子的解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都是仁學的一個面向。至於《廿字真經》對於儒家眾多德目的概括,「配之儒德,各得其仁。」儒家美德的面向再多,其核心內裡終不離「仁」。換句話說,「仁」是核心,外顯的形式卻是多樣多元,「忠」只是其一。

子路既然挑明了說,孔子不再沈默,堅持管仲為仁人的理由遂娓娓道來。

齊桓公幾次與諸侯和平會盟,訂定了諸多有利民生的條約,檯面上主持的雖是齊桓公,實則是管仲在檯面下使力。我說管仲有仁,這就是他的仁德所在啊!

子路不再吭氣。可不服的弟子所在多有,子路之後換子貢上場。

子貢說的更直白:老師呀,管仲不能算是仁者吧?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不願殉主也就算了,他還倒向桓公的陣營,輔佐桓公哩!

不死也就算了,還死皮賴臉倒向敵營呢,管仲真是太過分了!老師怎麼就護著他?您平常把仁抬得多高,從來不輕易讚許誰有仁德的,怎麼就死心塌地推崇管仲有仁德呢?

孔子完全理解弟子的疑惑,仍然心平氣和地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天下為之向慕景從,施政風向隨之丕變,這個貢獻,即使是百年後的今天,仍然嘉惠百姓。除了一般的日用民生,就更高的文化層面看,如果不是管仲尊王攘夷的號召,中土文化難以持續,今天我輩都得改作夷狄一般披髮左衽的打扮了。批評管仲不忠,只是從狹隘的視角看到他辜負了對主子的忠誠,無法從宏觀角度解讀他對廣大生民的貢獻。格局不同,作法自然不同,影響也不同。千萬不要期待他像匹夫匹婦那樣為了小信在山溝裡自殺,人是死了,可怎麼死的卻沒人知道,這樣的犧牲有什麼意義?

臨危一死報君王。頂著殉主的名義死得轟轟烈烈,或許可以贏得忠君的喝采,可孔老夫子對於「忠」的詮釋,恐怕還在更高的層次。

不死於小節可能有虧操守,但如果真能利於生民,「博施濟眾」做得到位,那才是真正的「忠」,也才是真正的「仁」!

avatar-img
35會員
168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1 什麼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不但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話語權,因此一聲令下,臣下就得乖乖束手就擒,把一顆大好頭顱獻上。 這是誰說的? 孔子? 不。以為如是表述出自孔子,那真是天大的誤會。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9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廿字真經》開篇即明白標舉廿字與儒家的聯繫。在進一步細論儒家德目之前,請容我為儒家的掌門人孔子說幾句公道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8 一九八○年,天帝教在台灣復興。第二年,涵靜老人與一炁宗主透過天人會談,決定兩教分工:天帝教既是奉上帝特准,以化延核子毀滅浩劫重來人間,故以誦念皇誥、《寶誥》兩誥搶救天下蒼生,主司「陽薦」。天德教則以誦念《解冤經》、《往生經》超拔孤魂野鬼,職司「陰超」。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7 他甫一進門,在朦朧的光影裡隱約覷見一位先生拿著水煙斗。待涵靜老人趨前走近,還沒來得及開口,這位先生劈頭便道:「玉階,你來了!」 「玉階」正是涵靜老人的表字。涵靜老人聞言,當下嘆服,他此行未曾透露與任何人知曉,不想高人卻直接喊出他的名字。這句聽起來柔和,力道卻奇強的一句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2 孔子歷來給人的印象是「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的評價固然不差;然而君子的堅持自有底線,並非如同外人想像那般,只是罔顧現實,死抱著忠字不放。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1 什麼叫「愚忠」?「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不但站在權力的制高點上,同時也掌握了道德的話語權,因此一聲令下,臣下就得乖乖束手就擒,把一顆大好頭顱獻上。 這是誰說的? 孔子? 不。以為如是表述出自孔子,那真是天大的誤會。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20 由孔子弟子與再傳弟子編輯而成的《論語》有兩段記錄,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學的地位。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9 「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廿字真經》開篇即明白標舉廿字與儒家的聯繫。在進一步細論儒家德目之前,請容我為儒家的掌門人孔子說幾句公道話。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8 一九八○年,天帝教在台灣復興。第二年,涵靜老人與一炁宗主透過天人會談,決定兩教分工:天帝教既是奉上帝特准,以化延核子毀滅浩劫重來人間,故以誦念皇誥、《寶誥》兩誥搶救天下蒼生,主司「陽薦」。天德教則以誦念《解冤經》、《往生經》超拔孤魂野鬼,職司「陰超」。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17 他甫一進門,在朦朧的光影裡隱約覷見一位先生拿著水煙斗。待涵靜老人趨前走近,還沒來得及開口,這位先生劈頭便道:「玉階,你來了!」 「玉階」正是涵靜老人的表字。涵靜老人聞言,當下嘆服,他此行未曾透露與任何人知曉,不想高人卻直接喊出他的名字。這句聽起來柔和,力道卻奇強的一句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中國歷代如此矢志不渝的聖賢英雄。哪位功成名就、壽終正寢?他們只是千古流芳!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第三)。 管仲大名鼎鼎。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齊國國相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Thumbnail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第五)。  甯武子,衛國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歷經衛文公到衛成公兩朝,一朝有建樹,一朝碌碌無為。 孔子說:『當國家有道時,甯武子就很睿智。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糊塗。他的睿
Thumbnail
中國歷代如此矢志不渝的聖賢英雄。哪位功成名就、壽終正寢?他們只是千古流芳!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八佾第三)  孔子說:『居上位不能寬以待下,不能以禮相待,很苛刻;行禮時不恭敬,敷衍了事;赴喪而不哀切,神色舉止滿不在乎,這樣的人,我還能怎麼看待他呢?』 孔子之意,如果一個人在這三方面做得不好,就
Thumbnail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第三)。 管仲大名鼎鼎。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齊國國相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