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聽過這句廣告詞:「我是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習當爸爸。」在這條學習道路上,稱職與否,最後才知道。幸運的是,很多人都還有延長賽,繼續以爺爺的身分補考,請好好把握。
芬蘭電影《笑一個,爺爺》(2018)就是一部父子關係碎滿地,卻因祖孫情而讓整個家族和解重生的溫馨敘事。人很奇怪,當了爸爸,當局者迷,總以「我」的角度對待子女;及至老了,雖然本性難移,卻因為祖父的身分而多了「同理心」這道神秘配方,讓看事情的角度從「我」變成「我們」的廣角,從督促者變成協助者,經歷了奇妙的人生轉型。
男主角佩卡,芬蘭人,長年旅居布魯塞爾的商業菁英。在他眼中,祖國芬蘭集所有封閉落伍之大成:機場服務差、食物粗糙物價高,人更是土裡土氣。望女成鳳的佩卡甚至提醒女兒蘇菲亞:「避開酒鬼、騙子和芬蘭人,多和美國佬交往。」
蘇菲亞是學霸,甫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入場券。佩卡得意自己的基因,更對自己的栽培感到滿意,接下來他要繼續加持愛女,讓她成為新生代的風雲人物。
相較之下,佩卡和他老爹的父子關係,簡直可以用「廢墟」來形容。實際上,佩卡之所以把芬蘭嫌得一無是處,也正是對他父親的全盤否定:頑固、守舊、自我感覺良好。他逃離他的父親,如同從芬蘭遠走,愈沒瓜葛愈好。
不是不愛 只是不懂得表達
因為價值觀的歧異,佩卡與他父親互看不順眼。從佩卡16歲離家後,父子關係名存實亡。這次是因為母親過世,佩卡才回芬蘭奔喪。
不見還好,見面更糟,佩卡與父親的對話充滿火藥味。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佩卡氣場飽滿,因為他自認脫離了父親,遠走芬蘭,「一切都變得更好」,他光鮮亮麗、名利雙收,而且還有一個可以到處炫耀的女兒蘇菲亞。
但有一幕,佩卡父親藉由對太太的追思,暗示了他並非不在乎兒子,只是裝作若無其事而已:「我的兒子,你們一度在我家學習怎麼當一個男人。你們離開後連牆都沉默下來,我老婆去廚房洗碗,在哭。」老爹知道空巢期讓太太孤獨感傷,而他的應對是「把電視音量調大,假裝沒聽到太太的哭聲。」
老爹不是粗線條,是硬線條。他不是不愛,而是不懂得如何表達愛。
告別式結束後,佩卡和太太轉往他處度假,女兒蘇菲亞則預定赴赫爾辛基參加國際商業論壇,奉命去「結識未來有用的菁英人脈」。
不過,蘇菲亞並未去赫爾辛基,而是偷偷折回鄉下祖父家:那個讓佩卡巴不得遠離的人與地方。
蘇菲亞乍看只是回去借宿,但沒多久爺爺就察覺到自己孫女的不對勁:「她一定是懷孕了,這是我從自己老婆與幾頭牛那兒學到的。」
幾番折騰,蘇菲亞才對爺爺吐實,在夜店喝到大醉的某一天,碰到某一人,巫山雲雨後,醒來對方已經消失,才17歲的蘇菲亞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之後也不敢去產檢。
未成年少女遇上了未婚懷孕,而且父不詳。蘇菲亞回到爺爺家,其實是不知如何是好,只想逃避,卻被爺爺看穿。
傳統保守的蘇菲亞爺爺曾說過:「第一個最棒。」他看不慣現在的年輕人,車子生鏽或婚姻有波折就想舊換新」。問題是,孫女的第一個,究竟是何方神聖?
當爸爸跟當爺爺 心態大不同
讓人意外的是,代表舊價值的爺爺察覺到蘇菲亞的脆弱恐慌。沒有絲毫責備,爺爺帶蘇菲亞去產檢,就是陪伴。爺爺也知道蘇菲亞為什麼要一直瞞著佩卡,遲遲不敢去產檢,因為佩卡知情後一定暴跳如雷。女兒的一時糊塗,一顆不知名的精子,不但毀了蘇菲亞的名校求學路,更毀了佩卡吹噓成癮的虛榮。
這說明了佩卡與女兒毫無溝通可言,如同佩卡對他爸爸的不滿。世代相欠債的連續劇,在哪裡都會發生。
當佩卡得知蘇菲亞懷孕,父子倆又起了爭執。佩卡對自己父親咆哮:「這就是我離家的原因,沒人受得了一個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人。」老爹則反唇相譏:「抱歉,我讓你變得跟我一樣。」
這番對話猶如棒喝,原先崩壞的父子關係,找到了交集,你討厭我之處正變成你的一部分。因為爺爺的身分,因為祖孫關係的距離,讓他跳出了執著,嘗試換位思考,理解孫女需要愛與關懷,進而也看到佩卡的問題,只希望女兒朝自己的想法成長。但再溯源,佩卡所搞砸的父女關係,難道不也是當年老爹自己搞砸的父子關係?
老爹與佩卡互為鏡像,需要一起改變,才能修復彼此。恍然大悟,佩卡對爸爸遞出和解善意:「爸爸,我們可以從頭開始嗎?我們就從這裡開始,一起讓彼此變得更好。」
同理對方,走出只有「我」的世界,才能讓「我們」都變得更好。如果你當爸爸的時候還未能領會,請記得當爺爺時要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