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櫃深處找到露絲•潘乃德(Ruth Fulton Benedict)的《菊花與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是日裔二嫂在80年代初送我的書,表示書內所述是日本人血液儲藏的傳統潛意識,頗有歷史價值。
跟二嫂去過她在青森的老家,她祖上經營的溫泉小旅館,模樣就是日本影視作品所見的舊時代建築,一見鍾情,從此二嫂每次回娘家,誓必找藉口跟著去。透過二嫂長輩的潛在行為,確能引證《菊花與劍》的部分描述。
21世紀初外派東京兩年多,《菊花與劍》的內容令自己得以較快容入日本社會,接著經常要到東京出差,當認識更多日本人,對《菊花與劍》認為日本文化充滿「矛盾觀」有多一層理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潘乃德(Ruth Fulton Benedict)受美國政府委託,就盟軍是否應佔領日本及美國應如何管理日本等問題,運用文化人類學方法對即將戰敗的日本,根據文化類型理論進行研究。
1946年Ruth把得出的綜合報告整理成書出版,取名《菊花與劍》(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內容主要是分析日本人的性格。全書共十三章,每章小題已清晰顯示該項研究的範圍:
第一章 任務——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維新
第五章 歷史和社會的負恩者
第六章 報恩於萬一
第七章 情義最難接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養
第十二章 兒童學習
第十三章 投降後的日本人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有如菊花的秀美與刀劍的鋒利,極端而神奇。「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劍」是武士道文化象徵,也象徵日本人的本質及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自大又有禮等」。
日本文化的矛盾特質,完全反映在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習俗上,只要踏足日本國土,放眼所見都是「矛盾美」的事物,滿街人潮如鯽卻秩序井然,燈紅酒綠卻靜止如水,總是帶點淡然氛圍。
作者指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與日本幼兒教育和成人教養的不連續性有重要關係,成長過程中漸漸形成雙重性格而不自知。作者同時對日本的天皇、倫理、情義、社區、宗教及習俗等文化現象作出分析,從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開始觀察,提出精闢看法,準確把握日本人的「根性」。
作者透過當時日本發佈的宣傳電影、集中營裡的日裔美國人、戰俘的訪談紀錄,及在日本文學作品收集資料,重組與評估日本文化對日本戰後重建的方向。
描述客觀細膩,刻意擺脫學術論戰,試圖掀起讀者的好奇心,推進美國對日本研究的風潮,改變美國戰前對日本一無所知的情形。文章論述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行文引人入勝,啟發思潮,讀畢必能對日本民族根底有所瞭解。
《菊花與劍》成書於二戰末期,由於日本是敵國,作者無法親自研究當地風土人情,一手資料只能取自美國日僑;加上作者不懂日語,只能以其他英語作者論述日本民情作資料,令後來不少學者批評是「三輪創作」,用此書來解讀日本人性格並不客觀。
《菊花與劍》面世後,日本社會環境已經過多次變革,盟總時期高度美國文化滲濾、六、七十年代的經濟神話、平成年間的泡沫經濟爆破等,日本文化早已不再純粹是大和文化,已摻雜不少西方原素,令書中部分觀點已不適用認識現代日本人。
例如書中強調日本人對天皇的尊崇有不可動搖的價值,事實卻是從日本戰敗和『人間宣言』的發表後,國民對天皇的信仰已普遍陷落。現在,不少日本人對王室戀愛、教育方針與日常行事等都有諸多批評。
作者認為日本人「注重行為稱職、少找借口,會自己承擔責任而不找替罪羊」;但旁觀現世代不少日本人行為相當自我,他們的道歉認錯只是張「包裝紙」,是為做錯事找脫身機會的策略,變成「只會認錯不會改過」的習性,壓根兒不想承擔責任。
日本社會心理學家南博在作品《日本人的心理 日本的自我》提到,〝日本人的自嘲與自罰是為了逃避或減少他罰的權宜辦法〞。再而,認為日本重視「集團主義」,說穿了就是通過「集團決定」與「集團責任」來逃避個人責任;指出《菊花與劍》提到的所謂「一億人的總懺悔」實質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以「同罪意識」來弱化「個人責任」。
近代各種對《菊花與劍》論點的批評確有道理,書中對日本文化描繪實屬過去式,一種歷史留存的「DNA特質」。文化會隨著時空不斷演變,會變好也會變壞。作者Ruth綜合的資料不是錯對的問題,是對人性分析的層次問題,同時確實反映日本人是個「矛盾綜合體」。
世界有那個文明不存在虛偽的矛盾底子?在森林定律下,文明只是張華麗包裝紙,人與人之間,一日要比較,自然產生心理矛盾,表象少不免會虛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