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日研經,益覺佛法深具理趣。佛說世界有十界。人在六凡,而佛說法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宣說藏`通二法。說「通」示三界內的利根人,令其當體即空,即直觀體察事物為空,但世人對「空」的體悟。都是通過對事物的不斷分拆,從而見證事物的空性。甚或執念於「有」。

從佛陀初成「正覺」說《華嚴》見眾生愚昧難解其意,轉於鹿苑講四部《阿含經》闡四諦,無常,即「三藏經教」,而後循續講大乘經典。然大乘佛典,世人了義了嗎?證悟了嗎?以大乘初階為「通教」為例,以菩薩為主要教授對象,菩薩是「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組成;菩薩,便是覺有情。而覺有情是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但想想我們有那ㄧ個人能「覺」「情」「解」眾生的痛苦呢?

而此階段佛也只講說大集經、大寶積經,大般若經體系的經典。佛說法眾生難了義呢,所以佛法難為人所悟。是因六凡本來就俗不可耐,血肉之軀有著穢識,有什麼可自命清高呢?是以閱經文流於文字意思,總感覺未能明白佛的心意。

學佛研經,佛緣甚深。無可強求,但若以感受經文之美,來感應佛境。心靈感受佛的三千世界。。在凡的了不了義,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研讀佛經心境很重要,若在心浮氣躁,就念佛聽經就好。經文的文字般若,需要齋心以應禪機,品文如茗不在量而在質,往往一首偈頌就境界相萬千,重覆吟誦理趣層變,而時而柳暗花明又有時困惑不已,心靜才能在起伏間平心思慮,而時需旁徵博引以曉明文意,治學精神就是用功禮佛,佛遺三藏十六部,結有緣人以心印心,令佛常在人間。此即傳法脈相續,故研經如受佛陀教誨,領受佛意。時有身心脫落虛寂靈冥的體感。ㄧ般讀書時有昏沉,研經不同若不入境,就閉目養神,無求速效畢功ㄧ役的壓力,大悲佛法不會折磨眾生。而有時寤寐難眠,記思經文如輕音曼妙,遂ㄧ夜好眠,夢見如來。

「佛法那麼好,知道的人那麼少。」

聖嚴師父生前的感嘆。亦令師父發願盡其生以傳播佛法,其實佛經有太多文意優美文句,可引人深思的地方也很多,可擇之而賞析,不需要固於編排。方法是重点,

塵的俗讓人心碎,佛的經令人安心,置心於ㄧ處淨土,心寧下展經讀,入身心三昧,清心寡欲則可自得其樂了。






avatar-img
4會員
108內容數
ㄧ層不變的生活,唯有佛禪可令生生機,這與信仰無關,佛禪療心境界領航,學佛多年以禪調作息,律規中細會生活點滴,文以記述禪趣,禪以慈悲為懷,分享文章理趣,願助有緣人禪入生活,長精神意志,向生氣勃發,存而日日向好,佛禪力不可思議,世道艱苦,唯禪心可離苦得樂。恭筆入禪,閱者同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浩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發生食安的問題,人心惶惶,其實台灣的食安未浮上台面的還不知有多少。這個島國資源本來就稀少,幾乎都是進口貨,進口很難以嚴控品質,不肖商人從中謀利,也很難被查獲 ,食品安全只是顯不顯的問題。這從台灣人腸胃病多,也可以看出端倪。
人與神真的同在嗎?
「妳只要好好念經,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妳」
昨日法鼓山僧團舉行ㄧ年ㄧ次的剃度典禮,世俗子弟總算正式遁人空門,到了難為凡夫所知了的世界。
夜裡椅坐燈下怨偶閱讀
老友,走了逾半年了。自從三月的探訪遺孀後,就未曾再訪視。電話中她似已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心情已好多了。
最近發生食安的問題,人心惶惶,其實台灣的食安未浮上台面的還不知有多少。這個島國資源本來就稀少,幾乎都是進口貨,進口很難以嚴控品質,不肖商人從中謀利,也很難被查獲 ,食品安全只是顯不顯的問題。這從台灣人腸胃病多,也可以看出端倪。
人與神真的同在嗎?
「妳只要好好念經,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妳」
昨日法鼓山僧團舉行ㄧ年ㄧ次的剃度典禮,世俗子弟總算正式遁人空門,到了難為凡夫所知了的世界。
夜裡椅坐燈下怨偶閱讀
老友,走了逾半年了。自從三月的探訪遺孀後,就未曾再訪視。電話中她似已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心情已好多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修行等。 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佛的「體」就是宇宙萬有一切法的體性,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真如」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修行等。 為欲令眾生,除疑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佛的「體」就是宇宙萬有一切法的體性,也就是平常所說的「真如」
Thumbnail
據悉,佛的教導是脫離苦的修心法,是自古以來成道者諸多法門中的一種,也是自有其獨特性與特殊性,有其針對性的一門修心法。 我,並不以佛教修行法專修而減弱自身的苦,佛經與我而言更像是照鏡子,憶念起真實的一種提醒。「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是如是;我也因無為法,無所為而逐漸
Thumbnail
經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宿有因緣,佛經名字,尚不能聞,況得受持讀誦,修因證果者乎。然如來所說,實依眾生即心本具之理。於心性外,了無一法可得。但以眾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實相之中。幻生妄想執著。由茲起貪瞋癡,造殺盜淫。迷智慧以成煩惱,即常住而為生滅。經塵點劫,莫之能反。幸遇如來所說大乘顯密諸經。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